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古代人的心态在大饥荒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1 / 1)

历史上,每十年里面大体就有两到五个荒年,其中又有一年特别严重。而且灾荒总是扎堆出现,分布并不均匀,让老百姓很难有储备粮食的时间。

之前网上曾掀起几次大讨论,网友们困惑古时闹灾的时候,人为什么不吃河里的鱼。许多回答都说那是人们对鱼类的禁忌和当地风俗导致的,其实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古时绝大多数的灾荒都是大旱导致的,而旱灾出现三个月,就会使河道见底,没有水也就没有鱼。

明朝末年,从万历末年开始,黄河中上游就开始持续干旱,黄河水干见底,庄稼绝收。但百姓总有点存粮,类似于现在有人囤积物资。可是两年以后,情况依然不见好转,人们才纷纷挖草根、啃树皮。

崇祯年间,五省大旱,陕北颗粒无收。不仅黄河干了,其他河也全干了。山西的汾河、浍河、漳河宣告枯竭,河北的白洋淀见底。河南洛水还好点,但最深的地方也不过一尺。

2022年春,山东出现了三个月的亢旱。农民种的粮食因为水利完善而没有什么损失,但草木可就不这样了。初春长出来的荒草几乎全部萎黄,泥土化为齑粉,蚊虫也没有滋生的条件。麦收过后,雨水纷至沓来,蚊虫有了滋生的条件,却还是很少。三个月的干旱尚且如此,就不要说持续三年的干旱了。几个月的干旱,对古人来说也是小灾,是大饥荒温和的前奏。

清朝末年的丁戊奇荒,是以旱灾最为严重的丁丑年(1877)和戊寅年(1878)的天干组成的,实属二百年未有的奇灾,波及了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直隶、苏北、皖北、陇东、川北等地区,造成了1000多万人死亡,2000多万人逃难。

说是1877年才开始,其实在头一年就有了端倪。那时的灾荒还没有如此严重,可是地也已经干透了。粮食歉收,吃光了储备的人们开始揭树皮、挖草根,有的开始吃土。这些东西很多其实都不能吃,如观音土的功能与现在的蒙脱石类似,会造成严重的排便困难,吃久了就在肚子里形成石块,人会被活活胀死。可是,对当时的人来说,能有得吃就不错了。

到了光绪三年(1877),还是滴雨未下,有人开始组织逃难。但所谓逃难,基本等于妻离子散,等于放弃家庭中弱小的生命。凡是落单者,几乎无一幸免。因为许多结伴而行的流民,专门等在破庙里宰杀落单客。

外出逃荒的路上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没有族群集体行动作为保障,几乎等于白白送死。有哪个人掉队了,等待他的,就是成为别人的刀下鬼。历来所谓的“人相食”,就是这个样子的。

中国古代是熟人社会,村子中的住户多少都沾亲带故。大饥荒的时候就有两种情形。一是近亲、好友在路上相遇,相互之间根本不搭理。“道路之间,知交遇知交,过而不答”,亲友相遇,快步走过,谁也别和谁说话,是为了避免发生打杀,其实已经是最理性的做法了。二是“遇不相识者”,那么一定会开始争斗。史料记载,凡生人相遇,“皆战,而弱者遭毒手”。总之要打架斗狠,打不过别人的,就会成为食物。

这时候,即便是相邻很近的两个村庄,人们也不敢随意前往。晚上独身出村更是天大的禁忌,“朝时夕时单身畴敢出门,人啮其肉”。但凡敢一个人外出,结果必然是被外村人吃掉。

可知,饥荒时,人们首先把所有能吃的食物都吃了,随后才开始吃草木,再开始吃陌生人,最后是家人。到1877年的冬天,没有逃跑的人们全然没了平日里的道德约束。法律也是没用的,因为极端情况下没有人会执行。

死人一多,随之而来的是瘟疫,这种瘟疫死亡率极高。各地因为瘟疫而死的人与饿死的人数相等,“饿死者半,病死者半,十去九而仅存一”。丁戊奇荒后,蒿峪大庙统计活脱之人,东南十存其一,西北十存其二,城关十存其半。全村700余人,只活下来37人。其他各村各地,皆是如此。如白桑乡1800多人,只活下了120余人。

现代人相信有“人吃人”的现象,但不敢相信这种情况会如此普遍,也常说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绝不会这样做。

事实上古人也不愿意这样做,但是,没有遭遇这样的危机,就无法验证届时到底会怎么做。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人都只是依靠本能活着。有良心的统治者自然会尽量补救,以拯救黎民为己任的贤达,也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明永乐年间的植物学家朱橚(朱元璋第五子)主持编纂了《救荒本草》,用于灾荒初期。人们可以依此辨识可食用的本草植物,太平时节,县令都要将这一类的知识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谣,让人传唱。法律层面,朝廷必须出台救荒的措施,免去受灾地区的钱粮,命令官员鼓励乡绅开棚施粥。

不过,政策是由人实施的。各地官员有谎报灾情的时候,皇帝也就未必相信此时必然有灾,一旦怀疑,就不加以抚恤。加上官僚系统总是周转失灵,本就不多的赈灾钱粮,十有八九都被层层贪墨,粮仓里到底还有没有本该有的存粮都说不准。面对特大灾荒,那点下拨的粥米,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我们生活在科技发达、粮食充足的时代,似乎没有大饥荒的可能。有些人甚至认为没有必要设置耕地红线,因为粮食完全可以通过国际自由贸易来获取。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果真“自由”吗?

八面玲珑,小国寡民者,当然可以如此操作。可对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这么干就是在玩火自焚。

二十一世纪的头20年,人们普遍乐观,很瞧不起非要在床底下放着几罐粮食的老人,觉得他们迂腐可笑,没有必要。为民的政策,高效廉洁的系统,不可变动的耕地红线,通畅的物流,才是十几亿人的托底。我们必须铭记历史,从历史中吸取足够的教训,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