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可以是情感之殇,也可以是精神的沉淀。忍受孤独或许比忍受贫困需要更大的毅力,贫困可能会降低人的身价,而孤独,既可能败坏人的生活,也可能成就人的品格。
无法自控的孤独情绪,是一种严重的人格障碍
迈克尔·杰克逊走了,众所周知,这位世界级偶像的人生并不快乐,他不止一次说过:“我是人世间最孤独的人。”
他说:“我根本没有童年,没有圣诞节,没有生日。那不是一个正常的童年,没有童年应有的快乐!”
他5岁那年,父亲将他和4个哥哥组成“杰克逊五兄弟”乐团。他的童年一直是“从早到晚不停地排练、排练,没完没了”;在人们尽情娱乐的周末,他四处奔波,直到星期一的凌晨四五点,才可以回家睡觉。
童年的杰克逊,努力想得到父亲的认可,他“8岁成名,10岁出唱片,12岁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歌曲歌手”,但却仍得不到父亲的赞许,仍是时常遭到打骂。
心理学说,12岁前的孩子,价值观、判断能力尚未建立,或正在完善中,父母的话就是权威。当他们不能达到父母过高的期望而被否定、责怪时,他们即便再有委屈,但内心深处仍然坚信父母是正确的。杰克逊长大后的“强迫行为、自卑心理”等,当和父亲的否定评价有关。
父亲还时常嘲笑他:“天哪,这鼻子真大,这可不是从我这里遗传到的!”杰克逊说,这些评价让他非常难堪,“想把自己藏起来,恨不得死掉算了。可我还得继续上台,接受别人的打量。”
其后,迈克尔·杰克逊的“自我伤害”,多次忍受巨大痛苦整容,当和童年的这段经历有关。
杰克逊在《童年》中唱道:“人们认为我做着古怪的表演,只因我总显出孩子般的一面……我仅仅是在尝试弥补从未享受过的童年。”
杰克逊说:“我从来没有真正幸福过,只有演出时,才有一种接近满足的感觉。”
曾任杰克逊舞蹈指导的文斯·帕特森说:“他对人群有一种畏惧感。”
在家中,杰克逊时常向他崇拜的“戴安娜(人体模特)”倾诉自己的胆怯感,以及应付媒体时的惶恐与无奈。
他和猫王的女儿莉莎结婚,当时轰动了整个地球,但两人婚姻生活并不愉快,莉莎说:“对很多事我都感到无能为力……感觉到我变成了一部机器。”1996年他又与黛比结成连理,但幸福的日子持续得也并不长,1999年两人离婚;之后,他又与布兰妮交往甚密,但布兰妮却一直强调:我们只是好朋友。
杰克逊直言不讳地承认:“没有人能够体会到我的内心世界。总有不少的女孩试图这样做,想把我从房屋的孤寂中拯救出来,或者同我一道品尝这份孤独。我却不愿意寄希望于任何人,因为我深信我是人世间最孤独的人。”
很明显,造成这位天王巨星不幸人生的因素有很多,正是这些因素导致他成了“人世间最孤独的人”,并且孤独地走完了一生。
在这个世界上,感到孤独的人很多,又或者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孤独感,然而,千万不要让孤独成为一种常态,这不正常!
