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黑状”无用武之地(1 / 1)

工作中,同事之间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如果你不幸得罪的是“小人”之辈,那你就要当心了,说不定什么时候他就会在领导面前告你的“黑状”。

在单位中,“黑状”都是告给领导听的,如果领导英明机敏,那这种“黑状”也起不到多大作用,但如果领导是个易信人言的人,“黑状”就会给你带来严重的威胁。

那么,怎样才能将“黑状”带来的危害降至最低呢?你不妨试试下面这几招:

(1)先发制人

一般而言,那些散布流言蜚语告“黑状”的人,为了使自己编造的谣言发挥陷害人的功效,总是要研究人们的心理。他们这些人在陷害人的实践中,也逐渐“摸索”到这样一个规律,即:从总体来说,人们往往对第一印象来得深刻,一经形成,常常会积淀为一种思维上的定式。比如说,经理对李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既没有好感,也没有恶感。如果在这时,有人对他说李四其人是如何品行不轨、道德败坏等等,那么,即使他对于该人的话并不言听计从,可是,在内心深处却着实地对李四的人品如何打了个大大的问号,心理上也对其呈现出恶感的苗头;及至李四自己或者另外的人再为之辩白,说那些攻击李四品行的话语纯系无中生有、颠倒黑白,这时,已经大大落后了。因为这些观点同前面形成的第一印象发生了冲突,所以,很难入脑;除非这个后来的印象特别强烈,或是不断地进行多次重复,才有可能改变或是冲淡先前的第一印象。

那些善于制造“黑状”的人正是抓住人们的思维和心理上的这一特点,想方设法地做到捷足先登,先发制人。而被“暗箭”伤害的人往往由于疏于防范,棋输后手,所以大多处于辩诬的不利地位,有些人甚至连辩解的机会都不可得,白白地被人坑了一下。

我们知道,先发制人的厉害,在于告黑状的人抢了先手。但是,如果是有可能被诬陷的人事先采取措施,积极进行自我保护,或者是一闻风吹草动,就积极行动起来,自己抢夺了先手,局势岂不完全改观了吗?所以,对于防范和反击“黑状”的每个人来说,要做到克敌制胜,就不能总是“棋行后手”,也应该积极地行动起来,在那些打小报告的恶人告“黑状”之前,抢夺先机,从而击败流言蜚语对自己的造谣和诬蔑。

汉景帝时,晁错为内史,很受景帝信用,提出过许多革新的建议。丞相申屠嘉因为晁错的建议触犯了他的利益,一直在伺机构陷。晁错的府第在太上皇本庙外空地上的短墙里,出入很是不便,于是晁错在矮墙南面开了个门,申屠嘉借此大做文章,状告晁错凿庙墙为门,奏请杀头。晁错听到申屠嘉的图谋后,赶到申屠嘉之前,将真实情况报告了景帝。所以待到申屠嘉告状时,汉景帝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不是庙墙,是庙外空地上的短墙”,便否决了申屠嘉的小报告。申屠嘉回家后大发脾气,说:“我应当赶在他的前面,他赶前了,我反而被他卖了。”晁错的机警使他躲过了一次谗言的灾祸。

(2)针锋相对

采取“针锋相对”的对策防范和反击“黑状”最为关键之处是选准目标,并且针对滋事生非的奸人的逆行,采取公开论战的方法,对其所散播的流言蜚语进行大胆揭露和坚决批驳,贬斥其所做的这种卑劣行为。这就要求:

首先,主动出击,把所发生的事情的原委详细客观地公布给大家,使人们对此都有一定知晓。

其次,与告“黑状”的奸人进行公开论战,把客观事实与那些偷偷摸摸上报的“黑材料”以及背后的各种不实之辞等都摆到桌面上来。

再次,帮助和引导人们把正确的客观事实与“黑材料”相互对比、推敲,进行参照。

这样一来,那些所谓某些人所提供的“材料”、“报告”、“证明”和“肺腑之言”等等的真假虚实也就昭然若揭了。

(3)利用第三者

利用第三者来对付小报告,可以给人们一种真实可靠的印象。

汉武帝是个能干的皇帝,但到晚年,也变得糊涂起来。他任用一个名叫江充的无赖,江充为了自己的私利,制造了一起起冤假错案,最后冤案竟做到了太子头上,说太子诅咒武帝,并在太子房中挖出了事先安置的木偶。太子说不清楚,恼恨江充,便把江充杀了,但自己也只好逃亡在外。

汉武帝晚年疑心病极重,以为周围的人都要害他。江充利用了这一点,诬陷太子,在这种情况下,要当事人自己去辩诬,已无可能。这时,有一个叫令狐茂的山西上党人,上书汉武帝指出太子无辜、江充奸诈,并举出历史上种种事例,希望汉武帝不要听信谗言。这样,才使汉武帝有所觉悟。不过,那时太子已被追捕的人杀害了。

如果没有比较超脱的旁观者勇敢地介入,江充的谗言是很难被拆穿的。

俗话说:身正不怕影子歪。如果为人办事都做到襟怀坦**、正直无私,不给小人以把柄,那么小人想告“黑状”也无从告起,自然也就避免了祸患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