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四十八年(1620),浮沉官场数十年的官员洪应明决定隐退。
在纵情山水的日子里,他将一生所学及居官时思考、采撷的人生感悟编成了一本名叫《菜根谭》的书。
此书看似是明朝人的心灵鸡汤,实则远不止如此。它融会贯通了儒、释、道三家学说,沉稳而不失潇洒,真诚而又豁达,令人内心宁静,对浮躁的社会、焦虑的人,有着莫大的帮助。
明朝的出版业相当发达,《菜根谭》刚出来的时候,还是很有影响力的。只是当时明朝已经走向了灭亡,战火焚毁了大量的书籍,也使这样一本奇作被人遗忘在了角落。
直至乾隆五十九年(1794),藏书甚多的遂初堂主人路过一座古刹,想从中寻找到一些值得再版的古书。在残经败卷中,他猛然看到了已经散乱的《菜根谭》。书的序可能是以前的书商写的,文辞粗糙。可翻阅书本的内容后,他惊喜万分,认定这就是他要找的“身心性命之学”,是一部足以改变许多人命运的作品!
于是他赶忙把残卷带回书坊,重新校对,缮写成帙,使《菜根谭》重返人间。《菜根谭》一时洛阳纸贵,不久后更成了人们极为推崇的处世经典。
又过了几十年的时间,《菜根谭》漂洋过海传到了日本,被日本书商大量复印。明治维新时期,它成了日本商界人士最为追捧的必读书。稻盛和夫曾说:“一本《菜根谭》,就足以大大改善个人与企业的命运。”《环球》杂志则称:“企业管理有关的书籍千千万,可从根本上讲,都抵不过一本《菜根谭》。”
《菜根谭》乃是入世之人出世后写下的著作,恬淡而不失热烈,洒脱但绝不虚空,得到企业家们的追捧也是必然的。
洪应明不过是明末南京一普通官员,却有如此心得。以中国历史之浩瀚程度,何以只出现了这样一部经典呢?
在中国历史上,类似的经典还有很多。但是典籍往往百不存一,加上那些从一开始就名不见经传的图书,可能会千不存一、万不存一,就连一度十分流行的图书也是如此。
《菜根谭》的作者洪应明,本身只留了一个名字,人们能知道他的一些情况,是因为当年与他有过密切交往的老师、朋友,在作品中偶尔提过他。其中就有个叫袁黄的,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过洪应明的另一本著作《仙佛奇踪》,并给予了盛赞。
袁黄也是明末官员,农业、水利、兵法、医学、术数、历法、儒学、道法、佛法,无所不通,各有相关著作。他也有赈灾救人与抗倭援朝的事功,中年的时候,取号了凡,人称了凡道人,所作《了凡四训》,被称作中国劝善第一书。
明清的处世经典,擅长“发明内心”,探索“良知”的学问,给人不少益处。与《菜根谭》同类型的,还有明末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清朝王永彬的《围炉夜话》。
宋朝以来,引导常人居家处世的书籍也有不少。袁采的《袁氏世范》,对人们如何治理家庭,如何处理自身的问题做出了详尽的指导。其中有个《处己》篇,教人立身、处世、言行、交游,以及在无常的世事中,人到底应当如何应对。《治家》篇则涉及与人交易、借人钱财的准则与手段。
明代亦有《温氏母训》,是学者温璜记录母亲教子的语录。除却一些具有时代局限性的话,如男女大防、女人不能多识字外,尚有许多非常经典的告诫,如“愚人勿说乖话,薄福人勿说满话,职业人勿说闲话”“儿子是天生的,不是打成的”等。
而最为经典的家训书,当数《朱子家训》与《颜氏家训》了。
《朱子家训》的作者并非朱熹,而是朱柏庐,他生活于明末清初,其家训的多数段落,成了广为人知的处世格言。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等等。
唯有经历岁月的洗礼,才能知道其中精妙。
《颜氏家训》成书于南北朝时期,是著名教育家颜之推的著作,乃是家训之祖,也是隋唐至宋元时期最著名的处世图书。它的体例很是特别,用一个个故事或课本上的语录引发,来讲述或浅或深的道理,至今还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颜之推是颜回的后裔,他家教有方,子孙个个都成了才。颜思鲁、颜师古、颜勤礼等,皆是鸿儒。五世孙则有颜真卿、颜杲卿等历史名臣,家训的传承必然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汉代以来的大家,多数是读《大学》来悟道的。不管是各类家训还是达人所著,根源都在这里。《大学》乃是《礼记》中的一个篇章,因为十分经典,故而被人择出来单独流传。虽然字数不多,但足以成为古人启迪心灵的根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从中而来的。它认为做事情要从“诚意”开始。
所谓诚意,首先是绝对不能自欺欺人。好好色,恶恶臭,都是诚意。这种诚意不是说要让喜怒形于颜色,而是要做到认知与行动高度统一。一个人不可能极端厌恶恶臭还挨近恶臭,除非他是个逐臭之夫。当一个人的处世哲学与行为出现矛盾,那么就证明他并不真的有所信仰。
先秦百家中,也有许多经典的处世著作。商鞅与韩非子等法家作品洞察人心,又给出了治理的手段。老子的《道德经》飘逸洒脱清静无为,孔子的《论语》则讲究入世。更早以前,人们的行为与举止多由《易》来指导。《易》为大道之源,不过言辞太过简约,读起来比较费力,需要与长久的实践相结合。
如今,人们遇到的问题一点也不比古人少,虽有相应的礼节与准则,却依然缺乏有效的指引。人们经历一番痛苦,有所感悟,有了几条人生经验,殊不知这样的感悟古人早写过,也给出了处理的方法。
书中所得的处世方法,当然不如切身体验教训深刻。但人的一生其实是很宝贵的,应当把宝贵的时间用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有些不必要去走的弯路,是没必要去走的。因此,花一点工夫,阅读经典的处世作品,就很有必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