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是用来工作的地方。虽然同事之间的聊天是一件平凡的事,但是有些人说到兴起之时,口不择言,不管什么都像竹筒倒豆子那样一点儿不剩地倒出来,往往一句话脱了口就知道错了。然而,说出来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是无法收回的。用个不甚恰当的比喻,职场是个残酷的竞技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你的对手,就算是合作很好的拍档也可能突然反过脸来攻击你。你的私事让他知道得越多,他就越容易击中你。有一点要切记的是,不管是热恋、失恋,还是别的什么事,都不要把情绪带到工作中,更不要把自己的故事带到办公室。
张仪是个文静的姑娘,有一次痛苦的失恋经历,她告诉同事,她的男朋友甩了她,和别的女孩子相好了。这件事传到老板耳朵里,老板在会上说:“有的人连男朋友都摆不平,公司的事怎么可能放心交给她处理呢?自己的私事都四处宣扬,又怎能放心将公司的秘密交给她呢?”不久就在公司内部将张仪调职,当然,工资就像“木瓜打狗,不见了一大截”。
说话要分场合。“公私分明”是一条在任何时候都适用的规则。在办公室里不能乱说话,要说也只能说公事,莫谈私事。有的人会抱着这样的心理:我只是了解别人的事,自己的事会守口如瓶;如果你不开口打听别人的私事,自己的秘密就容易保住。不要以为议论别人没关系,谈上几个回合就会绕到自己头上!
在工作之余,与同事一起上卡拉OK、下酒馆、去郊游……也要把握这个原则。至于同事中的个别深交者,能否向其倾诉心事,无所不谈,让其对自己私生活的处理出谋划策,他会不会在关键时“背叛”自己,那就只能靠自己拿捏了。
玩笑不能开过头
办公室是个无风还起三尺浪的地方,最简单的玩笑都有可能转化成最严重的中伤。所以,开玩笑时要注意分寸。
同事之间,大都不会天天绷着脸,茶余饭后、工作之余常开点玩笑,既可以活跃气氛,又可以放松神经,解除疲劳,还可以拉近同事之间的距离。
会开玩笑的人,能让人在一片欢笑中记住他的风采,并对他产生亲近感。在出现意见分歧的时候,开个玩笑或许就可成为紧张局面的缓冲剂,使同事之间消除敌意,化干戈为玉帛。开玩笑有时还可以用来委婉地拒绝同事的要求,或进行善意的批评。
但开玩笑要达到的目的在于“玩”,千万不要把玩笑开得过火。如果开玩笑的效果让人觉得受嘲弄,被“涮”了,那就过了,弄不好还会闹出矛盾来,造成损失。据报道,西方国家每年的愚人节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甚至在愚人节这天因为开玩笑而造成许多民事案件、交通事故等。
近几年,中国人也过愚人节,人们也习惯在愚人节这天开开玩笑,涮涮别人,有的人还乐意被“涮”。但这玩笑可要开得适当。曾有青年小蒋、小孙,他们在同一个单位上班,平时两人交往也不少,一年愚人节,小蒋故意装作气喘吁吁地跑到小孙办公室,说:“小孙,你妈在单位出事了!”小孙一听就着急了,赶紧往他妈妈的单位打电话,结果弄得那单位的人莫名其妙。小孙后来才知道这是愚人节的恶作剧,但他对小蒋咒他妈妈的这个玩笑非常不满,小蒋却以为一个玩笑有什么大不了的。两个人因此发生争执,竟反目成仇。
开玩笑要适度,像小蒋、小孙这样岂不是适得其反。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因一句玩笑而发生口角、打斗,甚至出了人命案。
开玩笑的内容也值得注意,要做到既能引人发笑,又不能影响同事之间的团结。而且不能太庸俗了,有些低级趣味的小笑话,会让同事觉得你这人太俗,特没劲。有的人喜欢拿同事的一些笑柄来开玩笑,本来人家心里对此就特别忌讳,你再拿来说笑,自然会闹出不愉快,更要切忌拿别人的缺点和生理缺陷开玩笑,这就更容易引发矛盾了。
开玩笑还要注意对象。有的人喜欢嘻嘻哈哈,经常和人开开玩笑,有的人却不苟言笑,喜欢严肃、安静,你可以区别对待,别“涮”出了事。
电影《十五贯》说的就是因一句玩笑引发的悲剧。尤葫芦喜欢开玩笑,而他的养女苏成娟却爱较个真。一次,尤葫芦对养女开玩笑说:“我已经把你卖了。”不料,苏成娟信以为真,竟在夜里偷偷逃走了,跑得匆忙,忘了关门,正巧娄阿鼠前来行窃,杀死了尤葫芦。而苏成娟却遭怀疑是谋财害命而被捕入狱,真可谓是:“祸由玩笑生,家破又丢命。”如果是别人,听了这个玩笑,撒个娇或回敬个玩笑也就算了,可尤葫芦却不顾养女的性格特点,开了这个“严重”的玩笑,酿成了悲剧。
开玩笑,还要分场合、分时间。同事正在工作,你却不知忙闲地开玩笑,不是等着挨白眼吗?在严肃的会场,你无所顾忌地开玩笑,不是招领导批评、遭同事反感吗?
