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去除不合时宜的做人做事方式做人不可一味傲慢(1 / 1)

说话办事一本通 孙颢 6600 字 2个月前

大千世界,众生百态。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他们骄傲而自负,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对人常常表现出冷漠而盛气凌人的表情,行为上喜欢独来独往,不爱理睬别人。这样的人看起来似乎很“潇洒”。其实,他们根本不懂人情世故或完全轻视、忽略人情世故,他们常常遭到别人的反感和疏远,其结果往往是处处碰壁而寸步难行。

人们常常注意到的所谓清高、孤傲与怠慢,其实是一种自私心理,通常这三者是结合在一起的。它们相互作用的结果往往使你孤陋寡闻,而其中危害人最深的则是傲慢。

傲慢是粗俗。它哗众取宠、盛气凌人,往往摆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俗态。

傲慢是无知。它庸俗浅薄、狭隘偏见,表现出夜郎自大的心态,是虚荣和一知半解结合的怪物。

傲慢是愚蠢。它故作高深,附庸风雅,其实是井底之蛙的仰望,是矫揉造作的不高明的表演。

傲慢是自负。它会使人觉得难于接近,只得敬而远之,或避而躲之。

傲慢是流沙。常常导致事业根基的崩溃。

中国的传统文化素来鄙视傲慢,崇尚平等待人。一般来说,越是才学丰富、见多识广的人就会越谦虚;文化层次越低、气量越小的人就会越傲慢。被奉为千古宗师的孔子说过这样的话: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师。谦逊的态度会使人感到亲切,傲慢的态度会使人感到难堪。

相传南宋时江西有一名士傲慢之极,凡人不理。一次他提出要与大诗人杨万里会一会。杨万里谦和地表示欢迎,并提出希望名士带一点江西的名产配盐幽菽来。名士见到杨万里后开口就说:请先生原谅,我读书人实在不知配盐幽菽是什么乡间之物,无法带来。杨万里则不慌不忙从书架上拿下一本《韵略》,翻开当中一页递给名士,只见书上写着“豉,配盐幽菽也”。

原来杨万里让他带的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啊!此时名士面红耳赤,方恨自己读书太少,后悔自己为人不该太傲慢。

要做到不傲慢需要注意做到如下两点:一是认识自己,二是平等待人。

防止傲慢首先要认识自己。一个人要正确认识自己是很不容易的。傲慢的人要么自以为有知识而清高,要么自以为有本事而自大,要么自以为有钱财而不可一世,要么自以为有权势而压人。殊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还有能人在前头。人贵有自知之明。古今中外成大事业者,都是虚怀若谷,好学不倦,从不傲慢的人。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其晚年的文学造诣可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从不狂妄自大,仍一遍遍修改自己的文章。他的夫人怕他累坏了身体,劝他说:“何必这样自讨苦吃?又不是小学生,难道还怕先生生气吗?”欧阳修回答说:“不是怕先生生气,而是怕后生笑话!”虚心自知,才是医治傲慢的一剂良方。

与人交往一定要做到平等待人。平等待人不仅是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人品修养的天平。平等待人是针对傲慢无理而言的。它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不管彼此之间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条件有多大的差别,都一视同仁。不要做趋炎附势的小人。古人说“不谄上而慢下,不厌故而敬新”,就是告诉我们待人时不应用卑贱的态度去巴结逢迎有权势、有钱财的人,而怠慢经济条件较差、社会地位不高的人。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人格作为人的一种意识和心理深深地附着在人的身上,并时时加以维护。人格的基本要求是不受歧视、不被侮辱,即要求平等。

傲慢之人必是无礼之人,无礼之人必将遭到别人的厌弃。如果你不愿遭到别人的反感、疏远,那你就切勿傲慢和过分强调自我。如果人人都注意加强品德修养,人人都谨防傲慢,那将会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使我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和愉快。

亲戚“常走常新”

“是亲三分向”,虽然亲人是比较容易求助的,但亲情也是一种不稳定的因素,必须要时刻维护好。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亲情常来往,没事的时候常联系,有事的时候好帮助。

郭力今年29岁了,能力很强,做过几年的生意,小发了一笔。但他不满足,总想干个大点儿的才过瘾。刚好村里的鱼塘要对外承包,他有心把池塘承包下来,只是手头的资金还是不够。

