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书、读事、读人
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却不能主宰我们的命运,我们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改变命运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不断地学习。如果你不满足于你目前的命运,那就要从现在开始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用知识来改变它。
在一部著名的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独裁者问雇佣军中的少校:“说出你最喜欢的武器,我都能给你弄来。”
少校回答:“才智!”
的确,“才智”可以称得上是所有武器中最厉害的武器,但“才智”是买不到的,要获得“才智”,唯有通过学习。
这个世界上没有天才,别人比你更有能力、更成功,只是因为别人比你更爱学习,更会学习。
但在现实中由于应试教育,大家对学习有了反感。许多人大学一毕业,就高兴得把那些书都扔了。这就等于在离开学校后,学习就画上了一个句号,表明学习结束了,再也不学习了。其实离开学校时,人应该是一个问号,因为学校的学习只是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和学会学习的方法,真正的学习是从学校毕业后才开始的。
一个人停止了学习,也就意味着停止了成长,停止了进步。意味着自动地丢弃了那种最厉害的武器。我们只听说过成功者喜欢学习的,没听说过不喜欢学习的人能成功。
世界华人首富李嘉诚就是一个喜欢学习的典范。他少年时因战乱没有完成学业,这成了他最大的遗憾。因此他决定做生意赚够100万后,就重新回学校念书。但当他赚到100万后,由于已经拥有了一个企业,要对员工负责,所以没办法回学校念书了,他就只好利用业余时间自修,这养成了他每天晚上都要看书的习惯。他说为了避免晚上看书入迷忘了时间,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每次看书时,他都要设定闹钟。
正是这种热爱学习的态度,使李嘉诚成为了别人眼中的超人。他在经营塑料工厂时,订阅了很多世界著名的塑料工业杂志,从中了解世界市场和新产品技术。一次他在杂志中发现美国研制出一种新的制造塑料产品的机器,但价钱要2万美金,他买不起,他就决定自行研制。
他勤奋地学习有关知识,36个小时不眠不休,最后成功地制作出了同样性能的机器,但成本却只有美国机器的十分之一。这部机器制造出来的塑料产品为工厂赚了不少钱,从此李嘉诚工厂的资产以每年至少10倍的速度增加。这就是热爱学习为李嘉诚带来的好处。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是一个热爱学习的榜样。大学期间别人热中于谈恋爱,他却热中于电脑软件和看关于财经的书籍。他认为看书比谈恋爱更好玩。
比尔·盖茨喜欢学习,学习使他拥有了丰富的知识,使他不仅在软件方面有独特的贡献,而且在企业管理上也创出了一套适合现代企业的方法,这就是期权制,让主要员工获得公司股票的期权。不是说微软创造了上百个亿万富翁吗?现代很多大型企业都采用了微软的管理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比尔·盖茨在管理方式上的贡献比他在软件方面的贡献还更重要。
任何一个成功者,都是通过学习才开始走向成功的。终身学习,就意味着终身书不离手才会终身进步。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学习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没有原地踏步的。人的知识不进步,就会后退,知识就像机器也会折旧,特别是像电脑方面的知识,数年不进步,就会面临淘汰。一个人要成长得更快,就一定要喜欢学习,善于学习。
毛泽东就更是一个读书迷了。他在临去世前的几个小时,由于眼睛已经看不见了,还要秘书为他念他所喜欢的书。
犹太人说:没有知识就不能成为真正的商人。毛泽东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
你能得到多少,往往取决于你的知识才智在何种层次上。知识能改变命运,这是永恒的真理。
2.谦卑学习,每天都有收获
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百川之所以都汇流于大海,因为大海处在最低的地方。
什么叫虚怀若谷?装满了水的杯子,再往里面倒水是倒不进去的,你只有始终保持一种空杯子的状况,才能吸纳更多的水。
越是出色的人物,越是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他们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让人常常感叹,年轻人反而不如他们好学。因为他们经历丰富,一生都在不断地追求进步,所以他们才真地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尊重知识,这也正是他们能成功的原因。而且作为他们都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还能放下身份来学习,这本身就表现了一种做人的品格。
反而很多年轻人,感觉向别人学习、请教别人很没面子。其实,谦虚是一种美德,不耻下问或者喜欢请教别人也是一种美德,这并没有什么难为情的。聪明人就是最爱学习、也最会学习的人,请教别人其实比看书的学习效果更好。要不,为什么我们读书时有了教材,还需要教师呢?