沉溺于孤独的人害怕与人交往,有时会莫名其妙地将自己封闭起来,逃避社会,畏惧生活,孤芳自赏,无病呻吟。他们没有朋友,更没有知心的朋友;他们喜欢自己更胜过喜欢别人,有些“自恋”的味道;他们骨子里是有些自卑的,总是担心自己不被别人接受,干脆拒绝和别人接触;他们多以家为世界,以电脑、电视为朋友,只有宅在家里才心安,离开了这个环境,就会感到不安全;他们根本不懂得也不知道如何填补自己的心灵空虚。
在现代社会,都市林立而起的高楼大厦逐渐使人际关系疏远,邻里关系丧失,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孤独性格、孤独情绪。同时,机械化的生活模式,也使得人们缺少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培养人际情感,交际往往就只是为了应酬,喝酒就只是为了买醉,回到家中倒头就睡,以此来逃避惹人心烦的琐事。“孤独一族”的成员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这已然成为现代人需要正视的问题,虽然说短暂的或偶然的孤独不会造成心理行为紊乱,但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孤独感还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而隔膜与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孤独感,久之势必导致疏离的个人体格失常。
没有交流和沟通的心灵,只能是一片死寂
曹菲的丈夫两年前不幸去世,她悲痛欲绝,自那以后,她便陷入了一种孤独与痛苦之中。“我该做些什么呢?”在丈夫离开她一个月后的一天,她向医生求助,“我将住到何处?我还有幸福的日子吗?”
医生说:“你的焦虑是因为自己身处不幸的遭遇之中,30多岁便失去了自己生活的伴侣,自然令人悲痛异常。但时间一久,这些伤痛和忧虑便会慢慢减缓消失,你也会开始新的生活——走出痛苦的阴影,建立起自己新的幸福。”
“不!”她绝望地说道,“我不相信自己还会有什么幸福的日子。我已不再年轻,身边还有一个7岁的孩子。我还有什么地方可去呢?”她变得郁郁寡欢,脾气暴躁,打这以后,她的脸一直紧绷绷的。没有人能够真正走进她的内心,她的世界。
人在不开心时偶尔给自己一个独处的空间无可非议,但如果将这种行为长久延续下去,就是一种心理障碍了。事实上,现代都市人已经越来越习惯将自己封闭了。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开始对外面发生的事情心怀恐惧,不愿意与别人沟通,不愿意了解外面的事情,将自己的心紧紧地封存起来,生怕受到一点伤害。
自闭性格的人经常会感到孤独。有些人在生活中犯过一些“小错误”,由于道德观念太强烈,导致自责自贬,看不起自己,甚至辱骂、讨厌、摒弃自己,总觉得别人在责怪自己,于是深居简出、与世隔绝;也有些人非常注重个人形象的好坏,总觉得自己长得丑,这种自我暗示,使得他们十分注意他人的评价及目光,最后干脆拒绝与人来往;有些人由于幼年时期受到过多的保护或管制,内心比较脆弱,自信心也很低,只要有人一说点什么,就对号入座,心里紧张起来。
一个封闭自己的人,他的心永远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尽管那一切美好的东西尽在眼前,但是,如果不打开那道封闭的门走出去,那么将什么也得不到。人生是短暂的,我们需要三五知己,需要去尝试人生的悲欢离合,这样的人生才称得上完整。我们没必要在自我恐惧中挣扎,更没必要过于小心翼翼地活着,想去做什么就去做,想去说什么就去说,这样心情才会愉悦起来,生活才不至于因为自闭的单调而失去意义。
自闭性格是心灵的一把锁,是对自己融入群体的所有机会的封闭,自闭性格不仅会毁掉自己的一生,也会让周围的朋友、亲人一起忧伤。总而言之,自闭性格会葬送人们一生的幸福。所以,我们应该勇敢地从自闭的阴霾中走出来,去享受外面的新鲜空气,外面的明媚阳光,在这个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社会中,我们一定要走出自闭性格的牢笼,走入群体的海洋。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份自信、幸福和快乐。
