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扩大你的交际圈
“多个朋友多条路。”拓展自己的人际关系,立足于社会,还要尽可能地多交几个朋友。朋友多了,视野才更开阔,生活才更充实,自己的帮手和靠山才会越来越多。
如果问:“你有多少朋友?”一定有很多人答不上来,即使能够回答得出来,大致也都是学生时代的同学或办公室里合得来的同事,所想得出来的不过几个人而已。这些人虽然也是朋友,但是严格讲起来,朋友的关系范围应更广、基础更深才行。
交友是每个人所必需的,并不是大人物的专利品。如果渴望广结人缘,在你的周围,就有不少人选,待你去发现,比如你的长辈、兄弟,他们的工作内容可能和你毫不相关,但是他们都交有一些朋友,这样一来,长辈和兄弟也可以作为你广结人缘的对象,再进一步地说,如果以长辈和兄弟为媒介,能够找到更多的朋友。再看看你父亲的那一边吧!假如父亲的兄弟还健在的话,以年龄来看也许已经达到相当的地位了;同样的,你母亲这边也应检查一下,同辈的堂表兄弟们,也可以作为广泛交友的来源。此外,连你的姻亲,都是广结人缘的对象。像这样仅仅靠着血缘的关系,就可以使你的交友范围逐渐地扩大起来。
英年早逝的著名诗人徐志摩,就很善于利用血缘关系来寻找自己的师友做靠山。
徐志摩还在7岁的时候,就已非常聪明,且对语言及文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直到15岁,他还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学习长进不大,迫切需要一位精于此道的老师来指点他。他听说梁启超是良师,但梁启超是大名鼎鼎的人物,想拜他为师可不容易。于是,他就前往表舅家请表舅为其引见,因为徐志摩的表舅与梁启超相交颇深。
在与表舅的一席交谈中,徐志摩充分表达了自己的迫切愿望,他对长辈的谦恭之情,深深打动了表舅,使表舅觉得此子是可造之材,于是,他亲自带徐志摩去梁启超家,让其拜在梁启超的门下。从此,在老师的辅导下,加上自身的努力,徐志摩在诗歌上的造诣突飞猛进。最后,终于成了一个伟大的诗人。
试想,如果徐志摩不是运用了亲戚这个特殊的关系,又怎么能够拜师学习并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呢?
其次,要把目标转移到你的家乡,一些父老兄弟由于同乡的关系,能够顺利地结成朋友;然后在你现在的住所附近,看看有没有能成为朋友的人物。
香港的李先生凭着智慧与汗水创办了一个大型集团公司,经过几十年的奋斗与拼搏,已成为香港同行业中的执牛耳者。李先生虽已成家立业,但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家乡,想着家乡的人民,现在年龄也大了,很有一种叶落归根的想法,但苦于工作太忙,无法回去。
这时,李先生的家乡为了修筑一座大桥,需要一笔不小的资金,当地政府千方百计筹措,才筹到了总数的三分之一,于是就派出张某去找李先生,希望能得到援助。
张某是政府对外联络办的,为人聪明,善于交际,且很有办法。他看了李先生的详细资料后,就断定李先生这时也很有回家乡投资的意向。因此,在没有任何人员的陪同,也没有准备任何礼品的情况下,张某独自一人前往香港,并且打包票定会筹到款项。
当李先生听到家乡来人时,他在欣喜之余也感到有些惊讶。因为久不闻家乡的讯息,突然有人来了,该不会是招摇撞骗的吧!李先生心里不由得阵阵起疑心,但出于礼节,他还是同张某见了面。
张某一见李先生这种态度,知道他还未完全相信自己。于是他挑起了家乡的话题,只讲家乡解放前及现在的风貌变化,他那生动的语言,特别是那浓浓的爱乡之情溢于言表,令李先生深受感动,也将他带回了童年及少年时期,想起了那时的家乡、那里的爷爷奶奶还有邻里亲戚……显然,李先生记忆深处中的那块思乡领地已被张某揭开了盖头,蕴藏在心中的那份几十年的感情全部流露了出来,欲罢不能。
就这样,经过三个小时的“聊天”,张某对借钱一事只字未提,只是与李先生回忆了家乡的变迁,犹如放电影一般。最后,李先生不但主动提出要为家乡捐款一事,还答应了与家乡合资办厂的要求,并与张某成为“忘年交”。张某巧妙利用“老乡”关系,成功地达到了求人办事的目的,更给自己增加了一位可以信赖的朋友和靠山。
然后,还可以考虑一下你的同学。无论是同班同学,还是你的校友,或者是曾经和你在同一个球队里打球的队友,谈起从前的日子,都会倍感亲切,难道还不会成为朋友吗?