与同事相处,适当地开开同事的玩笑,可以起到融洽关系的作用,也不妨开开自己的玩笑。开自己的玩笑,正是因为尊重别人,很容易赢得朋友的真诚相待。开自己的玩笑,就把自己放在了与同事平等的位置上,平添了几分亲近感,更容易与同事打成一片。
当然,在办公室里开玩笑的限度必须把握好,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开领导的玩笑
你一定要记住这句话:领导永远是领导,不要期望在工作岗位上能和他成为朋友。即便你们以前是同学或是好朋友,也不要自恃过去的交情与领导开玩笑,特别是在有别人在场的情况下,更应格外注意。
(2)不要以同事的缺点或不足作为开玩笑的目标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要拿同事的缺点或不足开玩笑。你以为你很熟悉对方,随意取笑对方的缺点,但这些玩笑话却容易被对方觉得你是在冷嘲热讽,倘若对方又是个比较敏感的人,你会因一句无心的话而触怒他,以致毁了两个人之间的友谊,或使同事关系变得紧张。而你要切记,这种玩笑话一说出去,是无法收回的,也无法郑重地解释。到那个时候,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3)不要和异性同事开过分的玩笑
有时候,在办公室开个玩笑可以调节紧张的工作气氛,异性之间的玩笑亦能让人缩短距离。但切记异性之间开玩笑不可过分,尤其是不能在异性面前说黄色笑话,这会降低自己的人格,也会让异性认为你思想不健康。
(4)莫板着脸开玩笑
到了幽默的最高境界,往往是幽默大师自己不笑,却能把你逗得前仰后合。然而在生活中我们都不是幽默大师,很难做到这一点,那你就不要板着面孔和人家开玩笑,免得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5)不要总和同事开玩笑
开玩笑要掌握尺度,不要大大咧咧总是开玩笑。这样时间久了,在同事面前就显得不够庄重,同事们就不会尊重你;在领导面前,你会显得不够成熟、不够踏实,领导也不能再信任你,不能对你委以重任。这样做实在是得不偿失。
(6)不要以为捉弄人也是开玩笑
捉弄别人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会让人认为你是恶意的。而且事后也很难解释。它绝不在开玩笑的范畴之内,是不可以随意乱做乱说的。轻者会伤及你和同事之间的感情,重者会危及你的饭碗。记住“群居守口”这句话吧,不要祸从口出,否则后悔晚矣!
玩笑,玩笑,笑了好玩。只要你能把握好限度,适当开开玩笑,会拉近与同事之间的距离,让同事之间的良好关系在欢声笑语中成长。
别在背后议论别人
在工作中,很容易碰到爱在背后议论别人是非的人,这种人几乎每个单位都有,发表言论不找当事人,甚至也不在公开的场合,而是躲在背后议论纷纷。
喜欢在背后议论别人是非的人,往往没有什么好下场。在背后议论人,自然会得罪当事人,时间长了,你就成了“万人嫌”。同事们都生怕成为你议论的对象而敬而远之,领导更害怕成为你议论的对象而将你打入“冷宫”,你在单位里自然不会有好的发展。
一个人在工作中,无论跟领导还是同事,都难免就某一件事产生意见分歧,甚至导致很深的矛盾。你如果想澄清自己的意见,表明自己的观点,就应该找当事人当面探讨。切忌当面不说,背后乱说。即使你的意见是正确的,甚至你被冤枉了,如果你选择了“在背后议论别人是非”这种小人行为,就等于自己认输,而且也不值得同情。这正所谓“失道寡助”。
有意见,当面提,即使不能消除分歧,或者改变既成事实,但你让对方感受到了你的力量,这样会提醒他以后注意考虑你的意见,照顾你的利益。而且,有意见当面澄清,是一种光明正大的行为,会防止彼此产生过节。如果你躲在背后议论对方,发泄不满,即使彼此没有隔阂也会产生隔阂,甚至会激化矛盾。对方一旦与你为敌,这本“陈年老账”随时会被翻出来,变换成合理的借口,制约你的职场发展。
赵锐是公司业务部的精英,多次获得公司年终奖金。年底又到了,赵锐根据考核办法,算出自己又可以拿到2万元奖金,便提前与女朋友算计这2万元该怎么花。最后决定,存银行1万元,另外1万元做春节旅游的费用。
获奖名单公布以后,赵锐却发现没有自己的名字。是不是相关人员疏忽把自己漏掉了?赵锐带着疑问找到业务部经理。经理说:“我们这次考核,是绩效考核加表现考核,不只是看绩效,还要看平时的表现,如个人形象、是否具备团队合作精神,等等。你想想看,自己在别的地方有没有做得不够的地方。”
赵锐不由得低下头去。
经理提醒说:“年中时你跟小王争地盘,哪有一点团队合作精神?而且给公司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这是你今年没有拿到年终奖金的主要原因。”
赵锐跟小王所争的“地盘”,是一家大客户。原来是小王开拓的市场,后来那家大客户的部门经理易人,赵锐的同学走马上任。赵锐就去拜访同学,想把业务划到自己名下。小王告到部门经理那儿,部门经理出面批评了赵锐,赵锐才撤出去。
赵锐一肚子气离开经理的办公室。他以为,自己落选主要是经理在作祟。绩效考核,主要看业绩,这是硬指标,别的都是软指标,说你达标就达标,说你不达标就不达标。他若没有团队合作精神,就不会听经理的意见,早把“地盘”抢到手了。还有,那奖金是公司里出,也不是经理自己掏腰包,经理是嫉妒才把他拿下来的。
赵锐越想越气,不自觉地找到几个平时关系不错的同事倾诉,发泄不满,说经理的坏话。
不久公司大裁员,赵锐赫然出现在名单上。自己是业务精英,是不是搞错了?赵锐找老板询问。没错,他的解雇理由是: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赵锐不理解,那件事过去半年了,自己跟小王早就和好了,怎么又扯出来大做文章呢?
后来一个知情的同事告诉他,他在背后说经理坏话的事传到经理耳朵里了,经理怨气难平,自然力主裁掉他。
在背后议论领导,岂不是把“小辫子”往人家手里塞吗?
