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合理使用零花钱(1 / 1)

给孩子零花钱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孩子学会安排必要的费用支出,好让他负起应有的财务责任来。父母大抵上都知道这一点,只是往往疏于管理,最终导致事与愿违。

一个简单道理是,无论孩子有没有属于自己的零花钱,他们将来长大后都要面对家庭、面对社会负起应有的财务责任来。如果从小就有权支配一些零花钱,将会是一种很好的锻炼,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更适合充当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更适合创业,因为他们更善于找到成功的财务解决方案。

现在的问题是,这种锻炼一要有机会,二要有科学指导,三要有如期效果。当然,由于孩子年龄大小不一,这方面往往考虑不到那么远,所以父母及其他长辈就有责任教他怎么做。

要做到这一点,父母怎样向孩子解释零花钱的概念、规范零花钱的使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决不能让孩子认为零花钱是父母“理所当然”给他的,因为别的孩子也有,所以自己就“也应该有”。

例如,有这样两个家庭:一个家庭的父母对孩子说,“这个星期你学习很努力,在××比赛中得了奖,在家里能每天帮父母擦桌子、端凳子,我们对你的表现很满意,所以奖给你每个项目20元钱,共100元。如果你以后继续这样努力,每个星期就都能得到这些奖励。”

而另一个家庭的父母对孩子说,“听说你的同学××有零花钱,×××也有,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每个星期给你100元零花钱,你自己看着办,要用的时候就用。”

很显然,前者的孩子知道他的零花钱是怎么来的,所以会进一步努力,争取每个星期都得到这样的奖励。这不但是钱的问题,更是一种荣誉。而后者的孩子会认为,他得到这些零花钱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其他的孩子也有;说不定还会嫌少,因为横向比较后总会有一些孩子的零花钱数额比他高。并且,父母对他怎么使用这些零花钱没有要求,所以容易导致他在和同学攀比中乱消费,最终反受其害。

从中容易看出,孩子的零花钱能不能真正发挥作用,在每个家庭中完全不同,关键在于孩子的价值观。

一份调查表明,在现在的小学生和初中生中,77%的孩子感到自己的零花钱“不够用”,18%感到“勉强够用”,认为够用的只有5%。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零花钱需求的胃口也越来越大。而这些零花钱究竟用到什么地方去了呢,这正是他们的父母所关心的。

调查表明,小学生的零花钱主要用在了购买零食、小玩具和文具上;从小学高年级开始使用范围急剧扩大,生日聚会时邀请同学去歌厅唱通宵、请客送礼的比比皆是。有的是父母不知道,有的是知道了也没办法,因为大家都这样,最后只好被迫同意;孩子们也在攀比,觉得这样挺有面子。

但显而易见,在了解了有关财商知识后,父母就应该明确,一旦孩子有了“收入来源”,就要帮助他树立起“资产”、“负债”的概念来,了解基本的财务知识,慢慢学会承担相应的财务责任。

只有这样,才会在克服“零花钱是我理所当然得到的”同时,正确引导孩子合理使用零花钱。如果孩子有了零花钱却不知道怎么花,就很难发挥零花钱的应有作用。

在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和孩子一起确立财务目标,也就是说接下来这个月、这一年中要办成哪几件“大事”。

要知道,这种一起和孩子研究、讨论计划的过程,不但对孩子是一种尊重,更重要的是本身就在教他们怎样制定并实现财务目标。当这个目标最终实现时,孩子会从中受到极大的鼓舞,很有成就感。

例如,银行家周蕾蕾有一对双胞胎儿女,2015年的一天,双胞胎姐姐希望能有一台i PAD,这时候父母便和她一起筹划:买i PAD一共需要多少钱?怎样才能筹到这些钱(引导她不是单纯向父母讨,而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付出来挣钱,这体现了前面所说的钱的交换功能)?对于小学4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合适的挣钱方式当然就是做家务了。于是,在商定了洗一次碗多少钱、洗一次衣服多少钱的“价格”后,姐姐为了能争取早日凑齐这些钱,爱上了做家务劳动,并且已经坚持一年多,直到现在。而另一名双胞胎弟弟则喜欢玩电脑,所以也通过做家务来争取每次10分钟、15分钟的电脑游戏时间。一时间,姐弟之间还形成了比学赶超的竞赛局面。

可以想见,当这位姐姐最终能够用她自己的劳动所得,买到梦寐以求的i PAD后,一定会很有成就感,甚至会到处宣扬“这是用‘我自己的’钱买的”。

这种自豪感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财商培育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怎么形容都不为过!

顺便一提的是,在许多情况下,可以把孩子的压岁钱当做他零花钱的主要来源。现在的孩子物权意识提高了,在学校里还有普法课,于是许多父母感到这些孩子“不好骗”了,想挪用或没收压岁钱连“门”都没有。一些孩子收到压岁钱后,晚上必定要点完钞票后才肯睡觉,一大早又会兴奋地从枕头底下拿出来复核一遍才肯去洗脸刷牙。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如果要来“硬的”没收压岁钱很可能会产生不良后果。2015年2月,安徽一名9岁男孩因为数千元压岁钱被父母收走,怀疑是拿去赌博的,气愤之余决定离家出走,幸好在火车站买票时被民警截住。[1]

从法律角度看,孩子收到的压岁钱性质属于赠与财产,所有权理应归属孩子。如果孩子年龄太小,父母用孩子的名义帮他存在银行里是比较恰当的;如果用“礼尚往来”归结为这是属于家庭财产交换的一部分(认为属于父母),这在法律上是不成立的。至于现实生活中多数压岁钱会交给父母保管或使用,这也是一种“情分”而不是“本分”。尤其是一些父母以防止孩子乱花钱为由、把孩子的压岁钱收归自己去“乱花”,那就更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了,堪称财商教育的恶例。

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名正言顺地把本该属于孩子的压岁钱作为他的零花钱、“全额拨款”或“差额拨款”给他使用呢!

[1]张瀚、李萌:《9岁男孩以为父母挪用自己压岁钱打牌,离家出走》,载《安徽商报》,2015年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