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比钱多钱少更重要(1 / 1)

财商教育离不开谈钱,但父母应当明确告诉孩子,树立一种正确的金钱观,比钱多钱少更重要。

观念是一种思想,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换句话说,如果孩子对钱没有一个正确认识,财商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我的一位同学从省级机关派到某贫困县,挂职担任扶贫副县长。说穿了,就是利用他所在省级机关的影响力,以及他的个人资源,为这个县找项目、找资金。

春节回家后相遇,他邀我有空到他那里去看看,他可以派车来接我。我好奇地问,你在那里每天都忙些什么呢?他说,从早到晚都是接待,接待了这一拨再接待下一拨,平均每顿饭要赶两三个酒席,所以一肚子“坏水”(酒)。只有每天早上在家里吃泡饭时,才知道自己过的是人的生活。

我说,那算了,我最讨厌这种没完没了的喝酒了。

他长叹一声说,“本来说好蹲点一年就回去的,现在看来两三年都没希望喽。因为扶贫‘不见效果’。”

仔细了解才知道,当地由于长期贫困,早就养成一种“等、靠、要”的懒惰思维。一方面,认为没钱什么事情都办不起来,所以必须有钱;另一方面,真当扶贫款到了以后却纷纷移作他用,说穿了主要还是用于吃喝招待、还旧账,真正用于造血功能的几乎没有。所以说,这种情况下无论你投下多少钱,都只是冒个气泡就倏地不见了。

例如,当地人最常说的是:“俺们穷,这样太麻烦,不如直接给我们钱算了”、“俺们可亏不起,你能保证俺们赚钱吗”、“俺们这地方可不比你们江南,什么工业也没有,要什么没什么,你叫俺们怎么办”、“不要说现在,就是再过100年,俺看这鬼地方也富不起来”……真正的人穷志短,你拨一拨他动一动,真的是很累很累。

相反,在富裕的苏南地区,新中国成立前几乎每个县都是“模范县”。陈西滢说自己的家乡无锡县(今天的无锡市)是中国模范县,还因此遭到鲁迅的热潮冷讽。[1]

而模范县的来历,实际上就在于当地经济发达,人的财商普遍高,在发展经济方面“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以至于苏南地区不但经济富裕,而且贫富差别很小,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中,还曾一度因为找不出令人痛恨的“地主”公敌而苦恼。[2]

一个地区是这样,一个家庭也是如此。所以,在对孩子谈钱的问题时,父母千万不要说泄气话,例如“我们家里穷,不能和人家比”、“爸爸妈妈这辈子就这样了,永远不可能发财的,今后全指靠你了”、“不是每个人都有钱的”、“我对钱不感兴趣,我们家能吃饱肚子就行啦”等等。

这些话哪怕再实事求是,也会让孩子看不到希望,禁锢孩子想方设法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思想。显然,人穷志不穷、让孩子看到希望是最重要的。

就像我们对孩子讨论学习时一样,如果你只是说“这个问题你不需要搞懂,你一辈子都搞不懂”、“不会就算了,世界上的题目你不可能都会”、“你怎么这么笨啊,算了算了”等等,如果这样对待孩子,孩子就不会有钻研精神。久而久之,学习成绩当然就会往下掉了。

正确的做法是相反,以鼓励、探究、启发式态度让孩子树立信心。

例如在谈学习时,你可以说“想想看,这个问题和我们上次说的哪个问题有点相像?”“用这个办法不行,我们看看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做出来?”“你现在的问题主要是什么什么,这方面再加把劲就行了”等等。

在培养孩子的财商时,具体可以和孩子一起启发式地进行探讨:“我们现在的家庭条件还达不到,以后总会有办法的”、“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将来也会住上别墅的”、“我们现在还不准备买汽车。把钱投在其他地方虽然会有风险,但这种风险我们承受得起,一旦成功,回报率极高”……

不用说,父母经常对孩子进行这样的交流,孩子无论在学习还是理财方面就会开动小脑筋,这就非常有助于锻炼他动脑。久而久之,财商就会慢慢得到提高。

当然,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漫长过程;可是反过来,某种正确的观念一旦建立起来,也同样不会轻易被改变。所以完全可以说,正确的观念对孩子的一生都很重要。

如果你也劝导过别人,就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和富人谈生意经时会觉得很轻松,一点就通,因为他们在这方面有足够的经历和悟道;相反,如果你和穷人谈生意经,就会很吃力,他总是会强调一大堆困难:没有资金,缺乏经验,承担不起失败的风险,老婆不同意,市场不好把握,等等等等。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不知道,但有一点很明确,那就是主观上不想做。

就好像你和孩子谈学习一样。你和成绩好的孩子谈作业,你和他都会觉得很轻松,因为他不但早就把作业做好了,而且还会在交谈中举一反三,找出其他的解题思路来;相反,你和成绩差的孩子谈作业,就会感觉到很累,这也不会做,那也忘记了,最终卡在某一步甚至第一步,冥思苦想就是做不出来,一两个小时过去了,终究还是做不下去。更要命的是,做不出来的并不是难题,而是错在最基本的地方,甚至是常识。

这样的结果虽然与实际解题能力有关,但也与先天观念不无联系:前者认为,我是个好学生,所以我相信自己一定能把它做出来,结果真的就做出来了;而后者认为,我本来就是个“差生”,这个题目就是因为不会做所以搁置到现在,“这样难”的题目会做出来才怪呢,所以觉得自己做不出来反倒是“正常”的。

你看看,他自己首先就禁锢了自己的思想,还没有开战就已经先“投降”了,这就是一种丧气观念在作怪。

[1]陈西滢(1896—1970),原名陈源,江苏无锡人,留英博士,北京大学外文系教授。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北京大学讲师。因“女师大风潮”和讥讽抄袭,两人发生过一系列激烈的笔战。

[2]《1949年以来的江苏发展》,载《江苏城市论坛》,2009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