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欤?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论语·子罕》
太宰问子贡道:“孔老先生是一位圣人吗?为什么这样多才多艺呢。”子贡说:“既然上天让他成为圣人,当然也就会让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小的时候贫穷,所以才努力学会了不少技艺,一般的君子会有这么多技艺吗?那是不多的。”商人王永庆早年因为家里贫穷读不起书,所以只好去做买卖。1932年,当时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了一家米店。
当时,在小小的嘉义已经有米店将近30家了,竞争非常激烈。而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够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租一个很小的铺面。
由于他的米店开办的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任何知名度了,而且没有任何优势。在刚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王永庆渐渐感觉到自己要想在米店市场上立足,就必须有一些别人没有做到或者是做不到的优势才行。在仔细思考之后,王永庆很快从提高米的质量和服务上找到了突破口。
当时的农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很落后,稻谷收割后都是铺放在马路上晒干,然后脱粒,砂粒、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里面。
所以,用户在做米饭之前,都要经过一道捡米的程序,给用户造成很大的不便,但是买卖双方对此都习以为常,见惯不怪。
可是王永庆却从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带领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不辞辛苦,不怕麻烦,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出售。就这样,王永庆米店卖的大米质量立即提高了一个档次,因而深受顾客的好评,米店的生意也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在提高大米质量收到良好效果的同时,他在服务上也更进一步。当时,用户都是自己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于年轻人来说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就是非常不方便了。
而且当时的年轻人整天忙于生计,需要工作很长的时间,不方便出来买米,买米的任务只能由老年人来承担。王永和注意到这一点,于是超出常规,主动送货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大受顾客欢迎。
在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可以说是一项创举。即使是在今天,送货上门充其量是将货物送到客户家里并根据需要放到相应的位置,就算完事。那么,王永庆是怎样做的呢?
每次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都会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清楚这家有多少人吃饭,有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每人的饭量如何,据此来估算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王永庆就能够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王永庆不仅给顾客送米,还帮助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擦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再将旧米放在上层,这样,陈米就不会因为存放过久而变质。
王永庆这一近乎完美的服务不仅让顾客深受感动,也赢得了很多顾客。
在送米的过程中,王永庆还了解到,当地的居民大多数家庭都是以打工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许多家庭还没有到发薪的日子,就已经囊中羞涩。
由于当时王永庆是主动送货上门的,要货到收款,有的时候碰上顾客手头紧,一时拿不出钱的,会弄得大家很尴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王永庆采取按时送米,不即时收钱的方法,而是约定到发薪之日再上门收钱的办法,极大地方便了顾客。
王永庆精细、务实、完美的服务态度,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
在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很快红火起来。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开办了自己的碾米厂,在离最繁华热闹的街道不远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的一面用来做铺面,里间用作碾米厂。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创业,一步步走向成功。
很多时候,当我们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可是当我们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伟大却不期而至,这其实就是勤奋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后的惊喜。
很多时候,成功者与失败者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是否勤奋、是否付出。人与人之间在智力和体力上的差异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大。很多事情,一个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关键是看一个人投入了多少时间和精力。这样一来,做出来的效果自然不一样,也能够看出付出了多少心思和汗水。这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大家都知道春天播种,秋天收获,但如果在庄稼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施肥、浇灌等一系列辛苦的劳作,也就难以赢得秋天的大丰收。
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你有怎样的付出,就会有怎样的收获。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成功就好像是盛开在悬崖峭壁上的花,不是任何人都能够采摘到的,如果你不努力去攀折,就永远只有望之兴叹的余地。
我们很多人也有过梦想,甚至也有过机遇,也确实付出过行动,但是后来却知难而退,半途而废,只能与成功失之交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