自闭性格总是给我们的生活和人生带来无法摆脱的沉重的阴影,让我们关闭自己情感的大门。没有交流和沟通的心灵只能是一片死寂,所以一定要打开自己的心门,并且从现在开始。
其实,只要你愿意打开窗,就会看到外面的风景是多么绚烂;如果你愿意敞开心扉,就会看到身边的朋友和亲人是多么友善。人生是如此美好,怎能在自我封闭中自寻烦恼?我们活着,永远要追寻太阳升起时的第一缕阳光。当我们真正卸掉了自闭这道心灵的枷锁,当我们用愉悦的心情迎接美好的未来,你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一个处处充满友善和温暖的环境。
用内心迎接这个世界,否则生活会坍塌
如果不想深陷孤独,那么就要走出自己狭小的空间,学着主动敞开心扉,多与人交流、沟通,多找一些事情来做,让自己有所寄托,这样做会使孤独离你而去,心灵也就更加丰盈、更加悠然。
丈夫因脑瘤去世后,卡琳娜就变得郁郁寡欢,脾气暴躁,以后的几年,她的脸一直紧绷绷的。
一天,卡琳娜在小镇拥挤的路上开车,忽然发现一幢房子周围竖起一道新的栅栏。那房子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颜色变白,有很大的门廊,过去一直隐藏在路后面。如今马路扩展,街口竖起了红绿灯,小镇已颇有些城市的味道,只是这座漂亮房子前的大院已被蚕食得所剩无几了。
可泥地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上面绽开着鲜艳的花朵。一个系着围裙、身材瘦小的女人,经常会在那里侍弄鲜花,修剪草坪。
卡琳娜每次经过那房子,总要看看迅速竖立起来的栅栏。一位年老的木匠还搭建了一个玫瑰花阁架和一个凉亭,并漆成雪白色,与房子很相称。
一天,她在路边停下车,长久地凝视着栅栏。木匠高超的手艺令她惊叹不已。她实在不忍离去,索性熄了火,走上前去,抚摸栅栏。它们还散发着油漆味。里面的那个女人正试图开动一台割草机。
“你好!”卡琳娜一边喊,一边挥着手。
“嘿,亲爱的。”里面那个女人站起身,在围裙上擦了擦手。
“我在看你的栅栏。真是太美了。”
那位陌生的女子微笑道:“来门廊上坐一会儿吧,我告诉你栅栏的故事。”
她们走上后门台阶,当栅栏门打开的那一刻,卡琳娜欣喜万分,她终于来到这美丽房子的门廊,喝着冰茶,周围是不同寻常又赏心悦目的栅栏。“这栅栏其实不是为我设的。”那妇人直率地说道,“我独自一人生活,可有许多人来这里,他们喜欢看到真正漂亮的东西,有些人见到这栅栏后便向我挥手,几个像你这样的人甚至走进来,坐在门廊上跟我聊天。”
“可面前这条路加宽后,这儿发生了那么多变化,你难道不介意?”
“变化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也是铸造个性的因素,亲爱的。当你不喜欢的事情发生后,你面临两个选择:要么痛苦愤怒,要么振奋前进。”当卡琳娜起身离开时,那位女子说:“任何时候都欢迎你来做客,请别把栅栏门关上,这样看上去很友善。”
卡琳娜把门半掩住,然后启动车子。内心深处有种新的感受,但是没法用语言表达,只是感到,在她那颗愤怒之心的四周,一道坚硬的围墙轰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整洁雪白的栅栏。她也打算把自家的栅栏门开着,对任何准备走近它的人表示出友善和欢迎。
没有人会为你设限,人生真正的劲敌,其实是你自己。别人不会对你们封锁沟通的桥梁,可是,如果你自我封闭,又如何能得到别人的友爱和关怀。走出自己狭小的空间,敞开你的心门,用真心去面对身边的每一个人,收获友情的同时,你眼中的世界会更加美好。
所以说,一个孤独的人,若想克服孤寂,就必须远离自怜的阴影,勇敢走入充满光亮的人群里。我们要去认识人,去结交新的朋友。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要兴高采烈,把自己的欢乐尽量与别人分享。
不被理解的孤独,可以转化为鲜艳的绽放
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顺心,追梦旅途中,孤独在所难免。如果我们面对挫折时能够虚怀若谷,大智若愚,保持一种恬淡平和的心境,便是彻悟人生的大度。正如马克思所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在人生的跑道上,不要因为眼前的蝇头小利而沾沾自喜,应该将自己的目光放长远,只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才是最成功的人生。
