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坐在前排”(1 / 1)

一个孩子能不能成为天才,取决于家长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一样爱她、信任她、期望她、教育她。

在对女孩的教育中,我们提倡家长保持平常心,不要给她们太多的压力。但这不是说对孩子就放任自流,让她做成什么样子算什么样子,更不能让孩子自己,也放弃了更高一层的自我期许。

父母对孩子一定要保持期望,因为父母的期望,对孩子来说,具有重要的动力作用和目标导向作用。黄燕的妈妈对孩子的期望值很低,她经常说:“一个女孩子,也不指望你做出多大的事业,只要在学校别惹是非,别结交一些坏孩子,别旷课逃学什么的就行了。”在妈妈的这种期望中,黄燕一点进取的动力都没有,有一天看电视时间过晚,第二天,竟然在课堂上睡着了。学习成绩,当然也是逐渐下降。这就是由于过低要求,带来孩子的不进取、无作为。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先生和他的助手做了一项实验:他们随机抽选了一所小学,在这所小学随机抽选了一些学生,然后把这些学生的名单交给校长和老师,并对他们说,我们正在作一项重要研究,通过我们的测试,发现这些学生是“最有发展前途的”,要求学校领导和老师严格保密,确保研究课题不受影响。罗森塔尔先生作为著名的心理学家,深受校长和老师的尊敬,对他的说法他们深信不疑。

仅仅是一个权威性的“谎言”,八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并且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优秀。人们不理解,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老师对这个具有“权威性”的判断深信不疑,这个判断左右了老师对学生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自觉不自觉地通过自己的语言、情感和行为传染给学生,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于老师的信任、鼓励、关注和期待,因此变得更加自信、自尊、自强,从而在各方面得到了快速进步。

有调查证明:几乎90%在品质、意识和智力方面有杰出表现的人,在自己的童年或少年时期都受到过来自于亲人的积极的暗示。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做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

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前排”。

玛丽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习5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然名列前茅。

其实,玛格丽特不光是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凤毛麟角的佼佼者之一。当年她所在学校的校长评价她说:“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正因为如此,40多年以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才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4年当选为保守党领袖,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当一个女孩的表现有些平淡的时候,周围的人一般不会给予太多关注,他们会以为:一个女孩子,天性柔弱,能力有限,做得差不多也就行了。事实上真是这样的吗?不,不是她的能力达不到,而是师长们尤其是父母对她的激励不够强,只有让她相信自己行,她才能调动起“行”的潜力。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期许,这是人性中最深刻的渴求。”一个孩子,你以对待庸才的态度对待他,她即使再行也会变得不行;一个孩子,你如果经常鼓励她,让她向着更高的目标冲刺,她即使再不行也会变得行起来,她的进步也许会让你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