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花言巧语会惑乱道德。在小事情上不能做到忍耐,就会打乱更大的计谋。”隋朝的时候,隋炀帝是一个十分残暴的君主,各地的农民起义可谓是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是纷纷倒戈,转向帮助农民起义军。所以,这一切都让隋炀帝的疑心变得越来越重,他对朝中的大臣,特别是外藩的重臣,更容易起疑心。
唐国公李渊,也就是唐高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无不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在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最后许多人都前来归附。
越是这样,大家越替李渊担心,因为怕他会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个时候,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由于生病,没能前往,这让隋炀帝非常不高兴,多少产生了猜疑之心。
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询问李渊没有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真的吗?”
王氏就把这个消息传给了李渊,于是李渊变得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自己迟早会被隋炀帝所不容,但是如果过早起事力量又不足,所以只好隐忍等待。
为此,李渊故意败坏自己的名声,表面上整天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就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正是这样,才有了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孟尝君曾经担任齐国的宰相,在各国当中有着很高的声望。而在他的家中也供养了很多的食客。
当时,有一位食客与孟尝君的一个小妾进行私通。有人知道了情况,报告孟尝君说道:“身为人家的食客,居然暗中和主人的妾私通,这实在是太不应该了,理所当然将他处死。”
孟尝君听完之后非常淡然地说:“喜爱美女这是人之常情,你不要再提了。”就这样过了一年,,孟尝君招来了那位食客,对他说:“你在我的门下已经有过一段时间了,到现在还没有适当的职位给你,我心里非常不安。而现在卫国的国君和我私交非常好,不如让我推荐你到卫国去做官吧。”
在临行之前,还给他准备了车马银两。当这位食客来到卫国之后,受到了卫王的赏识和重用。而后来,齐国和卫国关系紧张。卫国的国君想联合各国攻打齐国。而这个人则对卫君说:“臣之所以能够到卫国来,全是依靠孟尝君当初不计臣的无能,把臣举荐给了大王。臣听说齐、卫两国的先王曾经相互约定,将来自己的子孙后代绝对不能够彼此攻击,而如今大王您却想着联合其他国家来攻打齐国,这不仅违背了先王的盟约,同时也等于是辜负了孟尝君的情谊,就请大王取消攻打齐国的念头吧。不然,臣愿意死在大王的面前。”
卫君听完之后,非常佩服他的仁义,于是就取消了攻打齐国的念头。齐国的人听完之后都赞颂道:“孟尝君可谓善为事矣,转祸为安。”
正所谓:“心字头上一把刀,遇事能忍祸自消。”“忍得一时之气,免却百日之忧。”忍什么?其实就是“忍小忿而就大谋”。(苏轼《留侯论》)就是忍匹夫之勇,以免莽撞闯祸而败坏大事。忍小利而图大业。这才是“毋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我们试想,如果勾践忍不得会稽之耻,怎能卧薪尝胆,兴越灭吴?如果韩信受不得**之辱,哪能做得了淮阴侯?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是叹?”(陆龟蒙《别离》)真正是,舍不了孩子打不了狼,没有螫手断腕的勇气,缠绵于儿女情长,终究是无法成就大业的,好一个“忍”字了得啊!
但可惜的是,一般人往往停留在“忍小忿”的初级层次上,未能深入理解“忍”字的多层次内涵。
在生活中,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竞争对手,有的时候采用什么手段已经并不重要了,而如何把握好自己的情绪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克制,这是为人的一大智慧,因为它有助于我们在攀登理想的高峰中,消除情感世界不可避免的潜在危机。所以,对于一个成功的开拓者来说,克制既是实现既定目标的保证,又是取得更大成功的起点。
“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的这句话在人们中间已经极为流行,甚至成为了后人用以告诫自己的座右铭。
它告诫我们:有志向、有理想的人,千万不要去斤斤计较个人得失,更不应该在小事上纠缠不清,逞匹夫之勇,而应该有一个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抱负。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实现自己的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