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要听话……”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到底现代家庭教育应该怎样确定好孩子的标准?
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评价孩子好不好的首要标准是“听不听话”。听话,则是好孩子;不听话,则不是好孩子。您听有多少家长这样说:“这是个好孩子,真听话。”“那孩子不好,真不听话。”曾有一篇文章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听话教育”。听话教育是我们千百年来的家庭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不错,孩子小,家长需要多加引导,教育孩子尊敬父母也是正理。孩子听话,往往懂事早,学习认真,做事踏实。这自然是好事。然而,家长如果对孩子一味进行“听话教育”,把“听不听话”作为衡量孩子好不好的首要标准,就失之偏颇了。孩子只知道“听话”,就会淹没个性,阻碍其创造能力的发展,因而对孩子成才也就不利了。再说,有时候听大人的话未必就对,不听大人的话未必就错。
几十年前鲁迅先生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一文中,早就对“听话教育”有过评说:“中国一般的趋势,却只在向驯良之类——‘静’的一方面发展,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名之曰‘有趣’。活泼、健康、顽强、挺胸仰面……凡是属于‘动’的,那就未免有人摇头了。”又说:“驯良之类并不是恶德,但发展下去,对一切事情无不驯良,却绝不是美德,也许简直倒是没出息。”鲁迅先生认为把“听话”“驯良”作为对孩子的首要要求,只能造成孩子的奴才性格,对此他深感忧虑。
“听话教育”起源于何时难以考证。但它与“父为子纲”“君为臣纲”不无内在联系,是封建社会教育思想的流毒。然而,时代到底不同了,我们不能再把“听不听话”作为评价孩子的首要标准,去片面地进行听话教育。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造就具有独立精神的人才是现代教育的重要课题。试想,若没有一大批勇于独立思考,敢于“不听话”的开创型人才,社会谈何发展?人类谈何进步?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育孩子的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下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
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努力实践陶行知先生的主张,不能再把“听话”作为评价好孩子的标准了。因为新世纪人才的要求最鲜明的两个大字是“创造”,而带着锁链是难以进行创造的。
家长朋友,请您勇敢地做先行者吧,从自己做起,从自家做起,更新一下评价好孩子的标准,把孩子从“听话教育”中解放出来。如此,则是孩子的大幸,是家庭的大幸,更是民族的大幸!
当主持人问一个小朋友,怎样才能成为“绝对小男人”时,那位小朋友不假思索地回答:“听话!”可见听话教育在孩子心灵烙下的烙印有多深。
孩子为什么一定要听话?如果发指示的是心术不正的人呢?很显然,如果所听的话不正确,则听话岂不是害了孩子?如果所听的话正确,则孩子易生一种惰性,就会淹没个性,阻碍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但听话的孩子给人的感觉是安全、省心,容易为社会所接受,“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才算一个好孩子,名之曰‘有趣’”(鲁迅语)。但由于孩子的天性未必是驯良的,也不懂那么多规矩、套路,喜欢率性而为。所以为了训出听话的孩子,西安市碑林区永新小学一老师居然可以将戒尺打断(11月9日《华商报》);为了对抗老师的暴力,重庆九龙坡区一学校某班的几名小学生不得不把铁棍带进教室,声称“下次遭打,必当反抗”(11月16日《重庆晚报》)。现在,深圳市某小学为了迫师生就范,将条条框框的无形枷锁以标准化管理的名义,套在老师和学生身上。标准化的模子里套出来的学生一定是:温文尔雅,不大言笑,不大动弹的乖巧、温顺的孩子。其实,学生脸上有污渍又怎么样呢?可以是懒惰造成的,可以是顽皮造成的,也可以是做好人好事添上的,或者是热爱自然,在体验野趣时沾上的,何必那么求全责备,一棍子打死?
现代教育要培养的是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要造就的是具有独立精神的人才。片面的听话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奴性教育。因此应该把孩子从“听话教育”中解放出来,给予孩子适度的宽容与空间,因为带着锁链是难以有所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