仙人球是一种很普通的植物,它的生长速度很慢,即使三四年过去了,仍然只有苹果大小,甚至看上去给人一种未老先衰的感觉。人们总喜欢将它放在阳台上不起眼的角落里。没多久,它开始被人忘记。然而,有一天它能从阳台角落里突然就长出一枝长喇叭状的花朵,优美高雅,色泽亮丽。这时,它的美才被人们发现。可以说,仙人球在经历了数年的默默无闻之后,才换来了一朝的绚烂绽放。
很多时候,我们的才能因为某种原因而未被领导及时发现,像仙人球一样被安置到了一个小小的角落里。这时,我们就要学会忍受孤独,抛开消极情绪,默默地积蓄力量,终有一天你会开出像仙人球一样令人惊叹的花。
小时候,他很孤独,因为没人陪他玩。他喜欢上画画,经常一个人在家涂鸦。稍大一点,他便用粉笔在灰墙上画小人、火车,还有房子。从上小学开始,他就感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别人说,这个孩子清高。其实,我跟别人玩的时候,总觉得有两个我,一个在玩,一个在旁边冷静地看着。”他喜欢画画和看书,想着长大后做名画家。
高考完填志愿时,父母对他的艺术梦坚决反对。他不争,朝父母丢下一句:如果理工科能画画他就念。本来只是任性的推托,未承想父母真找到了个可以画画的专业,叫“建筑系”。
建筑师是干吗的?当时别说他不知道,全中国也没几个人知道。建筑系在1977年恢复,他上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时是1981年,当时的校长是钱锺书堂弟钱钟韩,曾在欧洲游学六七年,辗转四五个学校,没拿学位就回来了,钱钟韩曾对他说:“别迷信老师,要自学。如果你用功连读三天书,会发现老师根本没备课,直接问几个问题就能让老师下不来台。”
于是到了大二,他开始翘课,常常泡在图书馆里看书,中西哲学、艺术论、历史人文……看得昏天黑地。回想起那个时候,他说:“刚刚改革开放,大家都对外面的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毕业后,他进入浙江美院,本想做建筑教育一类的事情,但发现艺术界对建筑一无所知。为了混口饭吃,他在浙江美院下属的公司上班,二十七八岁结婚,生活静好。不过他总觉得不自由,另一个他又在那里观望着,目光冷冽。熬了几年,他终于选择辞职。
接下来的十年里,他周围的那些建筑师们都功成名就,而他似乎与建筑设计绝缘了,过起了归隐生活,整天泡在工地上和工匠们一起从事体力劳动,在西湖边晃**、喝茶、看书、访友。
在孤独中,他没有放弃对建筑的思考。不鼓励拆迁、不愿意在老房子上“修旧如新”、不喜欢地标性建筑、几乎不做商业项目,在乡村快速城市化、建筑设计产业化的中国,他始终与潮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使他备受争议,更让他独树一帜,也让他的另类成为伟大。
虽然对传统建筑的偏爱曾让他一度曲高和寡,但他坚守自己的理想。“我要一个人默默行走,看看能够走多远。”基于这种想法,过去八年,从五散房到宁波博物馆以及杭州南宋御街的改造,他都在“另类坚持”,“我的原则是改造后,建筑会对你微笑。”
他叫王澍,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2012年5月25日下午,普利兹克奖颁奖典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王澍登上领奖台。这个分量等同于“诺贝尔”和“奥斯卡”的国际建筑奖项,第一次落在了中国人手中。
“我得谢谢那些年的孤独时光。”谈起成功的秘诀,王澍说,幼年时因为孤独,培养了画画的兴趣,以及对建筑的一种懵懂概念;毕业后因为孤独,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以后的很多设计灵感都来源于那个时期。
尽管张楚在歌中唱道:“孤独的人是可耻的,生命像鲜花一样绽开,我们不能让自己枯萎。”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另外一句话:“真正优秀的人一定觉得自己是孤独的,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秀来源于一份孤独。”