他左思右想,想到了他的一个远方亲戚,是他母亲的表弟,按辈应该叫老舅的,在县城承包了一个企业,经营得不错,是县城有名的“土财主”。这位老舅倒是有能力拉他一把,只是关系疏远,好长时间没有走动了,贸然前去,显得突兀不说,事情肯定办不了。怎么办呢?他决定先把关系搞好,和这位老舅亲近起来。他打听到这几天老舅身体不太好,时常犯病,他看准时机,拎了一大包的滋养品,来到老舅家。

“老舅啊,有些日子不来看您了,您老人家怎么病了呢!年纪大了,可要多注意身体,别太操劳了。我这里有好东西,您好好滋补一下,身体肯定会好起来的。”郭力非常热情地说,并把东西放到了老舅的桌子上。

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虽说两家好长时间不走动了,但今天外甥拎了那么多的东西上门,而且是在自己生病的时候,这位老舅心里格外的高兴:“郭力啊,你今天能过来,老舅我别提多高兴了。今天中午咱俩喝两杯。”郭力留下热闹了一番。

自此两家关系好了起来。以后郭力隔三差五地来看他的老舅,老舅视郭力如亲生儿子一般。郭力一看时机成熟了,这天他拎了两瓶酒来到老舅那里,两人喝了起来。郭力说:“老舅,您老人家对我真是太好了,我都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啊。”“孩子,什么都不要说了,咱两家谁跟谁啊,我是你的长辈,往后有什么困难尽管和你老舅开口。别的不说,你老舅怎么也是个有身份的人。”郭力听后,故作激动万分之态,并连忙把承包鱼塘的事情说了。

老舅以长者的口吻说:“好啊,有志气,有魄力,老舅大力支持……做人就应该干一番事业。想法很好,不过具体做时一定慎重,年轻人千万不能急躁。”郭力连忙点头称是,接着把资金短缺的事情也说了出来。最后,郭力顺利地从老舅手里借到了3万元,承包了鱼塘。

在这个例子中,郭力干事业缺少资金,却从一个很疏远的亲戚那里得到了解决。郭力的眼光、求人的方法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我们都明白,亲戚有贫富远近之分,如果冒昧去求人办事,恐怕办成的几率很小;如果先设法增进双方之间的感情,待时机成熟的时候再提出要求,办成事的几率往往大于前者。

因此,亲人关系和其他关系一样,在交往中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如果遵循这些规律办事儿,彼此的关系就会越来越亲密。所以亲戚间必须常来常往,亲戚“不走不新”,“常走常新”,这是中国人一贯的观点,只有经常的礼尚往来,才能沟通联系、深化感情、成功办事。

有人说:“我不缺吃不少穿,亲戚间何必要常联系找麻烦呢?”此话不对,亲戚关系是一种人情味较浓的人际关系,不能蒙上庸俗的面纱,只有建立在亲近、挚密、常联系的基础上,才能建立真诚的关系。如果彼此间少了经常性走动,那就可能会出现“远亲不如近邻”的局面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作为亲戚之间的甲方若是一味地照顾、帮助乙方,而乙方回报以不冷不热、不谢不颂的态度,时间长了,甲方必定会生气,认为乙方是不懂人情、不值得关照的冷血动物。若乙方依然以自我为中心,认为甲方帮助他是应该的,那甲方必然会终止与乙方交往。相反,若乙方知恩懂情,虽然没有什么物质好处回报,但经常去帮助甲方,甲方肯定愿意与乙方继续交往下去的。

事实上,不论是一般关系还是亲朋好友,甚至是父母,都愿意听到一句别人对他们的感谢话,虽然他们的付出有多有寡,但受惠人一句滚烫贴切的话无疑对他们是一种心理的补偿。如果你只看重“来”,而轻视“往”,我想以后再想求助于对方也就困难了。

“常来常往”,首先表现在一个“往”字。意思就是说自身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经常到亲戚家走走、看看、聊聊家常,这样是非常有益的。

或许,就是如此平常的“常来常往”,才会在以后的关键时刻,得到亲戚的一臂之力。所以,不要以为“常来常往”是没用的,不必要的,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于情、于理都要掌握和运用这个技巧。

善于办事的人总能未雨绸缪。在此之前就应该多往亲戚家跑跑,过去带点东西、聊聊天、做些家务,不断地加深感情,在需要之时说出自己的请求,才自然得体,否则临时抱佛脚,谁也不会轻易地答应你的请求的。

能言善辩不是强词夺理

我们说某某人会说话,某某人口才好,更多的是指一个人说话有说服力,能够抓住问题的关键恰当地表达出来。相反,有些人说话滔滔不绝,但是言之无物或强词夺理,只能用胡说八道而不是能言善辩来形容。