有的人不但好在背后议论别人是非,而且喜欢对当事人评头论足:谁谁晋升是凭借谁谁的关系,谁谁跟某某是秘密情人,谁谁的文凭是假的,如果让谁谁当主管会更好,等等。时间一长,同事就会送给他“判官”的绰号。
王治就是一个好在背后议论是非的“判官”,可悲的是,他还自以为人缘不错,沾沾自喜呢,连以前参与议论的同事也开始躲着他了。谁愿意将把柄留给一个“判官”呢?他最后落个人人讨厌、人人躲避的下场。
公司每年都会实行“末位淘汰”,其中的一个环节是进行民意测评。这个环节有时候是走形式,有时候却能发挥作用。王治的部门共10个人,认为他工作能力差的票是9票,他不得不在众望所归中离开公司。
其实,他的同事都想让他离得远远的,于是就借民意测评,让领导将他打发走了。
有些员工,可能出于一箭双雕的目的,喜好单独找领导指责别人,好像这样既向领导表示了忠诚,又打击了同事。比如:“娟子昨天又偷拿了一叠复印纸,我都提醒她好几次了,她还是屡教不改。”“我真担心这个企划案不能按时完成。小赵负责的那组调查数据,拖了好几天了还没搞定。”在这些人眼里,别人怎么也有毛病,似乎只有他是完美的;别人似乎都是领导的敌人,只有他是领导的心腹。当然,这些人这么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取悦领导,获得上司的重用。
精明的领导一般是不会吃这一套的。如果他重用你,你会不会用同样的手段来对付他?也就是单独跑到他的领导那里去指责他?这种可能性是非常大的。所以,精明的领导可能暂时利用你驾驭你的同事,而不会重用你。如果你老是喋喋不休地在他面前指责别人,可能会让他感到潜在的威胁,找个理由就把你打发掉了。
苏宁是公司宣传部的元老了,她经常一个人跑到部门经理那里指责同事。经理一般是笑眯眯地倾听,她以为自己获得了经理的赏识。
公司根据发展需要,为了开发一项新业务,单独成立了一个办公室,人员从各部门抽调。苏宁接到调令后,急忙找部门经理。她不想离开宣传部,因为她的职位是个肥差,况且那项新业务现在看起来还不明朗。
经理笑眯眯地说:“公司抽调你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你是公司的老员工了,经验丰富,那可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一般人不能胜任。再说,现在调令已经下了,不可能更改了。”
苏宁又去找老板,得到了同经理一样的答复。她只好服从公司的安排。
她哪里知道,自从她去经理办公室告同事的刁状,经理就一直想找机会调开她了。
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自然希望自己不被暴露,别让当事人知道,这就期望参与议论的人为自己保密。事实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常言道:“没有不透风的墙”,“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故意在办公室里放出风声,告诉了身边同事一条无关紧要的花边新闻,并叮嘱同事不要讲出去,结果这条新闻很快通过别人传了回来。
所以,要想自己背后议论别人的事不被传出去,最有效的防范措施就是别在背后议论别人。
勿干扰同事的生活
在这个个人隐私愈发得到尊重和保障的时代,在办公室里谈笑风生,走出办公室互不往来的现象司空见惯。现代人很少希望自己的私生活受到打扰。
有的员工源于寂寞等原因,在下班后或者休息日,希望到同事家里玩,这就意味着你将闯入同事的私生活。与其给同事造成不便,不如选择其他方式,如去电影院看场电影、约好友打打球,等等。有的员工选择去同事家里拜访同事,是想加深彼此的感情,加强彼此的关系。在过去计划经济的职场环境中,这种行为大行其道,而在现代职场中,这种想法就显得幼稚了。因为现代公司的竞争环境决定了同事之间应该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应该过于亲密。
所以,不要没事时随便往同事家跑,即使有事也要再三斟酌,要不要打扰同事,甚至同事主动邀请你去他家玩,你也要考虑要不要去。
有人拜访同事,选择的是突然袭击的方式。不管你是蓄谋已久,还是走到同事住处附近临时做的决定,无非是想给同事一个惊喜。这本身就违反了基本的社交礼仪,同事自然反感,而且这时你并不清楚同事家中的情况,也许同事家中不方便外人进入,那站在门外的你就成了烫手的山芋:不让你进,明显不给你面子;让你进,将给自己增添很大的麻烦。一般情况是,相互之间很熟,实在抹不开面子,就请你进去,虽然同事脸上挂着笑容,心里却在骂你;如果相互之间并不很熟,对方就会问:“你有很重要的事吗?”你自然说没什么重要的事。接着对方就找借口推辞:“对不起,我正在休息。”或者:“我有很要紧的事,一会儿就出去。”
贸然闯入同事家中,会给同事造成不便,甚至危及到同事的隐私。你的这种不尊重他人的冒失行为,一次就会让同事怕了你,生怕你再做出什么出格的举动,以后就会小心提防你。
(1)会打乱同事的生活安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每天怎样度过,都做了统筹安排。你贸然闯入,自然会打乱人家的生活秩序。人的本性是首先为自己活着,所以没人情愿牺牲自己的时间,去满足另一个利益不相关者的需要。你的冒失自然会让对方感到不悦,如果再侵害了对方的利益,对方就会记恨你了。
梁昆跟江浩是对桌的同事。前段时间,梁昆曾接受江浩的邀请与别的同事一起去江浩家玩过。这天晚上,梁昆经过江浩居住的小区,一看时间还不算晚,就决定去江浩家玩。到了楼下,他按响了门铃。门铃响了好一会儿,江浩才应声,问是哪位。梁昆理直气壮地自报家门,然后笑嘻嘻地说:“这么早就上床了呀?”江浩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把门打开了。
江浩的岳母来了,本来商定晚饭后陪岳母出去逛步行街,现在梁昆贸然闯入,自己只好不去了。妻子不情愿地陪母亲出去了。梁昆自恃跟江浩关系很铁,也没觉得不妥。跟江浩乱七八糟地聊了一会儿,又看起了球赛。
江浩的岳母和妻子回来了,球赛还在继续,梁昆也没有告辞的意思。江浩不停地佯装打哈欠。梁昆却让江浩坚持一会儿,看完球赛就走。好不容易送走梁昆这尊瘟神,江浩洗漱后走进卧室,没想到妻子还没睡,气冲冲地质问:“我妈重要,还是你同事重要?”江浩说:“当然是妈重要了,可是梁昆……”妻子警告说:“以后你再让同事贸然到家里来,别怪我不给你面子!”
江浩别提有多窝火了。
从此江浩就故意躲着梁昆,最明显的就是下班后拒绝接听梁昆的电话。一个休息日,梁昆在公司加班,领导也来了,让梁昆通知江浩到公司里来。梁昆拨打江浩的手机,江浩不接,拨打江浩家里的电话,还是没人接。梁昆急得满头大汗,只得跟领导说联系不上江浩。领导不相信,用自己的手机跟江浩联系,江浩的手机很快接通了。
第二天上班,梁昆责备江浩昨天干什么去了,怎么不回他的电话。江浩说他在外边玩,手机放在包里,没听见。梁昆心想,领导的电话怎么就听见了?显然自己不知怎么把江浩得罪了。
领导觉察到梁昆跟江浩的关系表面上很融洽,其实很僵。他暗暗调查,发现梁昆的同事也都反感他。一次公司人事调整,一个与梁昆有亲戚关系的副总向领导推荐晋升梁昆。领导冷冷地说:“他打电话都没人接,你让他管理谁?”
