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瓜得瓜,种钱得钱(1 / 1)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还可以延伸出来说:“种钱得钱”。这就是资金运用的良好结果。

在中国人的概念中,大多数人不愿意和银行打交道,这种情形至今依然非常普遍。

例如,他们认为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在银行里,还不如放在自己的床垫底下来得方便,要用的时候随时随地可以拿出来用;有些谨慎的人,则会在家庭装修时就在墙壁上凿一个暗洞,作为以后隐蔽存钱之用。

每当遇到家族中有人急需用钱的时候,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就会纷纷从各自他们自以为安全的地方掏出钱来调剂、支持;如果实在没地方借到钱,则会想到把家中值钱的东西先拿去当掉,宁愿付高额利息,把当铺当作银行的替身。

不用说,这些人基本上都是“穷人”。他们不知道银行是怎么运作的,甚至根本不相信银行。当他们不得不要去银行的时候,和制服笔挺的工作人员打交道会感到浑身不自在。在他们的脑海中,银行就是存钱的地方,“钱存在银行里最安全”;相反,如果要从银行借钱就不好了,至少也是遇到了什么大麻烦。

其实,对于这些人来说,“从银行里借钱”可能是一件好事,相反“往银行里存钱”则可能是一件糟糕的事。

首先,我们这样想:现在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效益很不错、员工薪酬也高,是真正的“银饭碗”。可是,银行又是怎么赚钱的呢?正如大家知道的那样,银行的主要功能是“存钱”、“放贷”。它一只手去接储户存进来的钱,付给储户较低的利息;另一只手把这些钱再贷出去,收取客户较高的利息,从中赚取存贷款利息差。这是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当然,除此以外各种手续费也是重要的收入渠道。

从中容易看出,银行实际上是资金运用高手,而如果你也能学到这一招(当然不一定要开银行),同样能从中获取银行那样的投资收入。

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是把钱存在银行里获取较低的利息收入(这些利息收入远远抵不上通货膨胀,实际上表现为负利率),而是相反,从银行里借钱出来用于其他投资项目(当然其投资回报率比银行贷款利率要更高),你就能从中获得与银行存贷款利率差一样丰厚的收入。

举一个简化了的例子:根据现行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标准,储户把1万元现金存入银行,每年可以得到的利息收入是10000×1.50%=150元;而银行把这1万元转手贷给某个企业或某个人,收取的贷款利息是10000×4.35%=435元。这样,银行就获得了285元的息差收入,相当于年投资获利率2.85%。

容易看出,银行把你的这笔钱转一转手,得到的年投资回报率比你要高得多(4.35%÷1.50%-1=190%),相当于储户投资回报率的66.6倍。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为什么银行要拼命揽储了,基数越大获利越多。

而现在的问题是,如果你不把这1万元存入银行拿利息,而是用于投资、经营,就可能会获得比储蓄高得多的回报率。

假如你把这1万元用于投资,一年下来得到4000元获利,就意味着你的年投资回报率是40%,比放在银行里拿利息要高出40%÷1.5%-1=25.6倍(或者说是高出38.5个百分点);即使这1万元你是从银行贷款得来的,需要付出4.35%的贷款利息,年投资回报率依然会高达40%÷4.35%-1=8.2倍(或者说是高出35.65个百分点)。

从中可以发现一个简单的道理,那就是钱的价值在于运用(投资)。如果你有钱不用(存在银行里拿利息),虽然也能得到微薄的收益,但总的来说财富是在不断缩水的;而如果你善于投资,那就可能会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地提高你的收益率。

这时候你的投资行为,其实和银行运作一模一样;换句话说,这就相当于你自己在家里开了一家“银行”,又哪里还用担心不财源滚滚呢!

附带提醒的是,这里的存贷款除了观念之外,还与有没有合适的投资渠道、方式息息相关。换句话说,从银行贷款用于投资、经营的关键,在于其回报率要高于贷款利率,否则从财务上来说是得不偿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