要记住谦虚才能学习得更多。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知。做人要保持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骄傲是成功的致命杀手。谦虚的人经常感到自身的不足,因而就能坚持不懈地进取。
契诃夫说:“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分的人的根本特征。”
泰戈尔说:“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为伟大的时候。”
高尚的人都是谦虚的,正因为谦虚则更高尚。成功的人都是谦虚的,正因为谦虚他才能成功。
金庸先生名闻海内外,当别人把他与茅盾、巴金等人并称为文坛巨匠时,他说:“我连做他们的学生都不配。”
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里,人才济济,才华出众者比比皆是。如果因为自己出了几本书,写了几篇文章,就自认为自己很了不起,那他简直是个‘二百五’。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什么名人,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罢了。”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一书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我只是深夜的街头摆着的一个地摊,所有无非几个小钉、几个碗碟,但也希望,并且相信有些人会从中找出合于他的有用的东西。”
还有许许多多功成名就的人都具备了这种谦虚的美德。当面对这样的人,我们会受到怎样的感染呢?
用谦虚、谨慎的态度学习会收获更多。因为谦虚的人往往能得到别人的信赖。对你会有极大的帮助,会让你学到更多的东西。谦虚谨慎是一种美德,更是每一个人走好人生之旅必备的生活态度。只有谦虚,才会不断进步,才会善采人之长而补己之短,才会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也才会达到事业的成功。
3.社会是一所大学校
学习任何一门知识都是为了使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地领悟其中的道理。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尽快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能使学到的东西真正有用。
明代的大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很小就爱上了医务和药学。他读了《本草经》等许多医药典籍。在阅读时,总是那样刻苦认真。天刚蒙蒙亮就起床,夹着几本书,到房门外埋头苦读,白天帮着父亲给病人治病,晚上又苦读到深夜。
有一次,李时珍问他父亲:“书上说,白花蛇肚皮下面有二十四块斜方形的花纹,是真的吗?”
他父亲回答道:“我们蕲州有的是白花蛇。你到凤凰山抓一条看看,不就知道了吗?”
他父亲李月池是个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医生。儿子的问话他本来张口就可以直接回答,但为了养成儿子躬身实践的习惯,并没有直接告诉他。
李时珍觉得父亲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就一个人爬到凤凰山上,捉到了一条白花蛇,翻过来一看,肚皮下面果然有二十四块斜方形花纹。从这件事上,李时珍受到很大启发。后来在编写《本草纲目》时,他一方面继续“博览群书”,一方面“拜访四方”,不仅民间医生、药农是他拜访的对象,就连老农、渔夫、樵夫、猎人,都成了他的好老师。凡能亲自验证的,他总是自己采标本,反复研究,与书本上的知识一一验证,然后得出结论,写进他的书稿里。
为了获得真知,他踏遍了湖广一带的原野山谷,还到过江西的庐山和江苏的茅山、牛首山,以及安徽、河南、河北等许多盛产药材的地方。经过实地的调查研究,从书本上看到的正确的结论,他记得更加牢固了;书本上论述不完整的地方,在他的新著中论述得更加准确了;书本上错误的东西,在他的新著中都得到了纠正。例如在旧的医药典中,把葳蕤和女萎这两种不同的植物当成了一个东西;而像南星草和虎掌,本来是一种植物,却又当作两种药物来介绍。诸如此类的错误,经过李时珍的实地考察,发现和纠正了不少。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什么至今被我们视为最珍贵的医学遗产,并被翻译成为日文、英文、德文、法文、俄文等许多译本,受到世界医学界的重视?就是因为,李时珍不仅刻苦地阅读了八百多种医药书籍,有了极为渊博的药物知识基础;更可贵的是,在他的著述中,绝不人云亦云,而是努力深入实际,从而将获得的真知写了进去。
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非凡的成就,不在实践中学习,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所学的知识,归根结底是要应用于实践,否则的话,一切都是空谈。在越来越重视实际能力的今天,很多时候别人不是看你知道的有多少,而是看你能做好的事情有多少。所以,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我们应该学会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只有学会驾驭知识,我们才能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