历史上和现实中许多能说会道的名人,在辩论失利时仍死守自己的堡垒,因而惨败的情形不乏其例。比如1976年10月6日,在美国福特总统和卡特共同参加的为总统选举而举办的第一次辩论上,福特对《纽约日报》记者马克斯·佛朗肯关于波兰问题的质问,作了“波兰并未受苏联控制”的回答,并说“苏联强权控制东欧的事实并不存在”。这一发言属明显的失误,当时遭到记者立即反驳。但反驳之初佛朗肯的语气还比较委婉,意在给福特以更正的机会。他说:“问这一件事我觉得不好意思,但是您的意思难道在肯定苏联没把东欧化为其附庸国?也就是说,苏联没有凭军事力量压制东欧各国!”

福特如果当时明智,就应该承认自己失言并偃旗息鼓,然而他觉得身为一国总统,面对着全国的电视观众认输,决非善策,于是继续坚持,一错再错,结果为那次即将到手的选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刊登这次电视辩论会的所有专栏、社论都纷纷对福特的失策作了报道,他们惊问:

“他是真正的傻瓜呢还是像只驴子一样的顽固不化?”

卡特也乘机把这个问题再三提出,闹得天翻地覆。

高明的辩论家在被对方击中要害时绝不强词夺理,他们或点头微笑,或轻轻鼓掌。如此一来,观众或听众弄不清葫芦里藏的什么药。有的从这一方面理解,认为这是他们服从真理的良好风范;有的从另一方面理解,又以为这是他们不屑辩解的豁达胸怀。而究竟他们认输与否尚是个未知之谜。这样的辩论家即使要说也能说得很巧妙,他们会向对方笑道:“你讲得好极了!”

能言善辩的人让人敬服,强词夺理的人只会遭人鄙视。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谨记:能说不是多说更不是强说。如果说话能改变结果,那么能言善辩和强词夺理则会导致两种相反的结果。

凡事想好再做

人们都说老张做起事来风风火火,这不,星期天老张家的水龙头坏了,因为孩子们都不在家,老张连一秒钟都不耽误,就冲出去找水电工修理。他心急火燎地骑车沿着马路一家一家地找水电修理铺,没想到马路上发生了车祸,把路口堵得水泄不通,老张满头大汗,20分钟后才挤过去。好不容易在拐角处找到了一间修理铺,偏偏老板脚扭伤了不能出门,老张只好又跳上自行车,沿路找另外一家。两个小时后,老张气喘吁吁地带着水电工回到家里,没想到水龙头早已修好了,老伴正悠闲地看电视。原来老伴等了一会儿,不见老张回来,就向邻居咨询了一下,邻居给推荐了一个水电工,一个电话就过来给修好了。老伴叹口气说:“你这个习惯真得改改,遇到事儿想都不想就乱干一通,结果自己累得够呛,事儿也没办好!”

老张遇事不拖延,积极行动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他想到就做,不给自己留一分钟考虑时间的习惯,却让人不敢恭维。如果他稍微考虑一下,就可以很轻松地打个电话或问邻居找到水电工,但他却想都不想地冲出去,费了不少力气、浪费了很多时间。想到就做的危害不仅如此,有的时候,它还会给你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有一人父亲过世之后,只留给儿子一幅古画。儿子看了十分失望,正要把画束之高阁,突然觉得画的卷轴似乎异常的重,他撕开一角,惊奇地发现不少金块藏于其间。于是立刻把画撕破,取出了金子。然后他又看到卷轴中藏有一张字条,指出画是古代名家所绘的无价之宝。可惜画已经在他冲动之下撕得破碎不堪了。

很多人都把“做了再说”当做行动时的座右铭,这个做法让你在行动时很潇洒,行动之后却要饱尝悔恨、无奈之苦。比如故事中的这个儿子,便因为没有给自己留思考的时间,急于行动而失去了大利。

还有这样一个因想到就做而发生的悲剧:很久以前,在穆拉加旺住着一个领主。领主有一个老婆和一个儿子,他的儿子还小,躺在摇篮里,每天得有人照看。他还有一条狗,这是一条忠心耿耿的大狗,这条狗勇敢倔犟,争斗起来不置对方于死地不肯罢休。

