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现在很少说江左一词,但古人却屡屡提及。
如《瓯北诗话》:“青莲避安禄山之乱,南奔江左。”李白为了躲避安史之乱,南逃往江左而去。
这里的“江左”,其实就是“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江东。项羽追随叔父项梁在会稽起兵,会稽就属于这里。而不管是“江左”,还是“江东”,都有另外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江南。
问题是,东、南、左,明明是不一样的方位,怎么就指向了同一个地方呢?
这与古人的方位观有关。理解了古人的地理观、方位观,一切也就迎刃而解。
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这个定论的依据是帝王“南面而王”,皇帝面向南边,他的左手边就是东,右手边就是西。不仅是皇帝,凡庙堂殿门,基本都朝南,“凡门出,则以西为右,以东为左(《仪礼注疏》)”。所以说,江左等同于江东,江东就是江左。
最让我们困惑的当然不是东与左的问题,而是“江东”本身。
长江自西往东流,长江的左边是北,右边是南,并没有东、西两个方向。往东去,不就到了海上吗?怎么还有“江东”这种地方呢?
这其实是我们的地理知识的过度简化导致的误会,虽说长江是从西向东流的,但绝大多数区段并非直直的东西方向。在湖北南部,它大体往东南方向流,到了下游就拐了个弯斜着向上流,从鄱阳湖往东北方向,直指南京,足有一千里的路途。过了扬州,才再次往东南折去,几百里后汇入大海。
于是,这段长江就成了一个“V”形。如果人坐南朝北看,那么“V”的左侧,自然就是江东、江左。这片区域,恰好又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江南”。
江东、江左、江南近乎同一个地方,但是,汉字措辞的不同,带来的是感受的不同。想说这里是富贵繁华、烟雨蒙蒙之地,就用江南;想说某朝偏安一隅,不图北上,不思进取,则叫江左;想形容此地民心可用,具有英雄气概,则云江东。
有江东,自然就有江西。江西确实就在江东的西边,并且还有另外一个名字,江右。只不过,江右这个名字很少有人知道。
在北方,也是一样的道理。
黄河有向北再向南的区段,大略呈一个“几”字形。以该大段为准,往西就是河右,往东就是河东。
当然了,“几”字右侧从北往南下去的河道,西边也叫“河西”或“河右”。但这样的称呼主要存在于秦代以前。汉唐时期,西域统归中国,人们的视野扩大,河右也就主要指整个“几”字的右边了。
中国的地名里,很多都带“阴”“阳”两字。如江阴、淮阴、汤阴、蒙阴、华阴、岳阳、汾阳、莱阳、海阳、阜阳、贵阳、咸阳。那么,这里“阴”“阳”又是依据什么划分的呢?
首先,山南为“阳”很好理解。南向的山坡,自然是向阳的,向阳就为“阳”。因此而来的地名非常多,譬如岳阳北边就是幕阜山。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说,幕阜山也叫天岳山,天岳山南边的地方,自然就叫岳阳了。贵阳也是这样的,它地处贵山的南面。
反之,山的北坡是阴凉之地,故而为阴。华阴在华山的北边,蒙阴在蒙山的北面。懂得了这样的规则,当我们见到“某(山)阳”时,立即就会知道这座城市是在大山的南面;见到“某(山)阴”,就知道它地处山北。
只是,到了水上就有点难理解了。古人云:“水北为阳,水南为阴。”依据又是什么呢?
有人说,是因山与水刚好相反,古人刻意去凑对。又有人说,水本身就是阴,阴之阴自然为阳,阴之阳自然为阴。这样的分析是错误的,因为阴中之阴是太阴,阴中之阳是厥阴。阴阳的身份当然可以转换,但并没有把阴说成是阳的道理。
古人对常见地名的命名逻辑,通常是没那么复杂的。
山是高于地面的,水是低于地面的。山的南面固然向阳,但河道刚好相反。河道低于地面,河流与地面之间,有南、北两个斜坡。北面的坡向阳,南面的坡背阳,以此给两岸分出阴阳,就是这样简单。
因此,在中国,江河湖海的南岸就叫阴。如江阴(长江南面)、淮阴(淮河南面)、汤阴(原名**阴,在**水之南)。北面当然就是阳,如汾阳(汾河北面)、海阳(黄海北面)、浏阳(浏水北面)。
真正应用了五行方位命名的,是天下九州。
我们知道,东方属木,为青龙。所谓“齐鲁青未了”,郁郁葱葱的青州,就在神州大地的东面。北方属水为玄武,玄就是黑,幽深,黑洞洞,对应的位置就是幽州,古云:“幽,黑也。”在一些时代九州的划分中,幽州地处最北。
经过历朝历代的开拓,九州已经不单单是上古时期的九州了。它指的是整个中华大地,因此这一概念不仅是地理上,也是文化上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