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合适的积累率(1 / 1)

谈到投资理财,必然离不开一定的实力基础。这种实力基础有两大来源:一是自我积累,二是祖上承传。但从根本上看,还得依靠积累,即使是祖上承传的,也是祖辈积累的结果。

所以,从这一点上看,既然强调财富的重要性,就必须对整个家庭的积累率有一个恰当规划;而作为孩子来说,父母也有必要对他们讲一讲这方面的知识,让他们胸中有数。

所谓积累率,本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中的一个概念,指积累基金占国民收入使用总额的比重。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有一门课程叫《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的综合平衡》,简称“四平”。“四平”理论认为,财政平衡是这所有平衡中的关键;可是,进入市场经济后,由于不再实行统收统支,所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经济运行更多地体现出非均衡性,“四平”之间的综合平衡则上升到更重要的地位。

所以我们现在一般不提积累率的概念了,耳熟能详的是投资。具体到每个家庭,积累率的概念实际上相当于整个家庭在一段时间内的纯收入中究竟能拿出多少用于投资理财,这实际上就是过去积累基金的概念。

那么,一个家庭每年的积累率究竟多少才算比较科学、合理呢?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所以这里不可能有具体而明确的比率。

即使是同一个家庭、同一个人,也会由于不同时期的收入水平大不相同,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家庭任务、奋斗目标,积累率非常悬殊。

例如,对于还在学校里读书、没有工作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所谓收入,如果不是凭自己的劳动从外部赚到的话,那么充其量不过是父母及其他长辈给他们的一种转移支付,仍然属于整个家庭纯收入的一部分。这时候对他们的零花钱就没有积累率的考核要求,如果有,主要也是为了培养他们的一种“节约”、“储蓄”观念。

对于大学毕业后刚刚参加工作的孩子来说,开头一两年工作还不稳定,需要东奔西走、找关系、打交道,而这时候他们的收入又低、开销却大,所以基本上不可能有积累,不伸手问父母要补贴就算不错的了。而一两年过去后,工作开始稳定下来,工资也有所提高,该买的硬件都已经添置齐全,这时候就会有所积累,并把积累率提高到一个重要位置上来。也就是说,这时候就要开始真正的投资理财了。

虽然每家每户的情况大不相同,但仍然可以从总体上找到合适积累率的一般规律。

从我国的实际看,积累率在28%左右比较合适。1958年至1960年这三年间,我国的积累率有两年在40%,所以国民经济出现一系列大问题。1980年,邓小平根据相关部门的建议指出:“我们这次搞长期规划,积累率就定在25%这个杠杠上。”后来虽然有所超越,但仍然控制在30%左右。可是,最近几年来许多地方的积累率已经高达40%至50%甚至60%,这就导致地方政府债务累累了。从全国看,2001年到2005年间的积累率为40.7%,2007年更是超过42%。[1]2013年我国积累率在40%左右,这就意味着当年50多万亿元人民币的GDP增量中有20多万亿的积累;可是相比而言,西方国家的积累率经常不到1%。[2]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部分行业盲目扩张、产能过剩、能源资源消耗过大、环境污染严重等后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么,能够从中得到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呢?我以为这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每个家庭都需要有恰当的积累率。

虽然这个积累率需要根据当年家庭重大收支计划进行调整,并且每家每户的情况大不相同,但泛泛而谈,也可以参照确定为28%左右。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家庭也大抵如此。

积累率过高,就必然会降低眼下的生活水准;积累率过低,又会使得投资理财计划的实施和效果大打折扣。

简单地想想就知道,当你购买耐用消费品需要向银行贷款时,如果每月还贷比例超过家庭收入的50%,银行就会拒绝向你贷款,不就是考虑到这一点吗?

二是恰当的积累率有助于家庭和谐发展。

常常看到有些家庭经常为钱闹矛盾甚至闹离婚,其中的原因千差万别,但许多是可以归结到钱上来的;而在这其中,又有许多可以归结到是家庭积累率过或过低引起的。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你自己想一想是不是这样?

合适的积累率,能够使得每个家庭及其成员都能保持合适的生活质量,同时又能注重于长远积累和发展。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中体会到是钱在为你工作、而不是你在为钱工作。而这正是所有财商教育、财务自由要达到的目标。

[1]房维中:《每个地区都应当算算自己的投资与消费账》,载《中国经济报告》,2009年3月27日。

[2]张捷:《被妖魔化的中国货币数量》,载《环球财经》,2013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