一天,领主的老婆上教堂去了,领主在给马厩里的马喂草。忽然传来了一阵号角声。随后他看见一匹牡鹿从大门口穿过,一群猎人和狗在后面追它。

“我得和他们一道去追,”领主自言自语地说,“我是这块土地的主人,这匹牡鹿有我一份”。

那条狗照例总是跟他走的,可这回主人指了指睡在摇篮里的孩子,它就乖乖地蹲伏在摇篮的一边了。

领主走后不久,一只狼从门外走进来,直朝摇篮跑去,想吃掉这孩子。狗一下子站起来,竖起背上的毛,一眨眼工夫,它已经和狼扭打起来了。

这是头很厉害的狼,它正值壮年,爪牙锋利。两个天生的冤家用牙齿撕,爪子抓,直打得口角流血,血肉模糊。它们从房间的这一头打到那一头,撞翻了摇篮,把血溅在毯子上。尽管它们又是吼又是叫,尽管它们把桌椅撞得东倒西歪,孩子却始终安安静静地躺着。他睡着了,一点儿也没受到惊吓。

最后狗把狼逼到了房间尽头的一个角落里,狼的嚎叫声平息下来,变成了喘息声,变成了嘶哑的嘘嘘声,狼已无力挣扎了。狗立即使出了最后的力气,咬断了狼的喉咙。

过了一会儿,打到猎物的领主兴高采烈地回来了。狗听见院子里主人的脚步声,挣扎着站起来,跑去迎接主人。狗摇着尾巴要舔主人的手,可主人闻到的是狗满嘴的血腥味,看到的是血迹斑斑的狗腿和尽是血迹的地板,以及倒扣在地板上的摇篮。孩子呢?哪儿也看不见,领主大吃一惊,悲怒交加。

“畜生!”领主一边高喊着,一边拔出剑。他愤怒得几乎要发狂了,以为这狗吃了他的孩子。领主一剑刺穿了狗的身子,狗倒地死了。狗刚刚断气,领主听见摇篮底下一声孩子的哭叫。他急忙奔过去,扶正摇篮,他的孩子平平安安地躺在里面,吸吮着自己的大拇指呢。

就在领主把孩子往怀里抱的时候,他发现躺在远处屋角里的那只死狼。主人赶回到狗那里,他看见狗的两腮被撕裂了,血肉模糊,这是那场恶战给它带来的。领主十分悲伤,心如刀割。他捶胸顿足,懊悔万分。可是狗已经死了,再也无法喘息了。

后来悔恨不已的领主让当地的诗人把他的鲁莽行为编成一个故事,还选了一块很好的墓地,像埋葬英雄那样埋葬了他的狗。以后人们形容那些鲁莽行事而又事后懊悔的人说:“他可怜得就像那个杀了狗的人。”

这个领主看到了血却不去辨别一下是谁的血,就错杀了一条忠诚的猎狗,等到后悔已经太晚了。生活中,很多人也像领主一样想到就做,结果也常因为行事太鲁莽而犯了不少错误,如果他们能在行动之前给自己一分钟思考时间,事情的结果可能就完全不同了。

人生有很多选择,都是在想到就做的情况下出错的,因此,在行动前给自己一点时间做最后的检查、比较和判断,也许你会发现新的盲点。

行动比思维快的结果,往往将导致一团混乱,而愚蠢的行为也大多是在想到就做的习惯下产生的。你应该明白,一旦你做出实际行动,那么事情就很难挽回了,所以选择之前还是多思考一下,免得让自己后悔。

提升效率,增强时间观念

时间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它大公无私地给予每一个人,可如何驾驭时间,却是一个难题。

美国的谈判专家柯英,在担任美国某企业的代理期间,曾和日本某企业进行谈判。当时发生了一段有趣的故事,从此柯英就对日本人的谈判技术赞不绝口。

柯英一到日本羽田机场,就干劲儿十足地第一个下了飞机。这时,代表日本企业与柯英谈判的两名职员早就在出口处迎接了。

这两个人接过柯英的行李,引导柯英乘上已等候多时的高级轿车,送他到已预定好的旅馆去。日本方面的接待如此面面俱到,着实令柯英非常高兴。

在车上闲聊时,日本职员问柯英预定哪一天的班机回去?

