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冲基金全面做空中国,就像一阵风,总是要过去的。虽然并不排除以后还会继续刮这样的风,并且风力还可能进一步加大,但既然是阵风,就必定会有停歇的时候。所以对于我们来说,更重要的是练好内功、夯实基础、站稳脚跟,必要时还可以暂时匍匐在地。等这一阵暴风雨过后,前面依然是个艳阳天。
做空和做多大可看淡一些
本书前面反复提到,做空和做多都是常见市场手段,所以大可看淡一些,千万不要动不动就上纲上线。虽然我国目前还缺乏做空机制,但这在国际上是很平常的。就好比说,对冲基金在做空人民币的同时也在做空其他货币;或者干脆说,我国也在做空日元等货币呢。
数据表明,2011年下半年亚洲各国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货币也都纷纷出现贬值,如韩国的韩元贬值了15%,巴西的雷亚尔和印度的卢比贬值幅度都超过10%。而据日本财务省2011年12月8日公布的数据,2011年10月我国大举抛售日本国债8530亿日元(约合110亿美元),为历史上单月减持次多的月份;历史上单月减持最多的月份出现在2011年8月,当月我国减持2.02万亿日元的日本国债,创下2005年有数据记录以来的最高纪录 1。
这真是有些“乱了套”。要知道,就在2011年3月日本发生大地震以后,有些细心人发现,我国居然在增持日本国债,于是骂声四起。因为当时国外的投资银行都在纷纷鼓吹大地震后的日本经济要“崩溃”,所以这时候我国的增持日本国债被解读为完全是在当“冤大头”。而实际上呢,我国增持日本国债发生在地震之前。不用说,大地震后日元确实下跌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一直上涨,直到2011年8月我国开始大规模减持。
真正的原因是,国外投资银行制造这些舆论,实际上也是在唱空日本,并且这种唱空从2010年就开始了。结果没想到,当它们在2011年3月准备吃进日本国债时,发现市场上的这些国债都到了我国口袋里,于是后悔不迭。如果不是日本发生大地震造成了恐慌,使得一部分机构在抛售筹码,这些对冲基金连“检漏”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总体看,我国也从这种唱空日本中成功地做了一个波段,时间正好是半年 2。
国内外环境或许都没这么糟
做空中国的前提是唱空中国,而唱空和做空中国的前提是夸大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仿佛令人觉得“2012年真的过不去了” 3。而实际上,无论国际形势还是国内形势,可能都没有像对冲基金所说的那么糟;如果读者信以为真,就未免会上当受骗。
请注意这样一个细节:做空大师索罗斯要投资的项目应该不少吧,但令人震惊的是,2011年12月10日索罗斯却出资20亿美元买下了欧洲主权债券;并且,这还是从全球最大的期货交易商全球曼氏金融(MF Global Holdings Ltd,简称MF)手里买下的,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4。
要知道,全球曼氏金融10月31日刚刚申请破产保护,原因正是因为持有这些欧洲主权债务陷入了困境。而现在,索罗斯以及美国华尔街大鳄摩根大通为什么也要参与这笔交易、为曼氏全球金融集团“擦屁股”呢?最大的可能是,在索罗斯看来,这些欧洲主权债务并不像它们对外唱空所说的那样糟糕;它们以前大力鼓吹欧洲债务危机,就是为了以最低的价格抢到筹码。索罗斯的这一招,可以看作是他已经认为市面上这样的筹码“已经不多了”的表现。20亿美元也要,抢到多少是多少!当然,索罗斯的这些债券是以比市场价要低得多的价格买入的,这也意味着他持有的实际到期收益率会远远高于当天的市场收益率。
从我国国内看,不管怎么说,我国作为全球经济体量第二的大国,经济依然保持着高速增长。即使面临严厉的房地产调控和紧缩货币政策,2011年的GDP增长速度依然高达9.2%。如果说我国经济增长出现了趋势性下滑,这种下滑也是政策调控的结果。除了外需有一定程度的不可控因素外,投资和消费情况基本上符合预期。事实上,降低对贸易顺差的依赖,原本就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倡导的目标。
从人均角度看,我国人均GDP虽然在全球排名还比较落后,可是正如俗话所说,“穷、穷、穷,家里还有三担铜 5。”无论哪家对冲基金或它们联合起来做空中国,如果不是“愚蠢”的话,也不至于不会想到做空中国需要冒多大的风险?更何况,在当今人民币还不能在全球自由兑换的条件下,仅仅从离岸市场来做空人民币,又岂能真正做得空中国?
