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国内有80%的网上众筹是失败的。原因在于:虽然众筹降低了参与门槛,可是却改变不了投资风险。
也就是说,这样的项目本身盈利概率低、投资回报期长。想想也是:如果是一个人人看好的投资项目,那就会谁也舍不得放弃股权;即使在银行贷不到款,也会有风险投资自动找上门来。同样的道理,如果是一个盈利确定的好项目,发起人也不会轻易发起众筹,把“眼看到手的利益”拱手让给别人。换句话说,等到需要通过众筹方式来募集资金时,实际上就意味着某种投资风险的存在了。
顺便一提的是,我国最大的众筹平台点名时间从2014年4月也已公开宣布放弃众筹,认为它“难以兼顾极客和大众消费者群体的不同需求”。
网上众筹模式主要存在以下三大风险:[1]
一是机制风险
也就是说,投资者和用户缺乏足够的信息获取、风险判断、风险定价能力。而这是所有投资者和用户不愿意看到的,因而堪称是最大的风险。
在互联网+融资平台上,传统融资所进行的风险评估和监管环节被最大程度地简化,所有环节都在借款人和贷款人双方之间直接进行,只听“一面之词”,就大大降低了投资者对风险和收益的判断能力。
二是执行风险
执行风险主要是指项目延误乃至失败造成的风险。
归根到底,创业投资是一种技术、管理、创业精神等的综合,一招不慎便会导致失败。投资者追求的是特定条件下的目标利润最大化,但这种特定条件很可能是比较理想化的,许多时候根本就达不到,所以便会因此产生矛盾。
更由于创业者自身条件和经验不足,尤其是道德因素,如果双方都过于计较自身利益,那么这时候的执行风险就更大了,很可能会半途夭折。
三是维权风险
这是指网上众筹对损失的认定、举证、计算、追偿难度极大,从而会在无形中抬高维权成本、放大维权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网上众筹存在的上述风险,其他互联网+融资中也同样存在。大数据分析虽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机制风险,但却不能完全消除。这就是俗话所说的“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只要是投资行为,就都会或多或少存在这种风险;我们能做的不是完全没有风险,而是要把它控制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道理很简单:投资风险也并不是一无是处,有风险才可能获取更大的风险收益。
国内众筹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网上众筹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4点:
一是项目老套,难以打动投资人。而这当然又与国内的创新环境、创造力不足分不开。例如在众筹网上,融资人提交的项目通过率只有3%,97%的项目都要被筛选掉,这方面与国外相比差距是很大的。
二是国内百姓收入水平低,再加上对众筹的认知度低,从而导致投资者缺乏。从道理上说,众筹属于一种偏中高层的融资模式,它的回报可能更多地不是真金白银,而是更有意义的精神价值和道义责任等,这就与总体上白领群体所占比重大小有密切关系了。
三是平台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在国外,只要一谈到众筹马上就会令人想起kickstarter,可是在国内就不会如此众口一词。创业者不知道该去哪个网站发表创意,投资者也不知道自己该去哪个平台寻找感兴趣的项目。
四是非法集资之嫌让人心存畏惧。网上众筹面向公众集资,许多人会误认为它就是非法集资;而实际上,它也很容易与非法集资相混淆,这就是相关法律和政策欠缺的地方了。在美国,JOBS法案一出台就立刻在市场上引起强烈反响,并且对双向解放生产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
[1]温信祥、张蓓:《互联网金融破解创新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载《中国工业评论》,2015年7月13日。
[2]陈莉:《“互联网+众筹”:草根创业者的融资“乐园”》,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5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