柯英受到如此的礼遇,觉得非常感动,他非常自然地从口袋里取出回程机票,给日本人看,机票上写着两周后要回去的时刻。

柯英无意中泄露了他的时间安排,就决定了他在谈判上的胜负。因为日本方面对于自己要与人谈判的最后时限,往往视为机密,不愿让对方知道,但是对于对手预定的最后时限,却总要想办法去探得。

柯英不但没有发现这个致命的事态,而且还沾沾自喜。

以后谈判的主动权全掌握在日本人手中了。谈判按照日本方面的安排逐步地进行着。在前10天里,日本方面对于重要的谈判内容一句也不说,每天只是招待他到各个名胜古迹去参观游览。直到柯英将离开的最后两天才开始谈判,在谈判中途又是酒会,又是欢送会,把谈判的时间分割得零零碎碎。到谈判的最后一天,才真正开始进入主题,当谈到最重要问题时,接柯英去机场的小轿车已等在了门口。

于是谈判只好在车里进行,到机场,终于完成了交易的谈判。

毋庸置疑,谈判的结果当然是日本方面获得全胜,柯英所取得的谈判条件也必然对自己不利。

柯英失败的原因是他没有按部就班地在预定时间内进行谈判,而日本人却运用了最后时限的技巧,事前牢牢掌握了对方的行程表,终于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对于时间的管理是提高办事效率的有效办法。每人每天拥有的时间都是相等的,但是不同的人在相同时间内所做的工作却相差悬殊。不会利用时间的人总是事倍功半,会利用时间的人则可事半功倍。

(1)对时间进行计划管理

对时间的使用不能“干了算”,而要“算了干”。把要完成的工作,按小时、按天、按周的先后时序排好,然后按计划逐个完成。在自己可控的时间内工作安排紧张而有节奏,并尽力把不可控时间转化为可控时间,善于在不可控时间内处理事务。使用时间最忌把时间切成零星的碎片,不要把一件完整的工作肢解为几次完成,要尽量把自己的时间集中起来使用。集中时间多少要依工作的需要而定,集中的过多,也会造成浪费。一般来说,时间集中较多的人,往往是时间利用率最高的人。

(2)对时间的使用也要计算成本

凡是劳而无功或得不偿失的事尽量不去做。计算时间的单位不要用小时,而是用分钟。越小越有助于督促自己珍惜时间、抓紧时间,充分利用时间。

假定一个部门平均每人月收入400元,这400元占每人每月创造新价值的27%,则每人每月创造新价值为:400÷27%=1482元。每人每天工作为7.5小时,每月工作23.5天,则每人每月工作时间:7.5×23.5×60=10575分钟。每人每分钟创造的价值为:1482÷10575=0.14元。

如果办一件事,需要3个人工作5天,则办此事的成本为3×5×7.5×60×0.14≈45元。

(3)善于区分重要工作和一般工作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对自己的工作要分轻重缓急。工作一般分三类:急件,必须马上办;优先件,尽量去办;普通件,有空去办。应把主要时间花在重要的事情上去,抓住了关键性的工作,才能有效地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4)利用最佳状态去办最难和最重要的工作

一个人在一天的不同时间里,精力状况是不一样的。生物学家通过研究揭示,人和其他生物的生理活动都有明显的时间规律。人的智力、体力和情感都显现出一种周期性的变化,也就是人体内“生物钟”的作用。管理者应该找出自己在一天中,什么时间工作效率最高,要充分利用自己效率最佳的工作时间,来处理最重要和最难办的工作,而把精力稍差的时间,来处理例行公事的事情。

(5)把常规的工作标准化

如何办理经常性工作,它在规章制度中有明确规定,只需照章办事即可。同样的问题出现后,把具体情况和处理办法写下来作为日后处理同样问题的范例。这些范例经过逐渐修订、改进而形成标准化,这可使领导者摆脱琐事的缠绕。领导者要保持优化的工作秩序,应考虑好先干什么,后干什么,使自己的工作有条不紊,逐步规范化,不能东一耙子、西一扫帚,更不能顾此失彼。

(6)抓住今天,不唱《明日歌》

只有当天完成当天的任务,而不是拖延到明天,时间利用率才能提高。日本效率专家桑名一央指出:“昨天已是无效的支票,而明天是预约的支票,只有今天才是货币,只有此时此刻才具有流动性。”

立足于“今天”,珍惜“今天”,运筹“今天”,凡今天能做的事,决不能推到明天。明朝文嘉有《今日》诗:“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为,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做人今日始。”

(7)有效地利用零碎时间

所谓零碎时间是指不构成连续时段,在两件事之间的空余时间。有效地利用零碎时间,可以增加工作密度,加快工作节奏。

(8)提高单位时间的利用率

做任何事情,都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以便缩短时间。有成效的主管并不感到被自己肩上的担子压得喘不过气来,自信自己的时间是充分的,总认为自己还可以挤出更多的时间来。

