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的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挥;消极的情绪则可能使孩子的心理失去平衡,甚至影响她的人格建构。
与成年人相同,孩子的情绪也有消极和积极情绪之分。大约1岁左右,孩子的情绪开始分化,2岁时出现各种基本情绪,即愤怒、惧怕、焦虑、悲伤等消极情绪和愉快、喜悦、欢乐等积极情绪。积极的情绪对孩子的身心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有助于孩子潜在能力的发挥;而消极的情绪则可能使孩子的心理失去平衡,甚至影响他的人格建构。
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常被评论为“情绪化”,容易受感情的支配做事,缺乏理性的思考,这种现象,在小女孩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件在成人的眼里看来是芝麻绿豆大小的事,常常可以引发孩子十分强烈的情绪波动。这就需要女孩的家长,随时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在她们自己能力达不到的时候,通过积极的诱导,帮助她们摆脱不良情绪的干扰。月月的爸爸是位小学老师,在儿童教育上很有他的独到之处。从女儿刚上幼儿园时,他就有意识地把她的思维方式向着“快乐”、“积极”的方向引导。每天从幼儿园回家,爸爸都会听她讲述这一天发生的一些趣事:这个小朋友送给了自己一块奶糖,或者是自己教会了哪个小朋友一个游戏,两个人一起玩,玩得很高兴,等等。通过她的讲述,在她的脑子里就强化了快乐的一面,从而忽略了不快乐的因素,这样久而久之,在月月的心灵上,积极的东西越积累越多,她的乐观性格逐渐形成。
在月月上初中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小事:在一次英语测验中,本是英语尖子的月月的卷子,不知道为什么,混入了不及格的同学的卷子当中,老师要这些学生放学后留下来,课代表就按着试卷一一念起那些人的名字来。月月的名字刚一出现,班上立刻**起来,同学们议论纷纷,有两个调皮的男生还直向月月做鬼脸,起哄说:“噢,英语尖子也不及格喽!”月月想去追英语课代表问问是怎么回事,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她又羞又恼,伏在课桌上哭了起来。放学以后,老师到班上来给那些没有及格的学生补课,见月月也在其中,一问,才知道是一场误会。其实,月月得了97分的高分。
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事,但在曾经备受老师宠爱的女孩子心中,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回到家里,她迫不及待地把这件事告诉了爸爸。
听女儿讲述完,爸爸沉思了片刻,问她:“你说,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好处呢?”月月吃惊地望着爸爸:“好处?哪里还有什么好处!这回我可丢了人了。”“我看不一定。这件事说明了什么?因为别人误解了你,你就伤心难过,首先说明你是一个有自尊心的人,是不是?”月月点点头。“其次,你虽然受了委屈,可你不会因此就对英语课代表产生怨恨,因为他是无意的,只是他有点儿粗心而已。所以,你又因此学会了宽容。”月月又点点头。“还有,通过这件事,你应该明白,被别人误会是经常发生的事,在以后的生活中,你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误会,这件事能帮助你正确对待误解。虽然这次你哭了,但下一次就不会了,是不是?”“哦……”月月若有所思。“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办呢?”月月想了想说:“下次我要趁着课代表还没有走远,追上他问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好,通过这件事你学会了应付紧急状态下的意外。你说这对你是不是一件好事?”女儿破涕为笑了。女孩子的情绪是多变的,当她们深深地陷于自己的小世界里时,首先,家长要帮助她们使消极情绪平静下来。这就要让孩子通过语言把她们所有的感情表达出来,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第二步,就是疏导,疏导孩子消极情绪的主要方式有:
(1)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将孩子的消极情绪转移到其他方面,最好是积极的方面,用成人的眼光打量孩子的世界,本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刺激,所以,我们要把“坏事变成好事”,不是没有可能的。
(2)寻找一个“合理”的理由。一个“合理”的理由可以冲淡孩子内心的不安,虽然有些理由往往是宽慰孩子的借口,实际并不合理。比如:孩子打碎了父母喜欢的餐具,心里很难过,父母可以用开玩笑的口吻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只杯子早就该换了!”这样一来,孩子的心理负担就会减轻许多。
(3)允许孩子适当宣泄。对孩子的一些消极情绪,不妨让他尽情地宣泄一番。比如,因没有满足孩子的某些合理要求,孩子跺脚哭闹,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非要让他(她)把不满的情绪压抑在心里,反而有碍孩子的身心健康。
有些孩子会自觉地借助一些消极的心理防备机制去应付压力,往往会带来消极的结果。例如,一个受到家长严厉责骂的孩子,当着家长的面可能会“忍气吞声”,可是一离开家长,他(她)就可能通过破坏玩具或欺负同伴等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由于他(她)“移植”的发泄对象不适当,因此态度和行为不能被社会所接受,并且有可能使他(她)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因此,要十分注意孩子是如何应付各种心理压力,宣泄自己的消极情绪的,教导他(她)以积极的方式去替代那些被动的、消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