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钱要适可而止(1 / 1)

钱不是万能的,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光考虑用钱来解决,在孩子处理问题时也要让他树立这样的观念。尤其是在给孩子零花钱时,一定要适可而止,绝非多多益善。

按理说,富人家的孩子有着更深厚的财源、更广泛的人脉,孩子将来在致富道路上会走得更远,然而事实却并非一定如此。说到底,这也可能是钱给害的。

富人家钱多,这毫无疑问。可是中国的国情是,经济条件越好的父母日常事务越忙。或者是自己有多家企业,需要事必躬亲;或者是体制内的官员,无论上下班应酬不断。这样,也就疏忽了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他们唯一能保证的,就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买什么;为了简单直接,有的干脆就把孩子全托或寄宿在学校里,给他们一张借记卡,要用随便划。不用说,这对孩子的财商教育不但无益,而且有害。

相反,穷人家的孩子因为没有过多依靠,父母在忙于生计,所以反而会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实践,花钱需要精打细算,甚至需要通过勤工俭学来贴补家用,成才率反而高。

有鉴于此,父母应当牢记这样两句话:“再富不能富孩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在重庆市某重点高中,有一位女生名叫文文(化名)。她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可是学习成绩却一直非常优秀。

文文小时候得过急性肺炎,为了给她看病,父母卖掉了外公外婆在攀枝花留下的房产,一家三口只能租房子住。由于父亲在外面跑供销,常年在外,所以文文6岁时就在巷口卖报纸,以贴补家用。上初中时,文文的同桌生了白血病,她为了帮助同桌,甚至还卖掉自家的电视机,凑出1000元钱资助对方。

文文填报高考志愿时,父母希望她能报考上海一所名牌大学的经济系,可是她不同意,她想报考西南师范大学,理由是离家近,费用也可以更节省。而这时候父母告诉她说,如果她能听父母的话,愿意奖励给她一辆小轿车,外加出国旅游。

从小家境贫寒的文文对父母的许诺并不相信,这时候父母才告知实情:原来她家里十分富有,是父母为了不让她沾染上大手大脚的恶习,才一连装了17年的穷!

这件事情传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主流观点认为,在当今穷人和富人都无力对孩子进行财商教育的背景下,勤俭节约的生活环境要比奢华、优裕环境更容易塑造孩子美好的人格;而且,富人要教好孩子的难度显然比穷人要大。换句话说,社会舆论对这种装穷行为是认可的。[1]

事实上,要想父母让孩子故意受苦是很难做到的。所以接下来,我们看看美国亿万富翁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美国富豪科鲁奇2002年位列全球富豪排行榜第9位,拥有个人财富81亿美元。可是他在给子女零花钱时却约法三章:每个未成年人都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账本,用来记录每一笔钱的详细用途,在下次领钱时交给大人审查;如果账实相符、用途正当,则可以得到更多的零花钱,否则就要相应削减。[2]仅仅通过这一招,就使得科鲁奇的子孙们从小就学会了精打细算和当家理财,财商一个个都很高。

相反,看看我们的周围,无论家庭贫富,父母给孩子钱、孩子从父母那里拿钱,好像都是理所当然似的。这样的钱无论给多给少,都无法起到应有作用,甚至会起反作用。

例如,一位16岁的孩子对父亲说,“给我100元钱”。父亲连问都没问就给了他100元。孩子把钱揣在口袋里,转身就走。父亲脱口而出,说:“哎,哎,你怎么连谢谢也不说就走了?”孩子回答道:“谢你什么呢?这不是我应该得到的吗?其他同学可比我多得多。当然,如果你真的要我说声谢谢,也不是不可以,那我现在就说一声‘谢谢你’!”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司空见惯的一幕,也是现在的孩子理财能力普遍差的根源之一。因为他们从小就没有受到过这方面的培养和训练,要怪不能怪孩子,只能怪父母。

所以,当我们今天看到清朝重臣林则徐(1785—1850)在读了疏广的故事后写下这样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时,实在是应该掩卷思过的。

什么叫爱孩子,什么叫害孩子,这不是一清二楚吗!

[1]严行方:《家长不可不知的36个关键词》,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第89页。

[2]石太明:《富翁“吝啬”留下的思索》,载《新民晚报》,2005年7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