(9)复合工作法

人的大脑是划分区域的,如听觉区、视觉区、语言区……各个区域有不同的使命,据说可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区域同时兴奋起来,因此有些工作可以同时进行。有些应酬或不重要的会议,领导者不去又不行,去了又觉得失去不少宝贵时间。这时一方面可表面应酬,另一方面可思考其他工作问题。

(10)有效地利用节约时间的工具

如个人备忘录、台历、工具书、通信簿、计算器、电传、电话、电子邮件、VCD机、录像机等。工具齐全、适用,用起来方便、顺手,就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

理清顺序,按条理办事

一位商界名家将“做事没有条理”列为许多公司失败的一大重要原因。

工作没有条理,同时又想把蛋糕做大的人,总会感到手下的人手不够。他们认为,只要人多,事情就可以办好了。其实,你所缺少的,不是更多的人,而是使工作更有条理、更有效率。由于你办事不得当,工作没有计划,缺乏条理,因而浪费了大量员工的精力和体力,吃力不讨好,最后还是无所成就。

做事没有条理、没有次序的人,无论做哪一种事业都没有功效可言。而有条理、有次序的人即使平庸,他的事业也往往有相当的成就。

大自然中,未成熟的柿子都有涩味。除去柿子涩味的方式有许多种,但是,无论你采用哪一种方式,都需要花一段时间来漤熟。如果你不等一定的时间就打开,就没法使柿子成熟而除去涩味。这么说来,叫猴子去等柿子成熟,似乎不可能。因为猴子会经常打开来瞧瞧,甚至咬一口看看,于是它就没有希望尝到甜柿子的滋味了。

任何一件事,从计划到实现之间,总有一段所谓时机的存在,也就是需要一些时间让它自然成熟的意思。无论计划是如何的正确无误,总要不慌不忙、冷静地等待更合适的机会到来。

假如过于急躁而不甘等待的话,经常会遭到破坏性的阻碍。因此,无论如何,我们都要有耐心,压抑那股焦急不安的情绪,才不愧是真正的智者。假若连最起码的等待都做不到的话,那么和猴子也没有两样。

一位企业家曾谈起了他遇到的两种人。

有个性急的人,不管你在什么时候遇见他,他都表现得风风火火的样子。如果要同他谈话,他只能拿出数秒钟的时间,时间长一点,他就会伸手把表看了再看,暗示着他的时间很紧张。他公司的业务做得虽然很大,但是开销更大。究其原因,主要是他在工作安排上七颠八倒,毫无秩序。他做起事来,也常为杂乱的东西所阻碍。结果,他的事务是一团糟,他的办公桌简直就是一个垃圾堆。他经常很忙碌,从来没有时间来整理自己的东西,即便有时间,他也不知道怎样去整理、安放。

另外有一个人,与上述那个人恰恰相反。他从来不显出忙碌的样子,做事非常镇静,总是很平静祥和。别人不论有什么难事和他商谈,他总是彬彬有礼。在他的公司里,所有员工都寂静无声地埋头苦干,各样东西摆放得有条不紊,各种事务也安排得恰到好处。他每晚都要整理自己的办公桌,对于重要的信件立即就回复,并且把信件整理得井井有条。所以,尽管他经营的规模要大过前述商人,但别人从外表上总看不出他有一丝一毫地慌乱。他做起事来样样办理得清清楚楚,他那富有条理、讲求秩序的作风,影响到他的全公司。于是,他的每一个员工,做起事来也都极有秩序,一片生机盎然之象。

你工作有秩序,处理事务有条有理,在办公室里绝不会浪费时间,不会扰乱自己的神志,办事效率也极高。从这个角度来看,你的时间也一定很充足,你的事业也必能依照预定的计划去进行。

厨师用锅煎鱼不时翻动鱼身,会使鱼变得烂碎,看起来就不会好吃。相反地,如果尽煎一面,不加翻动,将粘住锅底或者烧焦。

最好的办法是在适当的时候,摇动锅,或用铲子轻轻翻动,待鱼全部煎熟,再起锅。

不仅是烹调需要秘诀,做任何事都得如此。当准备工作完成,进行实际工作时,只需做适度的更正,其余的应该让它有条不紊、顺其自然地发展下去。

人的能力有限,无法超越某些限度,如果能对准备工作尽量做到慎重研究、检讨的地步,至少可以将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

今天的世界是思想家、策划家的世界。唯有那些办事有次序、有条理的人,才会成功。而那种头脑昏乱,做事没有次序、没有条理的人,成功永远都和他擦肩而过。

机敏果断,分清轻重缓急

一个人不能事事操心,平分精力。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做事不分轻重主次,必然徒劳无功,弄不好纠缠于小节、小事之上,反而耽误了大事。北宋吕端善忍小事,被人称为“大事不糊涂”。

