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庭都应该根据孩子的能力、情绪和态度寻找适合孩子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小女孩在幼儿园或者小学低年级时,总是表现出色,成绩优秀,于是在父母心中,就暗暗地对女儿寄予很高的期望。但是等她快上初中时或者上初中以后,学习成绩往往会不那么突出,或者说尽管还保持着良好的成绩,但与父母们高标准的期望值不相符。于是有些家长便着急了,他们不禁会问:我们的女儿这是怎么了,为什么与我们清华、北大,出国留学的距离越来越远了呢?
是孩子们出了问题?不,是家长们应该重新认识一下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值。一般来说,小学的知识注重记忆,只要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努力背诵,就能学好。但是初中以后增加了很多理解性的东西,而在逻辑思维和理解力方面,男孩具有天生的优势,所以大致来说男孩成绩比女孩好些,比如学校的前几名大部分是男孩,但这只是大概情况,女孩也有自己的优势,她们学习认真,踏实,细心,这些优点完全可以弥补理解能力上的欠缺。如果当家长的,不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些客观问题,而给女孩提出过高的期望,增加过重的压力,不给她们一个调整、适应的时间,最容易使一些女孩子一时气馁而失去信心,认为自己再好好学习也达到父母的期望值,于是就干脆放弃努力。
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接受孩子的不足是痛苦的。因为这与父母的体面、欲望和期待不相符。东方国家的父母总喜欢拿自家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相比,觉得自家孩子胜出才有面子。几乎所有的人都已经习惯了这种竞争,非让自家的孩子考第一名不可。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每个孩子都有她值得骄傲的地方。如果家长总想以某种标准来教育孩子的话,孩子和父母之间就会产生隔阂,而这只会让孩子感到不幸。
那么我们干脆认为女孩子在学习上天生就不如男孩,放任自流,任由她们如何发展了?这种态度,也是不负责任的,父母最应该做的,是从调整自己的心态开始,给女孩一种更大的上升空间。下面的一个小故事,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有一位武术大师隐居于山林中。
听到他的名声,人们都千里迢迢来寻找他,想跟他学习些武术方面的窍门。
人们到达深山的时候,发现大师正从山谷里挑水。他挑得不多,两只木桶里水都没有装满。按照他们的想象,大师应该能够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满满的。人们不解地问:“大师,这是什么道理?”大师说:“挑水之道并不在于挑多,而在于挑得够用。一味贪多,适得其反。”众人越发不解。大师从他们当中拉了一个人,让他重新从山谷里打了两满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摇摇晃晃,没走几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洒了,那人的膝盖也摔破了。“水洒了,岂不是还得回头重打一桶吗?膝盖破了,走路艰难,岂不是比刚才挑得还少吗?”大师说道。“那么大师,请问具体挑多少,怎么估计呢?”大师笑道:“你们看这个桶。”众人看去,桶里划了一条线。大师说:“这条线是底线,水绝对不能高于这条线,高于这条线就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还需要画一条线,挑的次数多了以后就不用看那条线了,凭感觉就知道是多是少。有这条线,可以提醒我们,凡事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众人又问:“那么底线应该定多低呢?”大师说:“一般来说,越低越好,因为这样低的目标容易实现,人的勇气不容易受到挫伤,相反会培养起更大的兴趣和热情,长此以往,循序渐进,自然会挑得更多、挑得更稳。”对于孩子,我们自然可以保持更高的期待,而每天给予她恰到好处的鼓励则更重要。让她看到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能力,然后再逐渐通过努力弥补不足。
父母总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改变孩子,要不然就干脆放任不管,如果这样做,孩子就无法茁壮成长。每个家庭都应该根据孩子的能力、情绪和态度寻找适合孩子的方法来教育孩子。
父母千万别以为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来改变孩子,这是不可能的,应该找出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也许老大喜欢父母用胳肢或语言来表达关爱;而老二可能喜欢紧紧地拥抱或温柔的话语。我们喜欢用养育第1个孩子时学会的方法来教育第2个乃至第3个孩子,但养育每个孩子的方法不应该一模一样,应该用孩子能感受到爱的方式来养育孩子。
我国著名的阶梯教育法创始人程宏苟教授从长期的研究中发现,要想有效地指导孩子学习,就要给孩子铺出一个阶梯,一点点进步。这叫做:“低起点,小坡度,勤奋到,大发展。”具体的意思是给孩子一个低起点,把基础的东西学扎实了,可以要求她先上好课,做好作业。这些基本的东西赶快让她消化。小坡度,让她尝到甜头,孩子最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上一个台阶,够得着果子,尝得到甜头她更来劲,这是阶梯教育的一部分。老师和家长保持平常心,则功到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