一句话就将对方顶了回去。
(2)容易发现同事的隐私
有时候,你贸然闯入同事家中,会不经意发现同事的隐私。这可是最忌讳的事情。本来很融洽的同事关系,一下就变得很微妙了,甚至产生不可逾越的鸿沟。
张军贸然拜访同事,才发现同事跟他妻子感情不和。他向同事的妻子问候,对方根本不理睬,扭头走进卧室,并把门摔得“砰”的一声响。张军很尴尬,想马上离开,又怕让同事面子上过不去,于是闲聊了一会儿才告辞。
后来单位里传出该同事婚姻出现危机的消息,是公司的另一个同事从别的渠道获知并传播的。可是该同事却认为是张军所为,并与张军形同陌路。张军别提有多委屈了。
要想到同事家里拜访同事,一定要征得同事的同意,才会受欢迎。这就要求你事先约定。
你可以抛砖引玉,让同事请你去。你可以谈话时不经意地传递你的意向,探探同事的态度。比如:“你住在哪个方位啊?”或者:“听说你家的房子很宽敞?”如果同事想让你去他家,自然会说:“有时间去玩吧。”如果同事不主动邀请你,或者回答得很简洁,也不带一点感情色彩,那么自然是不希望你去打扰他。
要有礼貌地提出拜访请求。比如:“星期六去你家玩,你有时间吗?”或者:“我现在在你居住的小区附近,方便过去吗?”万万不可以命令的口气说:“星期六去你家玩,准备一下。”或者:“我现在在你居住的小区外边,一会儿就过去了。”即使彼此非常熟悉,也要礼貌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只要从对方的话里听出一丝不情愿的意思,就不要勉强。
同事之间的交往不要太随便,即使你们在办公室里的关系很融洽。否则,让同事产生不悦,从心理对你排斥,长此以往,你就成了孤家寡人了。
管好自己的嘴巴
俗话说:“君子慎言,祸从口出。”
在办公室中,不要对人、对事妄加评说,有些事自己心里明白就行了,有些话能不说就不说。说话多了,往往会有失误,或者攻击了别人,会成为别人攻讦的口实。
因此,《菜根谭》的作者洪应明先生道:“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并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丛兴。君子所以宁默勿躁,宁拙无巧。”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谨言慎行,即使十句话你能说对九句也未必有人称赞你,但是假如你说错了一句话就会立刻遭人的指责;即使十次计谋你有九次成功也未必得到奖赏,可是其中只要有一次失败,埋怨和责难之声就会纷纷到来。所以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为人宁肯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不骄不躁,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自作聪明,喜形于色。
在办公室中,人际关系是那样地难以处理,有时你以好心规劝别人,不料会惹恼别人,轻则伤和气,重则引火烧身。君不见在纪实性报告文学乃至小说中,有些人物的刻画被人对号入座吗?所以像《曼哈顿的中国女人》一书所引起的轰动及指责甚至诉诸法庭,岂不使写书的人噤若寒蝉?
如果一句话有坏风俗、损名节、揭人隐私之嫌,那这样的话,害处就太大了,离灾祸临头也不远了。这样的话,是断然不可说的。一个人有缺点,有错误,你不妨指出来,让他改正,但前提是你必须深深地了解他,他能接受你的批评。不然,你说也是白说,还会结下仇怨。如果你还多言,可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了。“誉我则喜,毁我则怒”,本是人之常情。聪明的人知道,别人可以毁誉加于我,我不可以毁誉加于人。
唇齿之伤,甚于猛兽;刀笔之烈,惨于酷吏。只是一句话罢了,却可以侮辱一个人,并辱其子孙,并辱其祖先,那种伤惨的感情,会积攒数世,不但一般人都会寻机报复,就是天理也不容啊。
用偏见来论说古今的大道理,仗着小聪明来谈说天下的大事,只此一端不及其余,其实于理不通,于事不周,而又对批评意见听不进去,私逞其强,刚愎自用,这是天下的大害。
没有善恶之心,常做谄媚之态,工逢迎之计,习善柔之辞,这种人不仅难成气候,最终会害人害己。
为人过于忠厚,不存戒心,把心里的话都掏出来,逢人便是知己,终会被小人利用。
俗语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言辞上,也应如是。
一个非常忠厚老实的朋友曾说:他刚分到一个单位时,对很多东西看不惯。他不是过于挑剔的人,一些事太明显了。他对几个平常关系还不错的同事讲,可别人总是附和,或想方设法把谈话引向深入,结果他的一肚子牢骚一字不差地传到单位领导的耳朵里,慢慢地,别人都不再与他交往了。他呢,也把自己封闭起来了。祸已从口出,水泼在地上,还能收回来吗?