吕端自幼聪明好学,成年后风度翩翩,对于家庭琐碎小事毫不在意,心胸豁达,乐善好施。一次,吕端奉太祖赵匡胤之命,乘船出使高丽。突然海上狂风大起,巨浪滔天,飓风吹断了船上的桅杆,随行人员十分害怕,吕端却毫无反应,仍然十分平静地在那里看书。

宋太宗赵光义时代,吕端被任命为协助丞相管理朝政的参知政事。当时老臣赵普推荐吕端时,曾对宋太宗说:“吕端不管得到奖赏还是受到挫折,都能够十分冷静地处理政务,是辅佐朝政难得的人才。”

宋太宗听后,便有意提拔吕端做丞相。有的大臣认为吕端“平时没有什么机敏之处”,太宗却认为:“吕端大事不糊涂!”

终于,吕端成为宋太宗的宰相。在处理军国大事时,吕端充分体现出机敏、果敢的才能。每当朝廷大臣遇事难以决策时,吕端常常能较圆满地解决问题。

淳化五年,归顺宋朝的李继迁叛乱,宋军在与叛军的作战中,捉到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单独召见寇准,决定杀掉李母。吕端预料太宗定会处死李母,等到寇准退朝后,便巧妙地询问寇准:“皇上告诫你不要把你们计议的事告诉我吧?”寇准显出为难的神色。吕端见寇准没有把话封死,接下去说道:“我是一朝宰相,如果是边关琐碎小事,我不必知道;如果是国家大事,你可不能瞒我啊。”

吕端、寇准都是明大义、知轻重的人,所以吕端才敢公开地向寇准询问他与皇帝议事的内容。寇准听懂了吕端的话中之意,便将太宗的意思如实地告诉了吕端。吕端听后急忙上殿启奏太宗说:“陛下,楚霸王项羽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威胁刘邦,扬言要杀死他的父亲。刘邦为了成大事,根本不理他,何况是李继迁这样卑鄙的叛贼呢?如果杀掉李母,只会使叛军更加坚定了他们叛乱的决心。”

太宗听了,觉得有理,便问吕端应该如何处置李母。吕端富有远见地回答:“不如把李母放置在延州城,好好地服侍她,即使不能很快招降叛贼,也可以引起他良心上的不安;而李母的性命仍然控制在我们手中,这不是更好吗?”吕端一席话,说得太宗点头称赞:“没有吕爱卿,险些坏了大事。”

吕端巧妙运用攻心战术,避免事态扩大,李继迁最终又归顺宋朝。

示假隐真:关键时刻要懂得保护自己

在动物的世界里,“示假隐真”是很重要的生存法则。

有一种瓢虫,当你用手碰它时,它就停止不动,连脚都缩了起来,任凭你怎么拨弄它,它就一副死样子,可是过了段时间后,它又开始走动了!

有一种鸟,在它孵卵的时期,若有外敌入侵,它会先佯装与外敌搏斗,翅膀扑了几回后,便假装受伤,跌跌撞撞地“败走”,外敌受到这个动作的吸引,会过去追逐这只败鸟,等外敌远离鸟巢,“败鸟”立刻迅速逃走,于是巢中的卵获得保全。

正是通过这种制造假象的手段,动物才能世代繁衍,维持起码的生存空间。同样在人生的丛林中示假隐真也有利于保存实力和争取先机。

明朝朱元璋当上皇帝后,一改当皇帝前那种爱护百姓,礼贤下士的作风,而是性情暴躁,杀人如麻。大批功臣宿将都被他杀了。洪武15年,朱元璋又建立了锦衣卫这个特务组织,随便抓人杀人。

但皇太子朱标却很仁慈,见父皇乱杀人,心里很不赞成。而朱元璋见自己年事已高,一心想训练太子将来做皇帝的能力,常常要太子按自己的意图处理政务。所以父子总是有意见分歧,弄得满朝文武百官左右为难。

有一天,朱元璋让御史袁凯送案卷给太子。

太子接过案卷一看,见父皇又要杀许多人,心中很难过。他叹了口气只在案卷上写上几句话就交给袁凯呈予父皇。

朱元璋见太子在案卷上写道:

“父皇陛下!依儿臣之见,以仁德结民心,以重刑失民心。望父皇三思。”

朱元璋看后脸色一沉。他突然问袁凯:

“朕要杀人,太子要从宽,你说谁对?”

