为人父母千万不要忘记一点,这就是教育的真正含义是挖掘孩子的天赋,而不是灌输知识。之所以说现在的学校教育是失败的,理由就在这里:无论孩子的个性特点、天赋差异,都给他们灌输同样的知识,然后以此来判定成绩好坏。不仅中国的学校是这样,外国也是如此。
人的天赋多种多样,做父母的有必要从小鼓励孩子多与人和自然接触,及早发现他们的天赋,从而找到适合他个人的学习(包括读书但不仅仅限于读书)方法,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同的天赋,决定了每个孩子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各不相同。也就是说,如果你有几个孩子,那么你就要特别注意,不必也不能用同一种方法来进行教育,这也是古人所说因材施教的道理。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其实也简单,那就是看孩子天性对什么最感兴趣,这个兴趣点就是他的天赋。符合这一特点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他会学得最快、最有效果。
看到这里,有人也许要说了,现在的孩子最喜欢的是电脑游戏,你也让他去整天玩游戏吗?
这个问题问得好,确实如此。其实,让他多玩玩游戏并没什么错。
现实生活中容易看到,喜欢玩游戏的孩子特别聪明。一台电脑或一部智能手机放在孩子面前,孩子虽然从来没有用过它,更不知道怎么玩,但这里按按、那里揿揿,很快就能操作起来,让人不得不感到神奇。
相反,如果你丢本书在孩子面前,让他好好看看。过一会儿,你可能会看到他居然还没有翻过这本书,因为他对这本书根本不感兴趣,而你却觉得这是本好书,所以声嘶力竭地警告他“赶快看”。又一会儿过去了,孩子终于翻了翻,然后仍然丢在那里。这无论叫翻书还是看书,实际上一点效果都没有。
这样说来,并不是说玩游戏好、看书不好,问题是你并没有让孩子对看书产生兴趣,这才是更关键的。
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如果你有本事,就有必要把孩子的兴趣吸引到这本书上来。比如你可以先讲一段小故事,正当讲到引人入胜处戛然而止,告诉孩子“欲知下文如何,请你翻开本书!”这样,孩子的阅读兴趣就可能被你调动起来了。
那么,能不能把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发明一种“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的方式呢?完全可以,而且应当,但实践中很难找到这种方式方法和教材。这就怨不得孩子了,只能怪成人明知应当这样做而没有去做,是一种失职。
还记得孩子很小的时候吗,当他喜欢某种食品、非常讨厌另一种食品时,做父母的总会把这两种食品糅在一起做成糕团,或者炒成同一盘菜,让孩子吃下去。慢慢地,孩子就不讨厌这种食品,或者说习惯于接受了。
而现在对于一看书就想睡觉、一看到游戏就浑身来劲的孩子,为什么就不能把这“两种食品”糅合起来让他开心地吃下去呢?这可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教育市场啊!
所以,父母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对孩子失望,要记得自己的责任是发掘孩子的天赋。哪怕孩子的学习成绩再糟糕,全校倒数第一名,也不用急。仔细看看孩子对什么最感兴趣,看到它会眼睛发亮、爱不释手?顺着这条线索找下去,就会蓦然回首孩子的天赋所在,并最终取得成功。
这就像看电视一样,在上百个数字频道中,喜欢新闻的会开到新闻频道,喜欢音乐的会开到音乐频道,喜欢体育的会开到体育频道。这样,你只要看看孩子经常喜欢看哪些频道,就大概知道他的兴趣爱好是什么了。
现在的问题是,孩子们在学校里上课,不管你喜欢文艺、体育、画画,都只允许打开一个“频道”,那就是大家坐在一起按照同一个课程表上课,没有丝毫选择余地。
请想一想吧,如果你家里的电视机坏了,只能收看一个频道,并且强迫全家人坐在那里从头看到尾,心情又会怎么样?
所以说,现在的孩子虽然个个聪明能干,但这种聪明能干并不一定全都表现在语言、数学逻辑上。也就是说,聪明能干的孩子学习成绩并不一定就好。
所以,这时候的父母,最要紧的不是扼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是为孩子指明一条正确道路。
如果父母简单地沦为教育制度的“帮凶”,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不如人意,就认为这个孩子“无可救药”了,从而让孩子自己也认为将来“一事无成”,那才是真的悲哀呢!
当孩子自己找到一种特别感兴趣的学科后,父母要做的就是鼓励、鼓励、再鼓励。无论你自己对此是否感兴趣,也无论这门学科是不是学校里的考试科目,只要不违法,就要坚决支持。
要知道,这很可能就是孩子将来立足于社会的职业萌芽,是孩子将来自立于社会的创富基石呢!许多成功者就是这样过来的,他们不是因为小时候成绩好,而是当时的某种天赋爱好铸成了将来事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