在这些做空者看来,我国经济外需下滑、房地产投资减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已经暴露出来,这些都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但问题是,这种经济减缓虽然存在风险,但是不是会演变成一场系统性风险,谁也不敢下这样的定论;甚至可以说,出现这种情形的机率很小。
究其原因在于,我国金融市场不但缺乏做空基础,而且我国严厉的外汇管制以及庞大的外汇储备,足以抵挡住这种攻击。
例如,外资做空中国如果是从做空人民币入手,那就必须买入人民币沽空期权。可是面对我国拥有的3.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又有谁敢说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大规模对赌一把并稳操胜券?
再例如,如果外资做空中国是从做空中国概念股入手,那么简单地把这些中国概念股与“中国”等同起来,未免有失偏颇。因为在庞大的中国经济规模后面,每年关停并转的企业数以万计,绝不是可以从美国、香港股市上的几家退市股票能够代表得了的。况且,因为我国经济总体上在高速发展,这种做空中国概念股的做法本身也是风险巨大。
还有就是,外资做空中国如果是从做空大宗商品入手,那么显而易见,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依赖于各种大宗商品,如铜;但实事求是地说,铜资源是全球共有的,再怎么做空铜,也不一定就算是做空中国。因为归根到底,全球大宗商品都是以美元计价的,美元的上涨必然会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回落,这并不能算是中国经济硬着陆的先兆。
再展开一步说就是,在做空中国方面,国际大宗商品和房地产、股市的最大区别是,对冲基金要想做空我国股市和房地产,只能选择曲线做空路径;可是要想做空大宗商品,就不存在任何市场门槛。可是要知道,这些大宗商品不仅是我国需要的,也是全球需要并流通的。所以虽然它们和我国的经济发展联系密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走势的晴雨表,但如果由此就想做空中国,未免太可笑了。
例如,许多对冲基金建议投资者买入原油、铜、大豆的看跌期权,尤其是其中的铜。认为由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将来必定会导致对这些商品的需求降低,所以提前做空这些大宗商品,会从中获益非浅。然而,与其说这是做空中国,不如说是市场预测,是在通过准确的市场预测,在大宗商品价格下跌趋势中搭一搭顺风车罢了。
换句话说是,某种大宗商品的价格与一个国家的经济走势之间确实可能有联系,但如果要把这两者紧密挂钩,以此来作出做空或做多的投资决策,就是很不严谨的。因为这种联系只是一种相关关系,并且这种相关度有多大也很值得怀疑。所以,投资家是不会轻易把投资获利寄托在这上面的。
不用说,大宗商品中与我国经济挂钩最密切的是铜,而我国对铜需求量最大的是电力行业(电网工程)。可是从过去的实践中看到,国际铜价与我国电力投资规模的走势并不一致——2010年我国电网投资规模比2009年有大幅度下降,可是当年国际铜价涨幅超过20%;2011年我国电网投资规模比2010年增长10%,可是当年国际铜价却不涨反跌。
从中容易看出,即使不考虑全球铜产量的变动因素,单从需求因素看,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做空和做多决策也是很不可靠的,全球对冲基金又怎么可能傻瓜到从这种行为中去获利?相反,从道理上说,也只有做多、而不是做空大宗商品才能获利更多——中国对这些商品的进口量极大,做多才会提高中国的进口成本,从而拖累中国经济发展 6。
是坚守市场还是选择退市
对冲基金做空中国的途径之一,就是做空中国概念股。遭遇这种做空的中国股票,究竟是选择坚守市场还是从股市中退出,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多数选择的是后者;只有少数在为维护自身权益而积极辩驳。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一般认为,对于已经在海外完成首次公开募股(简称IPO)、通过证券交易所公开向投资者发行股票的企业,因为做空中国概念股的风潮就退出股市,实在有点不合算。要知道,企业的海外运营战略和公司财务是可以分开考虑的,企业海外上市的最关键因素是打响国际品牌、保持与客户的交流沟通,而不在于上市本身。
为此,全国工商联合会并购公会执行会长费国平认为,这些中国概念股包括未来计划在海外上市融资的公司,需要谨慎考虑以下四种能力:一是企业的核心管理团队,与公司所处外部市场环境进行直接的信息交互和沟通能力;二是企业的盈利能力,是否足以支撑海外上市带来的额外成本、维护成本、风险矫正成本;三是如果盈利能力不足,就需要考虑自身以及所属行业的成长性,能否为企业带到持久的利润来源,以应付上市后增加的各种额外成本;四是对各种风险的预测和控制能力,包括跨国交易风险、周期性风险,做空、退市、调查、诉讼风险等 7。
