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在你将来的人生道路上会有更多的朋友,还会有同事、上司,以及工作生活中需要去面对的形形色色的人。尽管如何去经营你的人际关系是你自己要去处理的问题,但是爸爸还是希望能够帮助你建立起正确的人际交往态度,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将心比心,就是要学会替对方着想,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待和思考问题。这是一种宽容,更是一种境界,如果能够始终在人际交往中秉持这一原则,那么你会发现,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你的朋友也会越来越多。
在爸爸看来,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就是要用心沟通,沟通和交流其实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所以要想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交流更加直接,就要想办法让彼此的交流更加接近心灵。在生活中,有些人长篇大论甚至滔滔不绝,可就是难以引起倾听者的共鸣;而有些人仅仅寥寥数语,却掷地有声、扣人心弦,能够让倾听者如沐春风、敞开心灵,这是为什么呢?
很简单,因为后者能了解人们的内心需要,能设身处地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为对方着想,因此他们的话总是发自肺腑,也更容易打动人心。发自内心的语言虽然是朴实无华的,但却是最感人的。生活中,我们以真诚的态度去对待身边的朋友,就会更容易获得对方的信任,俗话说将心比心,大部分人都还是善意的,能够感受到我们发自内心的友好和善良。
一位老母亲给女儿讲过一件小事:有一次,这位老母亲去商店,走在她前面的一位年轻妇女推开沉重的大门,一直等到老人进去后才松开手。当这位老母亲向年轻妇女道谢时,那位妇女连忙说:“我妈妈和你年纪差不多,我只是希望她遇到这种情况时,也有人为她开门。”听了老母亲的讲述,女儿的心温暖了许久。多年后,老人的女儿也为人之母了。有一天,她患病去医院输液,小护士为她扎了两针也没有扎进血管,疼痛中,她正想抱怨几句,却抬头看到小护士额头上布满密密的汗珠,那一刻,这位年轻的母亲突然想起自己的女儿,于是赶忙安慰小护士说:“不要紧,再来一次!”第三针果然成功了,小护士终于叹了口气,连声说:“阿姨,对不起!感谢你让我扎了3针。我是实习生,这是我第一次给病人扎针,太紧张了,要不是你的鼓励,我真不敢给你扎了!”这位年轻的母亲告诉小护士,自己也有一个和她差不多大的女儿,正在医科大学读书,女儿也将面对自己的第一个患者,真希望女儿第一次扎针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与鼓励。
这样的情形其实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我们如果能凡事换位思考,多体谅对方一点,那么这个世界就会温暖得多。生活中,我们经常说到的一句话“理解万岁”,就是希望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老年人和青年人以及不同群体的人们互相理解,以达到增强人与人之间更加顺畅交流的目的。人生活在社会之中,总要与别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开展人际交往。这种交往要和谐进行,就应该具备正确的思想方法。如果说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纽带,那么将心比心的做人态度就是建立起这条纽带的关键所在。在与他人相处时,大家经常想到“理解”这个词,想到每个人对理解的渴求。为什么有那么多需要理解的心呢?就是说理解别人和被别人理解确实是不容易的事,而我认为将心比心则是理解的最好前提,说大一些,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将心比心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难在真正将心比心,难在真正换位思考,难在真正付诸行动。如果在平凡的生活中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大家的家庭会幸福许多,夫妻会和睦相处,一切关系都融洽了。生活是门艺术,如果每个人都能在守好自己本位的同时多多给予他人关爱体贴,那么,生活又何尝不会迸发出绚丽的色彩?大家就会觉得生活充满了快乐和希望。
如果和朋友将心比心,大家相处的时候就不会再处处设防,不会在朋友困难时选择袖手旁观。朋友是财富,而好朋友就像金子,随着岁月的流逝会渐渐升值,朋友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交朋友要交心。如果我们和所有善良的人们将心比心,我们就会觉得生活不再闭塞,不再冰冷,不再无助,不再处处充满陷阱,我们的日子会充满阳光和鲜花,会多一份微笑。
人生的道路从来不是平坦宽阔的,所以在我们努力实现梦想的过程中,一定要本着将心比心的立场,相信我们的人生道路会是一片光明。将心比心就是理解和宽容,理解与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也是为人处世的一个准则。相信人心换人心,世间有真情,相信心与心的感应,更相信播种什么就收获什么。人生的道路很长,但是只要你做到将心比心,就会发现自己处处都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1.在生活中,我们首先要跟儿子做到将心比心,不要给他施加太多压力。
作为家长,要学会不把希望强压在孩子身上,不强迫孩子违背意愿去做事。家长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沟通与谈心,根据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提供宽松环境,让他们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天空,这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心态和人生观。
2.让儿子懂得将心比心的道理,主动体谅、关爱、帮助他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他明白将心比心是与人为善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样可以培养他对理解、宽容等高尚品质的认同,对冷酷、损人利己行为的否定,从而做一个与人为善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