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只强调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父母之间,首先要沟通好了,达成一致。否则,家教的效果就无从体现。
人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没有错,孩子们在知道社会之前先知道家庭,在认识老师之前先认识父母,家庭教育是否合格,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主导者,对于孩子的教育观念应该是一致的,否则,各种问题就会随之而来。在一次关于家庭教育的调查中,一位中年男士说:“我们夫妻俩只要吵架一定是为了一件事,那就是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我总说,孩子就是一个弹簧,压得太久或是拉得太久,弹簧就失效了;孩子的教育就像开车,不停地踩油门,车子很可能会被呛熄火……可妻子认为我这是歪理邪说。她虽然也为小小年纪就被各种学习压力压得很可怜的孩子感到很心痛,可总担心孩子不‘培优’,就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还是执著地采取高压政策,为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兴趣班。11岁的孩子,已经戴上了小眼镜,身体又瘦弱,一点儿朝气也没有。”
另一位先生,又提出了另外一种问题,他说:“我家里也一样有争执,对孩子稍稍管得严一点,他妈妈就看不下去。有一次,他上网没有完成作业,我刚刚举起手来吓唬他一下,他妈妈就紧跟着说:‘好了,好了,把他吓出毛病来,看你管谁去。’孩子看有了护身符,以后我再说什么也听不进去了。”
看来,父母对孩子教育观念的不一致,是许多矛盾的根源。爸爸禁止的事情妈妈那里可以放行,妈妈提倡的事情爸爸却不赞同;父亲严厉地进行惩罚,母亲心疼地进行弥补……两个大人光顾讲自己的理了,这对孩子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孩子在家庭生活中遭遇到父母之间不一致的观念,就好像帆船遇到不同方向的风,这首先会影响孩子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
比如:孩子写了一个童话故事,爸爸说太好了,而妈妈却说,写的什么呀,每天净做些没用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知道应该听从爸爸,认为自己是出色的,还是信服妈妈,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无足轻重。即便是孩子相信一方,那么另一方的反对意见也会让孩子产生潜在的自我怀疑。
其次,这会让孩子产生投机心理。要孩子具备公正的能力,父母必须能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保持一种公正的相处状态,既不强迫孩子,也不迁就孩子。
如果父亲对孩子较严厉、苛刻,而母亲过于温和、宽容;或者母亲要求特别严格,父亲特别迁就、姑息、放任。不难想象,就会出现下列情形:孩子在严厉的家长面前,变得很老实,唯唯诺诺,有话不敢说,有理不敢辩,有事也不敢做。而当着温和的家长的面,则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言行放肆,为所欲为。这样,肯定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正常状态,养成不良习惯。比如欺软怕硬,见风使舵,出了事,就找同情自己的一方庇护。长此以往,孩子在家里找到了保护伞,会导致家庭教育失去约束力。
我们不能只强调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父母之间,首先要相互沟通好了,达成一致。否则,家教的效果就无从体现。
对于女孩,家教太严容易阻断了父母与女儿之间爱的通道,女孩感觉不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与快乐,就可能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家教太松,女孩天性中的娇气就会泛滥,有一天,家长即使想严厉了也已无从入手。所以,每位父母都应该是有严有慈,集严慈于一身。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父母须就以下问题达成一致:一是整个家庭的短期、长远规划。孩子的成长和教育脱离不了整个家庭发展的“大”环境。制订这个规划,可让家庭的生活目标更明确。二是希望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重在性格和品质方面),这是父母处理有关孩子问题的前提和目标。三是近3年内对孩子的规划。有了近距离的方向,才不会出现“多头”教育。四是当孩子犯错误时,谁来指出和批评孩子,另一方如何配合,对这个问题父母要提前作好沟通。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有分歧意见是正常现象。然而,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公开流露,在可能的条件下,应事先商议,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如果事先来不及商量,父母当中有一方先提出了要求,另一方要注意维护,有不同看法也应在教育后提出。只有父母同唱一支“歌”,孩子才能从中得到益处,获得健康成长。
父母教育孩子时,如果一个严格,一个宽松,今天要求孩子这样做,明天又要求孩子那样做,一天一个样,各唱各的调,结果就会让孩子觉得无所适从。孩子分不清谁是对的,不知道应该听谁的,干脆谁的也不听,也就用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做的错事。这样,不但父母的威信削弱了,孩子的不良行为也会见缝插针地产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