袁凯本已吓得心直跳。听到皇上发问,他脸上急得冷汗直冒。如何回答呢?一个是皇帝,一个是太子,说谁不对呢?

这袁御史是松江华亭人,字景文。他博学多才,诗也做得好,写过一首白燕诗,故人称“袁白燕”。他聪明过人,心中一急,倒是急出话来,他叩头答道:

“微臣愚见,陛下要杀,乃是执法;太子要赦,乃是慈心,都有道理。”

这一答,满朝文武无不暗暗称赞,就连朱元璋也暗暗称是。

袁凯和文武百官刚松了口气,却猛听朱元璋手拍御案,怒气冲冲地站了起来,指着袁凯骂道:

“你这老滑头,竟敢在朕面前两边讨好。我先斩了你,看还有谁敢在朕面前花言巧语!”

这一下吓得百官手足无措。袁凯更是吓得脸色苍白,瘫倒在殿上。幸亏还有几位胆大的大臣跪着替袁凯求情,朱元璋才没有杀袁凯。

袁凯退朝回到家里,饭也没吃,倒床便睡。他的妻子见此便问究竟出了什么事。

“古话说:伴君如伴虎。”袁凯叹了口气说,“为了贪图做官,今日弄得性命难保,要在松江华亭多好!”妻子吃了一惊,连忙追问原因。袁凯将今日在朝中发生的事说了一遍,伤心地叹了口气: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今日虽躲过,难逃明日。”

妻子愤恨地说:“看来今日朱皇帝和始皇差不多了!”

“秦始皇?”袁凯口中喃喃地念道,忽然想到秦二世要强纳赵高女儿赵艳容,赵艳容装疯的故事……

第二天早朝,朱元璋又要找袁凯的岔子,一上来就召袁凯,谁知叫了两声,都无人答应。袁凯没有上朝。

百官又都吓了一跳。

“袁凯哪里去了!”朱元璋怒容满面,“派人去袁家看看,看他为何不上朝?”朱元璋喝令道。

不一会儿,去察看袁凯的人上殿奏道:“启奏陛下,袁御史疯了。”

“什么!他疯了?”朱元璋怔了一下。

“是的,”来人又奏,“他昨晚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砸锅摔碗,打人骂人,乱蹦乱跳,嘴里又胡言乱语。折腾一夜,把家里的东西摔了一地。”

朱元璋冷笑道,“昨日还是好好的,到晚就疯了,这老家伙又耍什么花招?疯了也给我绑到殿上!”

袁凯被绑上殿,只见他披头散发,满脸黑灰,衣衫被撕破,浑身沾满了粪污。到殿上,他呆呆直立,不参不拜,不禀不报,两眼向上翻。

“他真疯了!”百官摇头叹息道。

朱元璋半信半疑地说:“来人,拿木钻钻他一下,看他是真疯还是假疯!”

木钻在袁凯手背上钻了一洞,鲜血直流,而袁凯却毫无反应。

“这老儿真疯了,带出去吧!”朱元璋挥了挥手。

袁凯木头似的站在那里,丝毫反应也没有。两人将他送回家里,却躲在门口偷看。只见他进门后,不喜不怒,却学狗爬叫,血弄得满脸都是。两人回朝禀报朱元璋。朱元璋仍不放心,第二天再派亲信前往察看。只见袁凯趴在地上又滚又叫,手里捧着一团屎往嘴里塞。那亲信一阵恶心,只看一会儿就回宫复命,肯定地说袁凯真疯了。

朱元璋听了笑着说:“也罢,不管这老儿真疯假疯,既吃屎就当他真疯了。”

其实,袁凯是假疯。他料定朱元璋绝不会轻易放过自己。朱元璋的亲信来察看前,事先叫妻子用炒面拌糖稀做成屎状,放在篱笆旁。亲信以为他真的把屎吃掉了,时间一长,袁家人呈报回乡养病,朱元璋也不愿意再给疯子发俸禄,也就准了。袁凯终于用装疯这一招骗过了朱元璋,捡得一条性命回到自己的故乡——松江华亭,得了个善终。

袁凯装疯卖傻虽然吃了些苦头,但是,这点苦头和丢掉性命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像这样的假象常常能够混淆对方的判断,从而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也许有人会说,弄虚作假,不是君子的做事原则,但问题是,如果死了、败了,自认为君子或被人称为君子,又有什么意义呢?聪明的人都懂得审时度势的道理,如果不分条件,一味地坦诚,只会把自己送上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