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周围,有许多被称为“死读书”的人。意思是说,他们因为“读书”而被书“读死”了。读书本来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怎么会被“读死”呢?这既让人感到悲哀,又觉得无奈,但却是千真万确的事。
这就是说,在学校里读书聪明的孩子,将来踏上社会后生活未必过得幸福。这不是读书不好,而要看整个社会是要求他“死读书”还是“活读书”。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一旦上升到课堂教育,就并不是适合所有孩子,充其量只适合一部分孩子的学习特点(一般认为这个比例只有30%)。
“教育”(Education)一词最早源自拉丁文“educare”,意思是“抽出”。问题就出在这里——当“教育”还没有成为一种职业时,我们的孩子认识事物是全面的、整体的。想当初孔子时代的所谓教育,说穿了就是带孩子们出去郊游,然后在草地上做做游戏、讲讲故事而已。
可是当“教育”成为一种职业,尤其是把整体的知识一个个“抽”出来分成不同学科、无数概念教给孩子时,孩子就像瞎子摸象,从此就怎么也看不到全象了。这是许多孩子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越学越“笨”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也是教育的悲哀。
举个例子:如果一篇优美的散文会让人百读不厌、越读越有味、越读越觉得优美的话,到了语文课上后,老师则会从各个不同角度来对它进行解剖,从而让孩子感到不解和厌倦。并且,这就是所谓正规的“教学”。
就好比说:现在站在你面前的一位漂亮的车模,怎么看怎么美,哪里看哪里美,五官端正、凹凸有致、皮肤白皙,全身上下没有一点色斑。
可是现在的教材和语文老师,不仅仅告诉你这些,更会把重点放在一层层解剖开来指给你看:你看这是她的胃,怎么怎么的(怕发胖,吃得少,已经有点胃下垂?);这是她的肠,怎么怎么的(成年累月熬夜,里面的宿便是不是太多了?);这是她的子宫,怎么怎么的(以后发生子宫肌瘤病变的可能性很大?),等等。面对着这一幕幕血腥,孩子不但美感全无,而且令人作呕。许多孩子就这样活生生地被夺走阅读兴趣,对读书变得反感(胃)起来。
如果仅仅是这样,还算是好的了,因为你多少能从这种教育中学到一点(医学)东西;现在的问题是,所谓的学习就是要有一个好成绩,而所谓的好成绩就是考试要有个好分数,而所谓的好分数已经到了可以不择手段的地步——不考的内容不教、不学,要考的内容拼命灌、拼命练,考试之前猜题、押宝、烧香,考试中学校、学生、监考老师、教育主管部门一条龙联合作弊……
几乎在所有人眼里,“教育”已经成为“考试”“分数”的同义语,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6年提出的教育的“四大支柱”(四大目标)——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和发展——背道而驰。
所以你能看到,在学校里读书聪明(考试分数高)的孩子趾高气扬,听到的全是赞扬声,认为他们将来必定前途无量。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们一鼓作气,从小学、中学、大学,甚至读到研究生、博士,终于成了“职业”学生。可结果怎么样呢?踏上社会后,他们什么东西都不懂。现实生活需要各种各样的技能,而他们却只有一种,那就是读书。而且,是那种瞎子摸象式的读书,从来就是“窥一斑而见全豹”;至于真的“全豹”是不是这样子,他们心里谁也没底,因为根本就没有看到过。
不用说,在这个过程中,沿途都有许许多多孩子被刷下来、脱离这个队伍,被贴上“不爱读书”或“读书不好”的标签,从而过早地融入社会。
这正应了一句古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他们失去的是继续“教育”的机会,而得到的却是社会这个大课堂零距离的锤炼,平时在学校里受压抑的其他各项技能得到迅猛发展,从而成为一群“活读书”、“读书活”的人。
所以,我们的父母重视孩子的学校教育并没有错,但学校教育绝不等同于考试、分数,更不是唯一,这更没有错。
放开眼界看,孩子将来踏上社会后的成功包括职业和财务两方面。在学校里,最主要的当然是学习,这是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做准备;可是踏上社会后,最重要的就是财务了。
换句话说,每个孩子的成功都可以分为学习、职业、财务三方面。其中,学习是基础,职业、财务是目标,这三个方面有联系,但没有必然联系,更不是浑然一体。
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孩子在基础阶段(小学、中学、大学)的学习究竟是否成功,最终要靠职业成功、财务自由来加以检验;显而易见,“活读书”、“读活书”的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功,因为这种“活”中必不可少地包括“学会生存和发展”的财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