当人人都存有戒心时,会对别人说的话仔细品味,误解的时候很多。同样一句话,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的人,会发生不同的效果。中华民族又是一个缺乏幽默感的民族,你偶尔说一句幽默的话,可能会让人不快,你也吃力不讨好。
“你真漂亮。”在西方,一个男人对一个陌生女人这样说,女人会莞尔一笑,说声谢谢。但同样场合下你说给中国女人听,十之八九会招来一顿臭骂,围观的人没准儿还说你是流氓,不会对你有半点儿同情。
吕坤在《呻吟语》中说:“到当说处,一句便有千钧之力,却不激不疏,此是言之上乘,除此虽十缄也不妨。”这是说,保持沉默比说许多废话有益处。
不可贸然向上司进谏
中国古代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认为,部属不能随便向上司进言。他的论断虽有些偏激,但反映了进言宜慎重这个真理。韩非列举了进言者的十种危险,不妨参考一下:
①君主秘密策划的事,不知情者贸然进言就会有危险。
②君主表里不一的事,谁把这个情况说破,谁就会有危险。
③在进言被采纳的情况下,如果进言的内容被他人得到了,进言的人就要受到泄密的怀疑。
④当为官的经历还不深,还没得到君主信任时,如果把自己的才能全显露出来,那么,即使谋划成功,也不会受奖赏;如果谋划失败,又会受怀疑。
⑤揭露君主的过失,用道德理论加以指责,那是危险的。
⑥君主用他人的意见获得成功,并把这个成功归于自己,知道这个秘密的人会有危险。
⑦强制君主从事自己能力以上的事,这样的事会让君主难堪,这个进言者会有危险。
⑧如果君主谈论人的品格,又别有所指,接着再谈论平庸的人,并有煽动之意,幕僚们就要有所警惕。
⑨赞扬君主宠爱子民的人,如果你想接近君主,就会受到怀疑;指责君主厌恶的人,如果是试探,你也会受到怀疑。
⑩在向君主进言时,只说大话,毫无针对性,当仔细讨论时,就会让人反感;如果发言过于小心,就会被认为是愚笨;如果高谈阔论自己的计划,就会被斥为信口开河。
勿和上司称兄道弟
我们不一定要把组织弄得像军队一般的严谨,但对于上司和下属的关系也应划分清楚;不可有搪塞马虎、得过且过的想法。凡事轻率随便的态度,往往给人无法信赖的感觉。
主从关系必须严格划分,不可乱了分寸,权责不明、未经授权而强出头,对上司所指派的任务任意曲解、自作主张,将使整个组织失控。
在这里举个较为浅显的例子:行走时如遇上级,必须等上级通过自己后再行进;上、下台阶时,必须先停止、行注目礼后再随后前进。
在企业组织中,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最容易混淆,常有冲犯而不自知。年轻气盛的员工,只为凸显、膨胀自己的角色,往往不知礼貌,动辄直呼上级名字,或者干脆称兄道弟,这些没大没小的幼稚行为,都是忌讳的。
上级有事召见时,切忌推三拖四、耍“派头”,给人气度不凡且又成不了大事的印象。尤其不可打断他人的谈话,有意见时须待他人的发言告一段落再表达自己的意见。
交谈对象若为上级主管,不可省略对他的职务身份的称呼,必须冠以“某某科长”、“某某主任”等尊谓;即使在平辈间,也不可疏于礼貌,应以“先生”、“小姐”或以“某科长”、“某主任”等称呼为宜。
建议想好才能提
韩非子曾在他的书中提出了臣属向君主贸然进言的十种危险情形,其大意便是告诫人们,对上级进言一定要小心谨慎,周密准备,而不应采取轻率的态度,行仓促之举。否则的话,不但事情有可能办不成,还会给进谏者本人带来祸端。所以,当我们向领导准备提出建议时,一定要慎重。要有备而来,力求收到言而有功、劳而有成的效果。
下属在向领导进言前,一定要进行深思熟虑的准备,使自己的建议能经得住各种问题的考验,你不妨按下面这些方法试着做一做:
第一,搜集必要的、准确而有力的数字和事实材料来论证自己的建议。由于数字和事实具有客观性,也就更能说服人,这会使你显得具备相当的科学头脑并对现实有着较为充分的了解。
第二,试着去批驳与你的建议相反的那些论点。如果你能够做到将其驳倒,那就等于说你已从反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第三,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反对意见。既要吸收其合理性以弥补自己建议的不足,又要指明其不合理性作为批驳的重点。
第四,要想一想,领导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来,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一事先的准备。
第五,不妨对未来作一预期,展示你的建议的光明前景,并对各种可能性作出估计,这样,不仅可增强领导对方案的信心,也会使你显得具有某种长远眼光,引起领导对你的重视。
事实上,方案论证缜密还会提高领导对你本人的评价和印象。那些考虑欠成熟的下属多半会被领导认为想法幼稚、做事粗心、目光短浅或者考虑不周等,而且这些印象可能会具有“首因效果”(即第一印象影响以后对你的看法)和“晕轮效应”(即你的优点或缺点一旦被认识,会在以后的看法中被不断放大甚至掩盖你的其他优缺点)。而考虑成熟的方案则会使领导对你产生某种好感,显示你良好的思维能力和缜密细致的办事作风,这无疑会成为你今后靠近领导的一项资本。
自古以来,许多著名人物就是靠着多年的苦苦思索,才提出一套可靠的治国大略,引起统治者的注意和赏识。战国时期的苏秦,就曾拜师鬼谷子,悟得连横的妙策,在说服秦王未成后,他便在家中苦读姜太公的《阴符经》,“头悬梁,锥刺骨”,日夜揣摩,又提出合纵的思想,终于获得燕王的赏识,得卿相之尊。诸葛亮苦读百家,广交朋友,为自己的观点做了最充分的准备,以至于能够对着刘备畅谈“隆中对”,提出图霸兴汉的战略策略,一举赢得刘备的信任和赏识,成为一代名臣。这一切都充分地说明,欲说服领导,就必须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最充分的论证,使其能经得起考验和质询。
同事间聊天的禁忌
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所以,在办公室与同事们聊天时,你要抑制自己的冲动,在聊天中保持应有的分寸,以防成为聊天的破坏者。
(1)别抢着说话
有的人为了表现自己,喜欢抢着说话,一是随便打断对方的话题,也不管对方讲完没有,上来就插上自己的话题;二是两个人正讲着,他却突然插进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说起另一件事。这两种行为,都是不礼貌的,而且很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
(2)别穷追不舍
有的人为了显示自己的知识渊博,聊天时故意说一些别人不知道或者不甚了解的事情,其实他自己也未必精通。这时你只管倾听,不要提疑问,更不要刨根问底。不然,就会让对方下不了台,甚至遭到对方记恨。如果你经常这么做,“锲而不舍”地让同事丢丑,就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产生的后果可能会是:
①同事疏远你。谁也不希望被你“扎”伤,不但那些喜欢炫耀自己学识的同事怕你,就连少言寡语的同事也怕被你抓到把柄,所以都主动躲避你。同事们正聊着天,见你来了,不由得都闭上了嘴巴,或者散开。甚至工作中也不由自主地躲避你,当你请求同事帮忙时,本来是举手之劳,同事也可能找借口推辞。
②同事排挤你。如果你在聊天中以“扎”同事取乐,谁还愿意与你共事呢?这时你就成为了众矢之的,他们就会联合起来排挤你。一旦让他们抓到了机会,你就只好灰溜溜地走人了。
赵锐在公司里有个绰号,叫“钉子”。因为他喜欢在聊天时抓住同事的漏洞穷追不舍,逼得同事最后哑口无言;或者当众纠正同事的错误,让同事下不了台。“钉子”既会扎人,又有锲而不舍的意思,他受之无愧。
公司进行战略调整后,决定在边远地区开设分公司。每个部门至少抽调一名员工到分公司去。虽然说去分公司更能获得重用的机会,工资补贴也高,但是因为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恶劣,生活条件差,谁也不想去,尤其是结婚成家的员工,在大城市里生活惯了,更不愿意去,于是人心惶惶。公司先是号召员工自己报名,见响应者甚少,只好指派。
正当赵锐所在部门的主管酝酿名单时,一个下属悄悄溜进他的办公室,递上一封联名推荐信。被推荐去分公司的人选是赵锐,推荐人是部门的多数员工,推荐的理由是赵锐具有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有闯劲儿,最适合去分公司工作。既然是众望所归,主管就把赵锐报上去了。
名单一公布,赵锐自然不乐意,径直找领导询问缘由。领导说:
“大家都反映你具有锲而不舍的钉子精神,干工作有闯劲儿。分公司需要的就是你这样的人才,所以公司决定派你去。”
赵锐半天才缓过神来,他没想到“钉子”会成为调动他的借口!
