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闹之中,给自己找一个安静的位置(1 / 1)

庄子说,“日与心搏”。很多人都是这样,内心澄净的时候少,躁乱的时候多,将大量精力投入到与内心的搏斗之中:有所得之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有所失时,则伤心欲绝、不能自已;心有所虑,食不下咽、辗转难眠;心有所思,眉黛紧锁、日渐憔悴……得失爱恨,无不心潮迭起,心态失衡,久久无法平静。人若这样活着,若说不累,便是怪了。

其实,真的很累。然而,活着,就要经历这个世界的沧桑变幻,就要体会这人世间的得失爱恨、是是非非,很无奈,因为这是一种必然,我们无力改变。不过,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情由心生,如果说我们能让自己的心释然一些,淡看春花秋月,淡看沧海桑田,淡看人世间的是是非非、错综复杂,我们就能卸下那份负累,活得恬然自得,悠然自在。

“淡泊宁静”,譬如老子的“恬淡为上,胜而不美”、香山居士的“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讲的都是这个。武侯诸葛亮对此剖析得则更为透彻,他在《诫子书》中说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寥寥数语,字字精辟,千年之后我辈读起,仍有清新澄澈之感侵入心头,似一汪圣水在洗涤心灵。

然而,人性毕竟太过软弱,常经不起喧嚣尘世的折磨。于是我们之中有些人贪恋富贵,遂被富贵折磨得寝食难安;有些人沉迷酒色,从此陷入酒池肉林,日益沉沦;有些人追逐名利,致使心灵被套上名缰利锁,面容骤变,一脸奴相……试想,倘若我们心中能够多一些淡泊,能够参透“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意境,是不是就能在宁静中得到升华,抛弃尘滓,让心从此变得清澈剔透?

这是不言而喻的,你看那古今圣贤,哪个不是以“淡泊、宁静”为修身之道?在他们看来,做人,唯有心地干净,方可博古通今,学习圣贤的美德。若非如此,每见好的行为就偷偷地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听到一句好话就借以来掩盖自己的缺点,这是不能领悟人生大境界的。

近期,读了赖声川的《赖声川的创意学》以及蔡志忠的《漫画天才学习法每个人都是天才,只是自己不相信!》。

这两个人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

赖声川的舞台剧则以不断推陈出新广受赞誉;蔡志忠的漫画将先贤的智慧从晦涩的古文中释放出来,以轻松幽默的方式展现给读者,可以说是传承古文化的一大功臣。

你去细品他们的作品就会发现,这两个人有一个共通点:他们都懂得“静心”。

赖声川发现了创意来自生活的经验和静心的修炼;蔡志忠在创作过程中不知不觉被佛、道两家的思想所熏陶,由此境界不断提升。

可以说,这些人的成功,都源于他们突破了世俗和自我的框框。

读书修学,在于安于贫寒心的安宁。美文佳作,却是人间真情。心地无瑕,犹如璞玉,不用雕琢,而性情如水,不用矫饰,却馥郁芬芳。读书寂寞,文章贫寒,不用人家夸赞溢美,却尽得天机妙味,体理自然。

可见,淡泊的意境并非遥不可及,重点在于认清淡泊的真义。对于淡泊的错误解读有两种,一种是躲避人生,一种是不求作为,前者消极避世、废弃生活之根本,却冠冕堂皇地冠以淡泊之名,淡泊由此成了一种美丽的托词;后者将淡泊与庸碌相提并论,扭曲真意,于是淡泊不幸沦为不求上进、不求作为的借口,实在亵渎这种超脱的意境。

其实淡泊并非单纯地安贫乐道。淡泊实为一种傲岸,其间更是蕴藏着平和。为人若能淡看名利得失,摆脱世俗纷扰,则身无羁勒,心无尘杂,由此志向才能明确和坚定,不会被外物所扰。

淡泊不是人生的目标,而是人生的态度。为人一世,自然要志存高远,但处世的态度则应尽量从容平淡,谦虚低调,荣辱不惊,在日常的积累中使人生走向丰富。当人生达到一定高度时,再回归平淡,盛时常作衰时想,超脱物累,与白云共游。

淡泊宁静所求的是心灵的洁净,禅意盎然。淡泊生于心的宁静,倘若内心焦躁,即便我们有心修行淡泊的境界,亦是枉然,更别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了。相反,倘若我们内心宁静,就不会流连于市井之中,不会被声色犬马扰乱心智。心中宁静,则智慧升华,我们的灵魂亦会因智慧得到自由和永恒。

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这就好像在海边,有人弄潮,有人嬉水,有人拾贝壳,有人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而“我”不妨找一个安静的角落独自坐着。是的,一个角落——在无边无际的大海边,哪里找不到这样一个角落呢——但“我”看到的却是整个大海,也许比那些热闹地聚玩的人看得更加完整。正是,“养心一涧水,习静四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