所以,在充分权衡了上述因素后,这些中国概念股在美国股市中的坚守就可以分为两种:积极的坚守和消极的坚守。积极的坚守,就是想方设法改善自身、融入市场,以正面形象扎根其中;消极的坚守,就是听之任之,到哪里算哪里,不用说,这是一种颓废的、无可奈何的选择。
相反,这时候这些企业退出资本市场的成本是很高的。除非属于以下两种情况,否则不要把私有化、退市当作首选:
一是自身确实有问题,而且问题还不少。如果继续留在股市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暴露出来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那还不如三十六计“走为上”,惹不起躲得起。否则,事情越闹越大,不但会在整个市场上对投资者、商品采购者造成负面影响,还会连累这些上市公司的国内市场。
二是虽然自身问题并不大,但由于当前的市场环境确实不佳,及时披露公司正常经营状况也无法消除投资者顾虑,依然会被市场看空,所以这时候就不如选择适当后退,等到将来机会成熟时再以退为进。因为在这种中国概念股被做空的大环境下,美国投资者更愿意投资美国企业,不愿意为深陷信任危机的中国概念股铤而走险,所以这些中国企业更好的融资平台应该在国内。这个时间一般需要5至10年。
具体到私有化和退市,一般也有两种方式可选。
一是“盛大网络”这样的私有化。2011年10月“盛大网络”宣布计划投资7.36亿美元收购其尚未持有的31.6%的股份,从而实现100%的持股。随后,又有差不多10家中国概念股公布了类似收购计划。
企业在走出这一步时,有必要在私有化条件、现金来源、税务等交易成本方面进行充分考虑;并且要考虑清楚,以后是不再向市场公开融资、完全私有化呢,还是为了整装待发、以后要向另外的股市发展?要分别考虑不同方式下的影响因素、估值和交易条件、风险等。
二是打道回府,即从美国股市中退出,回归国内股市。这些公司本来是满怀信心去美国上市的,没想到在全面做空之下股价跌得不像样,实在无法继续在那里呆下去,所以只好灰溜溜地回家。
从国内A股和香港H股市场看,它们是欢迎质地优良的中国概念股从美国、加拿大股市中退出加入它们的。但作为企业来说,在走出这一步时,就有必要想清楚两个问题:税务成本和诉讼后遗症。
税务成本是指这些公司当初可能在美国不同的州进行过注册,但根据美国法律规定,一旦要从股市中退出,就必须承担美国政府高昂的税务成本,这是无法避免的;诉讼后遗症是指如果不能在美国解决好集体诉讼问题,那么将来在国内A股上市后也会面临同样的质疑。
顺便一提的是,美国股市中的中国概念股被猎杀、被质疑、被抛售,并不是个别公司的个别现象,而是源于美国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失去了基本信任。所以,这些中国概念股的翻身并不是周期性问题,不是经济好转了就能回得去的。
在美国资本市场上驰骋了多年的沃特(中国)财务集团的张志浩,在与美国的一些对冲基金接触中就深深感受到这一点。他在全国工商联合会举办的“中国概念股如何整装再出发”圆桌论坛上建议,可以成立一个“好孩子俱乐部”来抱团解除投资者的信任危机。
这种“好孩子”公司的标准不是业绩好坏,而是主要看是否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完善的内部控制、完整准确的信息披露、真实的财务年报和真实性的研究;而在真实性研究中,又包括专注于细节、使用各种工具对数据分析、对重要原始数据和重大事实数据有第三方认证等方面。
与此同时,一方面要向市场推广“好孩子俱乐部”标准,使得企业和市场得到投资者认可;另一方面,要注重改善与投资者关系,寻找组织离岸基金投资“好孩子俱乐部”,增强美国投资者信心。他认为,只有这样,才会抱团改变中国概念股的集体形象,重新树立市场信心 8。
但显而易见,这不是某家具体中国概念股能够胜任的,恐怕也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会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1 Lands:《做空的目的》,东方财富网,2011年12月10日。
2 Lands:《做空的目的》,东方财富网,2011年12月10日。
3 据说古代玛雅人预言2012年是“世界末日”,这里用来借喻最困难的日子。
4 Lands:《做空的目的》,东方财富网,2011年12月10日。
5 吴地谚语,意思是说:过去的大户人家哪怕家里再穷,家里的铜餐具总还是有的,堆起来差不多有三担重。比喻多少还是有些“家底”的。
6 谢九:《境外金融衍生品:看多胜于看空》,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5月20日。
7 刘琼:《中概股如何扭转乾坤》,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11月22日。
8 刘琼:《中概股如何扭转乾坤》,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