(3)别逞强好胜
在聊天时争论起来,一般是因为双方各执己见,谁也不肯让谁。这主要是逞强好胜的心理在作祟。如果你抱着一颗平常心,把聊天看做休闲的一种方式,不论输赢,无关乎成败,就不会跟对方进行无所谓的争论了。
下面两种方法,你不妨一试:
①求同存异。当意见发生分歧时,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求同存异,终止辩论。
②改变话题。看到对方有可能跟你发生争论时,主动改变话题,就会让争论“胎死腹中”了。
别在他人之上出风头
在工作中与同事交往的过程中,即使你比对方优秀,也要压住自己的风头。
楚天峰因为资历深,上司让他牵头搞一个项目策划。另外两个同事的工作时间虽然短,但业务能力也很强。为了体现自己项目负责人的身份,楚天峰跟伙伴约法三章:
(1)有好的创意要及时向他汇报,由他来判断是否可行。
(2)每天下班前向他汇报工作进度。
(3)他提出的意见,第二天必须整改完毕。
对于楚天峰的独断专行,另外两个同事颇有微词。虽然领导让楚天峰牵头,但是项目需要三个人来做,只有三个人精诚合作,融合大家的智慧,才会把策划做到最好。楚天峰的约法三章,明显凌驾于两个同事之上,似乎他是最高明的,别人都不如他。两个人的心里自然都不痛快,并产生了抵触情绪。
随着工作的开展,楚天峰与两个同事的矛盾不断升级。有一次,一个同事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意,向楚天峰汇报后,却没有得到一句肯定的话,楚天峰板着脸说他再斟酌一下。后来,这个创意被楚天峰改动了一个无关紧要的地方,付诸实施了。还有一次,楚天峰让另一个同事修改一处文字,可这处文字并无错误,只是两人的表达习惯不同。同事没改,楚天峰责骂同事阳奉阴违,结果两个人争吵起来。
两个同事被楚天峰一提醒,果真阳奉阴违,开始出工不出力。完工的期限快到了,策划案还没有完成。楚天峰很着急,请求两个同事加把劲儿。他没想到两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能力有限,你那么高明,还是你自己加油吧。”
楚天峰明白这是借口,也明白两个人想看他的笑话。他找到领导,指责这两个同事不配合他的工作。领导经过调查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就不再让他负责这个项目策划了。
领导这样对他说:“你太优秀了,他们感到压抑,你还是等下次独自负责一个项目吧。”
楚天峰听不出领导是表扬他,还是批评他,但他隐约觉得这是领导的一个借口而已,他因此而不被重用了。
楚天峰的经历告诉办公室里的人们:在与同事合作的过程中,如果你能营造让同事觉得自己很高明的氛围,同事就会与你合作得很顺利;如果让同事觉得他屈从于你,就会感到压抑,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并找借口抵制合作。这样,你们的合作就形同虚设,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也容易让上司抓住把柄,影响在职场中的发展。
功劳面前先说低头话
有人说,低头话该说的时候自然该说,可是我现在有了大功劳,正是别人对我感恩戴德或欣赏有加的时候,何必自我作践说低头话呢?持这种观点的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人情世故仍是不甚了了,照他这种观点和做法,估计用不了多久,感恩戴德和欣赏有加就变成了你死我活的仇敌。说到底这些人还是打心眼儿里把自己看得太高了。
郭解,是西汉的一位侠客,为人行侠仗义,在当时很有声望。有一次,洛阳某人因与他人结怨而焦虑,多次央求地方上有名望的人士出来调解,对方就是不给面子。后来他求到郭解门下,请他来化解这段恩怨。
郭解接受了这个请求,亲自上门拜访委托人的对手,做了大量的说服工作,好不容易使对方同意了和解。照常理,郭解此时不负人之所托,完成这一化解恩怨的任务,可以走人了。可郭解有高人一招的棋,有更技巧的处理方法。
和两人讲清楚一切后,他对接受调解的那个人说:“这个事,听说当地许多有名望的人也来调解过,但都没有调解成。这次我很幸运,你也很给我面子,让我把这件事解决了。但我毕竟是个外乡人,占这份功劳恐怕不好。本地人出面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我这个外地人来解决了,未免会使本地那些有头有脸的人感到丢面子啊。”他进一步说:“这件事这么办:请你再帮我一次,从表面上让人以为我没办成,等我明天离开此地,本地几位头面人物还会上门,你把面子给他们,算是他们调解成的,好不好?拜托了!”
郭解很懂得照顾别人的面子,因为他知道,那些当地的头面人物是爱面子的人。如果得罪了他们,以后还怎么在这里混?所以自己还是当个幕后英雄,成全他们的美名吧。
明朝的王守仁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以后,有人等人嫉恨他功劳大,散布流言蜚语说:“王守仁以前是与朱宸濠同谋的,等到已经听说各路大军开始征伐了,才擒拿了朱宸濠以自脱。”王守仁听到了这种传言,于是把朱宸濠交给了协同参战的张永,使皇帝能够亲获朱宸濠,满足自己御驾亲征、生擒逆首的虚荣心。后来张永也在皇帝面前极力称赞王守仁的赤胆忠心和谦虚让功的美德,皇帝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于是赦免了王守仁。
龚遂是汉宣帝时代的一名贤良能干的官吏。当时渤海一带灾害连年,百姓不堪饥饿,纷纷聚众造反,当地官员镇压无效,束手无策,宣帝派年已70余岁的龚遂去任渤海太守。
龚遂轻车简从来上任,安抚百姓,与民休养生息,鼓励农民垦田种桑,规定每户种一株榆树,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葱,一畦韭菜,养两口母猪,五只鸡。对于那些心存戒备,依然持刀带剑的人,他劝道:“为什么不把剑卖了去买头牛,务点正业?”经过几年治理,渤海一带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温饱有余,龚遂名声大振。
于是,汉宣帝召他还朝,他有一个属吏王先生,请求随他一同去长安,说:“我对你会有好处的!”其他属吏却不同意,说:“这个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说大话,还是别带他去为好!”
