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我从北欧访问归来,带回一座在瑞典斯德哥尔摩NK百货商店买的银烛台,过年的时候,把它放在餐桌上,插上点燃的蜡烛。虽室内电光已很充足,那烛焰却毫不显得多余,它给年夜饭增加了许多温馨的情调;望望那造型别致、银润怡人的烛台,再望望烛光闪映下亲人们那更加喜悦的面容,我为自己不远万里将它迢迢带回而感到非常得意。
是的,我家同如今许许多多的中国家庭一样,可谓已“武装到牙齿”——大量使用家用电器,彩电、冰箱、洗衣机、音响、电风扇、电饭煲、电吹风、电熨斗、吸尘器、电动抽油烟机、微波炉、电烤箱、电脑……但我家远远不是“武装”得最充分的。我的若干亲友,他们家里那是简直已经“武装”到了“眉毛”,除了上述各项是必有的外,还有诸如卡拉OK机、游戏机、电子琴、电剃须刀和电牙刷、电热毯、电咖啡壶、电热器、电加湿器或电抽湿机、电火锅、电暖气、电按摩椅、电洗碗机……你看你看,我说了这么多,竟还把人家最重要的忘记了:空调和具有十多种最先进功能的电话机、电传机!电能源和电子技术使我们的家庭陆陆续续地都进入了一种被称为“现代化”的境界,但现代化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
我去冬访问的北欧三国(瑞典、丹麦、挪威),民众的生活自然比我们富裕,尤其是住房条件,我们即使是电器满室的人家,住房往往也还显得十分局促;我发现,他们那里没什么人为家里拥有的电器而自豪,他们引以为荣的,是自己下工夫为自家居室所营造的特有情调。他们那里因为纬度高,冬季昼短夜长,点蜡烛不仅是一种照明需要,也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情调,说北欧文化是“烛光文化”,不算夸张。在北欧,尽管电力充足,家家户户还是都有烛台,都点蜡烛,而且绝不止一两个烛台,也不是天黑了才点,闪闪的烛光,可以说是融入了他们每个人的一生。虽然家家户户都点蜡,情调却各不相同,因为有各式各样的烛具,烛台不仅可以因金、银、铜、铁、锡、木、石、玉、瓷、玻璃、塑胶或几种合成的不同材质而异趣,那外观更千姿百态,蜡烛粗的有啤酒瓶那么大的直径,细的犹如铅笔,而且颜色也丰富多彩,像紫罗兰色与金黄色的蜡烛,我是在北欧才头一回看见;蜡烛也不一定都是长形的,不去说那些特意制作成人形或动物形的异型烛,单说有一种非常普通的蜡烛盅,里面的蜡一般都矮于盅口,盅身倘用非透明的材料制成,则上面必雕镂出若干漏光的花洞……去北欧的朋友家做客,我发现他们都十分精心地布置家中的烛具,使自己家焕发出一处独特的情调,或富丽堂皇,或幽静清雅,或如在仙境,或古朴淳厚,或红光生温,或绿影婆娑……显示出他们的文化教养与心灵渴求。
我无意鼓吹中国人仿效北欧人在家中点蜡,我在家中点蜡,主要还是为了回味旅游中领略到的异域风情;各国各民族自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现存风俗,外来的文化与风俗固然可以借鉴、吸收。我们要使自己的生活真正现代化,还是要在实现电气化的同时,把我们民族传统里的精华加以继承与发扬,并注入现代精神,使我们除了物质上的进步,还有精神上的提升。倘若我们在雪亮的电光下,心中还长燃着一支不熄的明烛,那该有多好啊!
1993年2月16日北京绿叶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