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举例说明典当理财(1 / 1)

许多农民对典当理财可能还比较陌生,下面举两个实例来说明具体怎么运用。

案例一

老张的妻子重病住院,急需15万元救命钱。他东借西挪借到5万元,还有10万元缺口。走投无路之下,他弟弟说,要不把他的这辆轿车(估计还值15万元)卖了吧,救嫂子要紧。弟弟很仗义,可老张实在不忍心,却又想不出其他好办法来,只好点头答允。

弟弟马上就拿起电话与汽车市场联系,说自己急等着钱用,这车价格低一点卖出去也能接受。对方听了他的想法后说,这车卖10万元应该问题不大,但不能保证一两天内就能现金到手,这是需要“碰运气”的;不如考虑典当更合适。也就是说,可以把车先抵押给典当行,先解决燃眉之急再说;至于其他问题,以后再说。

这家汽车市场与典当行是战略伙伴关系。弟弟按照汽车市场的要求,带好身份证、购车发票就去了;到了典当行,弟弟把情况一说,典当行一个电话打到汽车市场,委托对方出具“评估咨询意见”,实际上就是问问这辆小轿车究竟还值多少钱,由于觉得没超过汽车典当的放款上限,所以当即就支付了他所要的10万元。

就这样,仅仅通过典当,就解决了老张的燃眉之急,可谓三方都得益——老张顺利地从弟弟那里拿到了救命钱,没有耽误妻子的开刀手续;汽车市场则从中赚到了评估费,说不定这比直接出售这辆二手车的收入还高呢;不用说,典当行当然也是赚钱的。

案例二

刘老板原来是农村的一名泥水匠,这几年带了一支农民工队伍在县城搞装潢,并且已经在县城买房安了家。他干这活赚了不少钱,但这行有一个特点,就是平时只给工人发生活费,要到年底才能一次性结清全年所欠工钱。

刘老板心里有这帮跟随了他10多年的兄弟们,所以从来也没想欠他们的工钱;怎奈每个工程完工后,业主都是不可能给他立刻结清工资的,所以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三角债”。尤其是每到过年的时候资金特别紧张,有时候他甚至要不得不关掉手机外出躲债。

后来有一次,他在春节来临之际尝试着用自己在县城的两套住宅向典当行作抵押融资,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他用这两套住宅的房产证、土地证、身份证,和老婆一起去典当行,第二天就捧回70万元现金,全部用来给工人发工资,双方皆大欢喜。

这两套房子的价值当然不止这70万元,但有70万就已经足够资金周转需要了,所以刘老板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躲猫猫”了,可以光明正大地在家里过年,可谓其乐融融。同时,他还把这些工人请到家里来大大方方地啜了一顿。年过完了,原来欠他钱的业主都有钱了,刘老板便用陆陆续续收回的货款归还给典当行,重新赎回了房产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