龚遂说:“他想去就让他去吧!”到了长安后,这位王先生还是终日沉溺在醉乡之中,也不见龚遂。可有一天,当他听说皇帝要召见龚遂时,便对看门人说:“将我的主人叫到我这儿来,我有话要对他说!”王先生一副醉汉狂徒的模样,龚遂也不计较,还真来了。王先生问:“天子如果问大人如何治理渤海的,大人当如何回答?”
龚遂说:“我就说任用贤才,使人各尽其能,严格执法,赏罚分明。”
这位王先生连连摆头道:“不好,不好!这么说岂不是自夸其功吗?请大人这么回答:‘这不是小臣的功劳,而是天子的神灵威武所感化的!’”
龚遂接受了他的建议,按他的话回答了汉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兴,便将龚遂留在身边,加官晋爵。
我们常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人前低头。说低头的话也是这样,必须正确分析情势,准确判断何种情况下要说低头话。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打开客户的话匣子
在销售中,介绍产品固然重要,但有时对方决定买与不买并不完全取决于产品,所以一定不要滔滔不绝地谈论你的产品,而要把说话的权利让给客户,不知不觉中他就会自愿和你做生意了。
有的人为了博得别人赞同自己的意见,总是自己说太多的话,尤其是售货员更易犯这个严重的毛病。让别人说出他自己的意见来,他对于自己的问题,总比你明白得多。所以应当问别人问题,让他告诉你一些事情。
美国某大汽车公司经理打算订汽车内所用帷布座套,织物数量需供一年之用。有几个大座套制造厂家把货样送去备选。那位经理看完各家的货样之后,就让三家制造厂某日各派一位代表前来商谈,到时决定用谁的货。
史蒂夫是其中一个工厂的代表,就在他去汽车公司的那天,忽然患了严重的喉头炎,史蒂夫后来说:“等我去见那位经理的时候我竟因喉痛无声,甚至连一点小声音也发不出来。当时我被引进一间屋里,看见在座的有纺织工程师、采买主任、售货主任及公司经理。我使尽力气说话,但只能发出一点儿沙沙的声音。
我们是围桌坐的,于是我取纸片写道:‘经理先生,我因喉痛发不出声来,我没话可说。’
那位经理说道:‘让我来替你说。’他展示我的货样并赞美样品的优点。他们立刻开始讨论我的货样。那位经理因为是替我讲话,所以讨论的时候也是一直帮着我。我只能随时笑着,点头及作一些姿势。
那次奇特的商谈结果是我获得了订货合同。一共订购绒幔帷50万码,价值160万元——这是我从来未曾得过的最大的一批订货量。
我知道若不是因为我患病不能说话,我一定得不到那批买卖,因为我想提出的意见根本是错误的,完全是由于偶然,使我发现有时候完全让别人说话是上上之策。”
《时代周刊》经济版某日登出了一段醒目的广告——某商业组织要征聘一位具有特殊才能与经验的人。约瑟便投函到指定的信箱应聘。没几天,他接到信要他去面谈,他在未去之前,先到华尔街搜集了关于那家企业创办人的事迹。见面的时候,约瑟道:“我感觉十二万分荣幸,能进入像贵公司这样有成绩的商业组织。我听说在28年前你最初开办这家组织时,仅有一间屋子,一张桌子,一位速记员。那是真的吗?”
凡事业成功的人,几乎都喜欢回忆当年他的一些情况。这位先生当然也不例外。他谈了很多当初他如何只有450美元现款及开始创业的事情,如何与揶揄讥笑他的人们斗争,他周末假日一概不休息,每天工作12~16个小时,最后怎样战胜了一切困难,直到现在华尔街的最大金融家也要向他来请教。他对于这样的成就觉得很得意。最后,他简单地问了约瑟的经历,并请来一位经理说道:“我认为这位约瑟就是我们所要征寻的人才。”
通过你只言片语的启发,让客户自愿地倾诉,满足了他作为你面前的“成功人士”的心理预期,也使他平时无法释放的某种情绪得以释放,在他志得意满的时候,生意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说,让对方打开话匣子,也就掌握了自己谈话的主动权。
重视电话沟通
打电话,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和商务交流中最普遍的方式之一,但商务电话与拉家常的电话有很大差别。作为一名商界从业者,你每天都要接听很多电话,也要打出无数个电话。与你在电话中进行交流的可能是你的熟人,也可能是一些陌生的顾客。短短的一根电话线,有时可能决定着你人生和事业中的某件重大事情,决定着你事业的成败。当你打电话或接听电话的时候,你能自如地运用自己的语言吗?你能让对方觉得你诚实可信吗?你能在互不见面的情况下主动驾驭对方吗?
