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铜臭不可能也不现实(1 / 1)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往往不愿意对孩子谈钱。哪怕夫妻之间为了钱吵起来,孩子打听一下是怎么回事,双方也会避谈是钱;当孩子知道是为了钱吵起来的时,也会打断孩子的想法,说,这不关你的事,你去“看书”“做作业”去。

孩子难道真的无权了解钱吗?难道对孩子谈钱真的有多么不应该吗?可以说,除了年龄太小的孩子,父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应该开诚布公对孩子谈钱的,因为钱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离不开的事。

父母应当知道,不谈钱并不见得高尚,也不会由此就不存在钱的问题;相反,经常心平气和地对孩子谈一谈钱,而不是事后亡羊补牢,非常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财商。

从全球范围看,大多数父母都不愿意对孩子谈钱,觉得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已是一种“国际惯例”。中国人是这样,外国人也是如此。究其原因在于以下五方面:

一是社会道德标准通常是富人制定的,富裕家庭通常不谈钱。富裕家庭不谈钱,一方面是怕露富,另一方面是他们不存在“钱不够用”的问题,所以,谁要是经常谈钱就会被人觉得“庸俗”。

二是人们常常会把钱和肮脏行为联系起来看。例如,词语中的“铜臭”、“不义之财”、“见利忘义”等贬义词,就能很好地说明人的这种心理。

三是成人之间谈到钱往往容易伤和气,所以干脆不谈。

四是经常谈钱会给人以一种“小市民”的感觉,所以为了个人形象受损,会经常避免谈钱从而避免尴尬。

五是孔子所说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封建思想在作怪。在这里,“民”当然就是指孩子了。

也就是说,在父母眼里,作为孩子,你只要把书读好就行了,钱的事情用不着你关心。并且,你关心也没用,因为你不会赚钱;同时,你知道了家里的经济状况,说不定会因为童言无忌、到处乱说而带来一大堆麻烦。

例如:孩子说不定就会到处宣扬我家里“很有钱”,直至引来小偷或亲戚借钱,或引来纪委走访;或者,到处说我家里“很穷”,让父母下不了台。有时候,孩子看到别人有高档玩具也吵着要买,会对父母说“我知道你买得起”;有时候孩子会对别的小孩说,“我家里比你家有钱,所以你得听我的”,或者相反,等等。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避谈钱,这些问题就可能会有所减少。

以上这些原因看上去好像都有道理,这些事情也好像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但仍然不能回避“钱”这个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财富象征。

简单地说就是,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无论“铜臭”“铜香”,谁都回避不了它。既然这样,正确的态度是直面相对。

尤其是对孩子来说,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如果很少谈论钱,其成长历程就可能会是不完整的。具体地说,在他们进入青春期后,会表现出不成熟、不负责任、没有上进心等特点,甚至进入成年后也会如此。

为什么?因为他们在家中从来就没有听到过父母谈论钱的话题,可是在进入社会或即将进入社会时又无时无刻离不开钱,这样一种反差,便会形成种种困惑。因为他们以前没有遇到过,不知道如何处理。

有些父母在家里虽然也会和孩子谈钱,可采取的却是老师上课时的那种寥寥数语,不但让孩子听过即忘,而且还会让孩子对父母、对钱都产生一种厌恶感。

例如:有的父母经常警告孩子说,“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需要你自己去挣”(孩子还小,怎么去挣呢?你这不是废话吗)、“我也想挣钱啊,可是我挣不到啊”(不但没有说清问题,而且这种丧气话会让孩子感到泄气)、“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我已经会帮家里割草喂猪了”(现在不需要割草了,你说这话还有意思吗)等等,效果适得其反。

正确的态度是:父母要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经常对孩子谈论钱的话题。这不但有助于培养他的经济责任感,而且还包括社会责任感,使得孩子心理正常、身心健康、具有清醒而理性的头脑,懂得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句话,经常和孩子谈谈钱的话题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