另外,许多曾经与你共事的人都可以成为你结交的对象。比如和你一起参加研究会的朋友;你的同事以及公司内所有的接待过的人士;甚至还有离开你们公司的旧同事,他们都有可能成为你的朋友。
结交朋友的方式和途径其实有很多,关键在于你如何去把握和利用。只要你有心广结人缘,机会多的是,像共同感兴趣的集会或者社团,还有各种活动中心,都是你交友的场所;甚至连餐馆和咖啡厅里都能交到朋友。
总的说来,要扩大你的交友圈,随时随地结交新的朋友,你的友谊之树才能根深叶茂,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拥有无数的朋友和靠山。
2.别在一棵树上吊死
有一个硬靠山虽好,但它总有靠不住甚至有倒的时候。只有一个靠山,就等于把赌注都压在一个人身上,一旦这人身败名裂,自己不但失去了依靠,说不定还会跟着他遭殃。因此,聪明的人总是会灵活变通想方设法地多找靠山,以防不测,不把鸡蛋全放到一个篮子里。
要想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有时候需要左投右靠,若只顾一人,不及其余,他日靠山一倒则墙倒众人推,自己必然会遭到众人攻击,致使身陷险境。这是欲“靠”者最需用心之处。如不仔细权衡,难保他日平安,特别是在做官上,更是如此。以下的故事,教训便极为深刻。
吴起是战国时的一位军事家、改革家,为了追求功名,他几乎是六亲不认。他本来在鲁国为官,齐鲁交战时,鲁国国君想任命他为统兵御敌的主帅,偏偏他的妻子是齐国人,便有点信不过他,他为了取信于鲁,竟残忍地杀掉了自己无辜的妻子。他曾发誓,不为将相,誓不还乡,后来他的母亲病逝,他果然不回家赴丧。
然而,他的仕宦生涯并不顺利,他虽然杀掉了妻子,鲁君依然不信任他;后来到了魏国,为魏国立了大功,又为魏国的贵族所不容。最后,他来到了楚国,深得国君楚悼王的倚重,任命他为相国,主持楚国的变法。他变法的一个主要的内容便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把矛头指向在楚国根深蒂固、势力雄厚的贵族,剥夺他们的田产,废除他们的特权,并将他们迁移到偏远的地区去开荒种地。
楚国强大了,吴起却孤立了,他遭到了旧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和憎恨,只是由于楚悼王的支持,这些人一时还奈何他不得。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了,吴起的后台没有了,那些仇恨积压已久的旧贵族们再也按捺不住复仇之心,立即对吴起群起而攻之。吴起无处可逃,情急无奈,一下子扑到了楚悼王的尸体上,他估计那些旧贵族们投鼠忌器,一定不敢再对他施行攻击的,如果伤害了国君的尸体,那可是灭族的大罪。可那些疯狂的贵族早已失去了理智,什么也顾不上了,乱箭齐发,国君的尸体并没有帮吴起的忙。
吴起的遭遇有一个可以汲取的重要的教训。吴起以为,有了楚悼王这样的最高掌权者的支持,他便可以有恃无恐,放手大胆地去干他所想干的一切,而对其他政治势力的态度可以不闻不问。殊不知,在政治舞台上,在官场上,没有永远不倒的靠山,像楚悼王这样地位的人,你将他作为一个孤注,将一切成功的希望都寄托在他一个人身上,有朝一日,他两眼一闭,呜呼哀哉了,你该怎么办呢?
找靠山也需要一种平衡艺术,既要左顾右盼,照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又要瞻前顾后,考虑到事情的前因后果。不能一条道走到黑。
3.与人交往有学问
社交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生活内容。善于社交的人在社会上广受欢迎,所承受的社会压力也比别人小得多,成功的概率也相对地提高。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卡耐基所说:“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而85%则要靠人际关系和他的为人处世能力。”可见,一个人的社交能力是多么重要。在这个讲究人际关系的时代里,却有许多人不懂得怎样更好地与人相处。
一位老太太坐在小镇郊外的马路边纳凉。有个年轻人来到老人面前问道:“请问老人家,住在这个小镇上的人怎么样?我正打算搬来住呢!”
老太太看了一下年轻人,反问道:“你要离开的那个地方的人怎么样?”
年轻人回答:“不好,都是些不三不四的人。我住在那里没快乐可言,因此我打算到这儿来住。”
老太太叹口气,说:“小伙子,恐怕你要失望了。因为这个镇上的人也和你那儿差不多。”
年轻人走了,继续去寻找他理想的居住地。
过了一会儿,一位姑娘来到老太太面前,询问同样的问题。老人也同样反问她。
这位姑娘说:“哦!住在那里的都是非常好的人。我在那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但我正在寻找一个更有利于我的工作发展的小镇,我舍不得离开那个地方,但是我不得不寻找更好的发展前途。”
老太太面露笑容,说:“姑娘,你很幸运。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是跟你原来住的地方一样好的人,你将会喜欢他们,他们也会喜欢你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想寻找敌人,你就会找到敌人;你想寻找朋友,你也就会找到朋友。不善于与人相处的人,到了哪里,都会认为别人难以相处。善于与人相处的人,见到任何人,都会融洽相处。
能够与人融洽相处的人是一个快乐的人,一个大度的人,一个与人为善的人。即使赚钱不多,也很满足,因为他能从融洽的人际关系中获得报酬。
以下是与人交往的一些经验之谈:
(1)面对大众,欢喜时不要得意忘形,伤感时也不要形之于色。
(2)在众人面前,时时处处都要表现出自己的修养,如此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千万不要不明事理,不分是非,不会权衡轻重,也不明白善恶好坏。
(3)不必和别人计较,你纵使能力、智慧不如别人,如果你肯上进、有一种强烈的责任心,你还是一个优秀的人。
(4)面对别人的伤害,别人的侮辱,你不必伤心,不必难过,要知道检讨,知道反省,知道改进。能够如此,必然会有成功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