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明显的错误,明知故犯的错误,性质严重的错误,一定要严肃批评,并让其承担责任,直到她改正为止。
草地上,孩子摔倒了,母亲教孩子骂“草地坏坏”;吃饭时,孩子把桌上的碗碰翻了,妈妈忙怪自己没放好;孩子漏做了数学题,让老师批评了,妈妈怨爸爸光顾了看报纸,没有检查孩子的功课;孩子的学校组织春游,妈妈一个晚上醒了三次,怕误了唤孩子早起。西方国家的一位儿童心理学家针对中国存在的这些现象曾说道:“我不能理解父母们为什么要教育他们的孩子推卸责任。一个不懂得承担责任的人是不会有任何出息的!”
是的,家长的抱怨和推诿,孩子们都一一看在眼里,很容易就会养成他们逃避风险和责任,凡事找借口的性格。这种问题,在女孩身上表现得更为严重,因为通常我们会认为,女孩子只要乖巧听话,不惹是生非就够了,她们并不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这种教养方式,会使女孩进入社会以后缺乏主动精神和开拓能力。但是人只要在做事,就意味着责任。缺乏责任感的人,首先失去的是社会对自己的基本认可,其次失去的是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与尊重。
孩子的责任感,当然不是说有就有的,这需要家长从小开始,悉心地予以培养。
我们大部分家长常常是这样做的:孩子犯了错误后,家长赶快帮助他(她)弥补过失,事后再处罚孩子。其实这样教育孩子,效果并不会太好。
在西方,每个孩子都很清楚地被要求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如果违反规则就要接受合理的教训。比如:当儿子磨磨蹭蹭地误了校车时,就让他自己走路去上学;如果女儿不小心遗失了午餐的钱,就让她饿上一顿。在西班牙一个城市,有一天,小姑娘玛丽亚在自家花园里玩皮球,兴奋之下,把球扔到了邻居的花园中,打烂了一盆百合花。玛丽亚胆怯地告诉爸爸,叫爸爸去捡球,可是爸爸却要小玛丽亚自己去,首先要向邻居道歉,还要拿上一盆同样的花作为赔偿。
玛丽亚不得已捧着花盆不情愿地一步一步走向邻居家。邻居是一位70岁的老人弗朗西斯,弗朗西斯看着玛丽亚泪水盈盈的样子,非但没有责备孩子,没有留下花盆,还从屋里拿了一包巧克力送给她。
爸爸看到女儿回到家里,小脸蛋上泪水未干,可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又见她手里多了巧克力,知悉内情后他径直去找老弗朗西斯,对他说:“弗朗西斯,我女儿犯了错,我想教育她,请您配合,犯错的孩子不应该得到奖励。”然后他又要玛丽亚拿着巧克力和鲜花送给弗朗西斯爷爷。一天之后,爸爸才借着一次机会给女儿奖励了巧克力。这位父亲的做法似乎有点过火,但他是对的,对孩子明显的错误,明知故犯的错误,性质严重的错误,一定要严肃批评,并让其承担责任,直到她改正为止。
孩子由于年幼缺乏各类知识和经验,经常会造成一些过失,这毫不奇怪。譬如,不小心打碎了物品、一时冲动伤害了别人、粗心大意造成了麻烦等。发生这类过失的时候,许多父母都会责怪孩子,比如这样说:“你怎么搞的?能这么做吗?讨厌!快走吧,回家写作业去。”于是,孩子没事了,什么责任也不必负,回去该学习就学习,该玩就玩。父母则留下来承担责任,又是道歉,又是赔偿。如此这般,孩子怎么可能真正地反省呢?
细想一下,不正是父母剥夺了孩子履行责任的机会吗?
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懂得,从孩子呱呱坠地那天起,他(她)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她)的成长不仅是身体和智力方面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人格和人品方面的,父母应该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各方面的条件以及正确的引导。对于孩子责任心的培养,就不能忽视任何一件会导致孩子不负责任的日常小事。
比如,当孩子摔倒时,只要他(她)有能力自己爬起来就不要轻易去帮助他(她),而应该鼓励他(她)自己站起来拍拍灰,并且为他(她)的勇敢而叫好;当孩子打碎了东西,先告诉他(她)要爱惜东西下次得小心,然后让孩子参与收拾,必要的时候,可以扣除他(她)一部分零用钱作为惩戒;当孩子与他人发生争执或冲突时,一定要弄清事情的经过才可表态,一味地袒护或责骂自己的孩子以及“和稀泥”的办法,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以及人格、人品都不利。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大人应当给孩子一个很好的榜样。在孩子面前要诚实,让他们看到你能够自己负责任。当生活中出现一些让你忍不住要怪罪的情形时,要尽可能在孩子面前改变自己:“这件事做得很糟,是我没有处理好,不过我会尽力补救的。”做个榜样给孩子看,你是一个能够正视自己所犯的错误并且能够选择改变过去错误的人,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孩子自然就能达到你所期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