每一条河流都有属于自己的生命曲线,都会流淌出属于自己的生命轨迹。同样地,每一条河流都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奔向大海。我们的生命,有时就像泥沙,在不知不觉间沉淀下去,最终实现自己的积累。一旦你沉淀下去了,也许再也不需要努力前进了,但是你却失去了见到阳光的机会。所以,不管你现在处于什么状态,一定要有水的精神,不断积蓄力量,不断冲破障碍。若时机不到,可以逐步积累自己的厚度。当有一天你发现时机已经到来,你就能够奔腾入海,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向往自由的孤独,何尝不是一种享受
人缺少的往往是一份自己独处的淡定的心,太过喧嚣的生活环境里,我们更容易迷失自我。不如像黑格尔说的那样:“背起行囊,独自旅行,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
很多人喜欢三毛,喜欢她对自由的诠释。可是,为何这么多年过去,再没有出现一个像三毛一样的人?为什么她的自由只能被默默欣赏,而无法直接效仿呢?因为我们害怕孤独,无法像她一样摆脱尘世的杂念,故而得不到她那样的自由。
我们崇拜三毛行走在撒哈拉大沙漠里的洒脱,可大部分人只敢跟着旅行团走马观花,又有几人愿意背起简单的行囊独自去旅行呢?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复杂世界中的一颗棋子,心甘情愿地接受他人的摆布,这些包括我们的亲人、朋友、上司,甚至可能是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我们害怕如果不接受摆布就会被排斥,我们无法承受那样的孤独,所以当三毛的心飞向自由时,我们心甘情愿地被束缚。
也有人认为三毛很软弱,因为她的文字总是写满忧伤,她的故事里总是带着感伤。或许说得没错。但这何尝不是三毛对内心孤独的一种面对与释放呢?
三毛的孤独来自她对“自己”二字的定义。三毛说:“在我的生活里,我就是主角。对于他人的生活,我们充其量只是一份暗示、一种鼓励、启发,还有真诚的关爱。这些态度,可能因而丰富了他人的生活,但这没有可能发展为——代办他人的生命。我们当不起完全为另一个生命而活——即使他人给予这份权利。坚持自己该做的事情,是一种勇气。”
现代女性虽然不再像古时那样嫁夫从夫、三从四德,可大部分女人还是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来成全男人,直到伤得体无完肤,才知道什么叫“爱自己”。三毛也很爱荷西,可她从来没有因为爱荷西而失去自我,她说:“我不是荷西的‘另一半’,我就是我自己,我是完整的。”为了自己,三毛孤独地生活着。
在《稻草人手记》的序言里,有这样一段描写:一只麻雀落在稻草人身上,嘲笑它,“这个傻瓜,还以为自己真能守麦田呢?它不过是个不会动的草人罢了!”话落,它开始张狂地啄稻草人的帽子,而这个稻草人,像是没有感觉一般,眼睛不动地望着那一片金色的麦田,直直张着自己枯瘦的手臂,然而当晚风拍打它单薄的破衣裳时,稻草人竟露出了那不变的微笑来。
三毛就像这稻草人,执着地微笑着守护内心中那片孤独的麦田。
作家司马中原说:“如果生命是一朵云,它的绚丽,它的光灿,它的变幻和漂流,都是很自然的,只因为它是一朵云。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字里行间,处处是无声的歌吟,我们用心灵可以听见那种歌声,美如天籁。被文明捆绑着的人,多惯于世俗的烦琐,迷失而不自知。”
世人根本没有必要为三毛难过,而应该为她高兴,因为她找到了梦中的橄榄树。在流浪的路上,她随手播撒的丝路花语,无时不在治疗着一代人的青春疾患,她的传奇经历已成为一代青年的梦,她的作品已成为一代青年的情结。她虽死犹生。
有时候,给自己一些孤独时光,做一个孤独的散步者,你会越走越和谐,越走越从容,越走越懂得享受人与人之间一切平凡而卑微的喜悦。当有一天,走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时,世上再也不会出现束缚心灵的愁苦与欲望,那份真正的生之自由,就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