作为一名管理者,你的大部分信息交流和业务都是通过电话来实现的,无论是回答别人的咨询,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是决定一项商业事务或者处理一个令人头疼的事情,打电话,既是运用语言的技巧也是节省金钱和时间的有效途径。掌握打电话的技巧能够有效地防止你进行没有必要的交谈。尽管电话交流如此重要,也仍然有许多管理者不能有效地利用这种工具。每天都有许多人不能通过电话很得体地处理他们的事情。
电话沟通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要想达成交易恐怕比面对面谈判还要难。所以对说话的技巧更要注意:
(1)打电话时要简短,而且声音要柔和。我们不知道别人有多忙,或甚至认为多说一些理所当然,这是不对的。千万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打电话时,要保持语气柔和、轻松,并尽可能用最短的时间表达你的意思,然后结束。如果你遵循这个原则来打电话,别人会很乐意在办公室里接听你的电话。
(2)注意听对方在说些什么。当你接听电话时,不要同时看其他报纸,或是阅读放在桌上的一篇报告,否则你会错失重要的谈话内容。对方也许已注意到你的兴致不高,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样一来,谈话时间就会拉长,比原计划长了很多。要保持轻松,有适当的间歇,这样电话就会很快结束,当然结果也就愈能称心如意。
(3)不要突然转身与办公室里的其他人说话,因而打断电话。当你接听电话时,你的注意力是与你交谈的人最在意的问题,你更不应该请别人帮忙去接听。同样的,当你约了别人来办公室商谈某事,却在这时候一直打电话,这种举动实在无礼且没效率。
(4)说话要清晰明了,不要兜圈绕弯,把你的意思直接传达给对方。
(5)用你正常的声音说话,避免声音过大或过小。使用正常的语速,不要过快或过慢。同时适当地改变语调会取得最佳效果,既能表达重点,也能增添话语的感情色彩与活力,同时有助于对方了解你的意图。
(6)准确说出重要客户的姓名,你可以使用电话记事本记录对方姓名的准确发音,这样会避免回电话时因念错对方的姓名而尴尬。
(7)如果使用免提电话,应该不停地询问对方是否听得清楚你的声音,许多免提电话听上去声音空**,因此很多人不喜欢使用它,你最好也不要使用。
正确应对客户的“不”
客户拒绝你的推销建议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推销正是从客户拒绝开始的,是一个主动说服顾客从不愿购买到决定购买的过程,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推销员,面对顾客的拒绝不能因此感到沮丧,而应从对方的拒绝中搜集信息,找到恰当的游说方法。
是的,关键并不在于顾客一开始如何说,而在于推销员怎样尽自己的努力说服对方把“不”变为“是”。
其实你可以把对方所说的“不”看做一种打招呼的方式,就像“上午好”一样,这种打招呼当然可以从容应对。他说“上午好”,你也回以“上午好”就可以了。但对方所说的是“不”,你当然不可以也来一句“不”,那么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应答对方的话呢?或者说,面对“不”的招呼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回答呢?
下面介绍一下对方说“不”之后的应对方法。
(1)应该把“不”当做一种挑战目标,听到这个字眼儿,就像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而准备好勇往直前、全力以赴,直到攻克、征服这个目标为止。
(2)应该想象“不”这个字眼儿悦耳动听,甚至还可以认为这是一种信号,促使你“提起精神”。
(3)听到客户说“不”,你应该积极地去思考:“他根据什么说‘不’呢?”设法尽快找出使他说“不”的原因。
(4)对方开口说“不”,你应该进一步想:“这次商谈有什么地方不够充分呢?”
(5)如果对方说“不”,或许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提醒,告诉你必须变换一种方式才能行得通。
(6)这一次对方说“不”,就把这次商谈的内容当做资料好好研究,找出此次商谈的不足,总结经验,认真为下一次商谈的成功做好充分准备。
这样,通过被拒绝而从中不断学习,就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完善自己的说话技巧,从而使更多的“不”变为“是”,提高推销的成功率。
用软话平息客户的怒话
如果你是客户,在那样的情景下有没有可能发脾气?关键是,客户发脾气,你不能再跟着发脾气,以适当的语言,平息他们心中的不满和怒火,会为下一次生意带来方便。当然,客户的不满除了发怒还有其他形式,都需要在以言语应对时小心对待。
(1)平息怒气
如果你拖延了交货的最后期限,当客户给你打电话时,你一定可以想象他是多么生气。在这种情况下,你如何既能平息客户的怒气而又能保持自己心平气和地与顾客交谈呢?
例如,一个客户正通过电话向一家大型服装公司的儿童体育用品部经理大发雷霆:“你们是怎么搞的?你们保证过按时把这批尼龙儿童棒球衫以每件12美元的价格交付给我们。在这个星期的销售广告中我们已经做了大力宣传,可是你们公司的那个蠢货却通知我们这批货不符合要求,这下可好,你让我怎么办?”那个经理面红耳赤地坐在那儿听着,后来他说:“这个客户没完没了地抱怨,说得我直冒冷汗,于是我也变得十分气愤,但我并不能显露出来。我只好平静地对他说:‘您能稍等片刻吗?让我想想这事怎么办好。’于是我把话筒从耳边拿开,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然后对自己说:‘好了,现在应该怎么办?’”
运动衫不符合要求是生产问题,所以站在客户的立场上,这家制造公司是完全没有道理的。因此这位经理应付顾客的唯一办法就是以最佳方式向他道歉并平息他的怒气。
后来,这位经理又重新拿起电话,先为让他久等而道歉,然后告诉这位客户,公司愿意以一批价格高一些的儿童春季夹克代替那批棒球衫,而且按他们宣传的价格每件只收12美元。并且他还向那位顾客保证立即装货。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这位经理不能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机智地采取行动,其结果会如何?
(2)摆脱纠缠
如果每次你都能高效率地结束你的电话,相信你的生意会越做越好。通常,根据打电话的礼节,主动打电话的一方也应主动结束通话。大部分情况下应该尊重这项礼节,但是有时候,主动打电话的人并不懂得这项礼节,因此有时为了打破僵局,许多经理在通话时突然挂断电话,想使对方认为电话断了线,这种方法并不高明,除非对方意识到这是玩笑,否则他不会原谅你。
奉劝你不要使用这种方法,因为这种做法让他人一猜便知。相反地,如果你能得体地向对方说再见,会让对方十分满意。或者直截了当地向对方讲明你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没有很多时间听他在电话里讲。这时,你只需简单地说:“谢谢你打电话来。”
(3)传递坏消息
当你必须传递一些令人不快的消息时,大多数的经理认为电话并不是合适的工具,因为通过电话并不足以说明坏消息的严重性。然而,有时它却是唯一的工具。因此经理们不得不慎重选择他们的用词。有一位妇女儿童用品商店的销售经理讲述了自己对这一事情的体会:
当我打这类电话时,总是先竭力缓和紧张气氛,我可以说:“瞧,约克,我打电话来并不想让你烦恼,但我想你最好知道我们的生意有些地方不尽如人意。我已经写了一封信说明这些问题,几天后你就会收到。”
在电话里,我并没有说明事情的严重性,但是这个电话的确能使对方为即将接到的信做好思想准备。许多人认为坏消息知道得越晚越好,所以大多数人接到这类电话时,并不对细节问题寻根问底。
如果他们说:发生了什么事,给我点儿暗示吧。我的确会给他们一点儿暗示。但通常他们催我时,我只是简单地说:“不,我想你最好先看信。然后你就会知道发生了什么而有所想法,在这以后我们再讨论解决的办法。”通常情况下,这种方法的确帮我解决了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