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论语·先进》
孔子曾经开玩笑地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春秋初期,齐桓公拜管仲为相,管仲主政以后,制定了修好近邻、先内后外、待时而动的治国求霸之策,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下大力气进行改革。
在这个时候,齐桓公对管仲可谓是言听计从,大力支持,确保改革能够顺利进行。
最后,也正是通过君臣的共同努力,锐意进取,齐国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后主持了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甚至还辅助周王室一次,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公认的霸主。至此,管仲也为齐国创立霸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由于有殊勋于齐,被桓公尊为仲父。
齐国称霸以后,又过了六年,贤相管仲生了重病,眼看要不行了。齐桓公非常着急,亲自去看望他。
桓公问他:“大臣中谁可以继承您的位置呢?”管仲说:“作为君主,您应该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臣子,您应该知道得很清楚。”
当时齐桓公的身边有三个近臣,分别是易牙、开方、竖刁,这三个人都深得桓公的宠信。
齐桓公问:“易牙怎么样?”管仲说:“他杀了自己的儿子来迎合君主,是一个不近人情的人,不可任用。”
齐桓公又问:“开方怎么样?”管仲说:“他背叛了自己的父母来迎合君主,也是不近人情的人,也不能用。”
齐桓公又问:“那竖刁怎么样?”管仲说:“他为了迎合君主而阉割了自己,不近人情,更难以信任。”
管仲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有千钧分量,真可谓是用心良苦啊,可是在齐桓公听来,却很不顺耳。
后来,管仲去世了,齐桓公并没有听从他的意见,还是亲近和重用这三个人,于是这三人把持了朝政大权。
当时齐桓公一共有三个正夫人,但是都没有儿子,而且齐桓公还有许多宠妾。这些妾给他生了十多个儿子,其中有公子姜无诡、公子姜昭等。
管仲在世的时候,齐桓公把公子姜昭立为太子,并且把他托付给宋国的国君宋襄公照顾。
在管仲死了之后,齐桓公的儿子们之间开始勾心斗角,谁都想继承齐国国君的位置。
在冬季里的一天,齐桓公去世了。他的宠臣易牙带兵冲入宫中,与竖刁一起杀死了许多大臣,最后拥立公子姜无诡做了齐国的国君,而太子姜昭则逃奔到了宋国。
其实,早在齐桓公生病的时候,他的儿子们就开始拉帮结派争夺君位。等到齐桓公去世,更是闹得不可开交。
所以宫中无人,齐桓公的尸体也没有人敢装入棺材。结果,尸体在**居然停放了六十七天,腐烂生蛆,蛆虫甚至爬出了门外。直到姜无诡登位,才装尸入棺,发出报丧的讣告,举行追悼仪式。
孔子这句话其实是颇有深意的。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但是颜回始终拿孔子的话当圣旨,失去了自己的思想,这一点孔子也是不赞成的。在孔子看来,能够独立地发表意见,甚至能够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才是对自己有帮助的。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在没有成名成家之前,还是能够做到虚怀若谷,能够接受大家的谏言、诤言,但是一旦当他们有了一定的身份地位,便开始唯我独尊,把良言当毒药,以致最后身败名裂。
可见,人要做到从谏如流是多么的不容易,因为确实许多谏言听起来非常不顺耳,而从另一方面看,进谏的人则更需要胆识,更需要勇气。
不要认为不说自己坏话的人,就是对自己好的人;也不要认为说了自己坏话的人,就是对自己坏的人。一味地顺从自己的人,也许在心里不一定认可自己;而那些敢于反驳自己的人,也许才是真心希望自己好,关键要看出发点是不是善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