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赌如命(1 / 1)

俗话说:“小赌怡情,大赌伤身”。可是对于小微企业老板来说,如果经常迷恋于各种赌博行为,甚至发展到嗜赌如命的地步,那就对你的整个企业和个人前途构成严重威胁。说不定,你原本辛辛苦苦的经营成果会因此被全部葬送。

一个“赌”字从巅峰跌到谷底

企业的经营获利有其自身规律,一般不应该大起大落,否则就必定是哪里出了问题。许多小微企业老板正是因为嫌正常的生产经营“赚钱太慢”而加入豪赌行列,从此走上一条不归路。

潮阳的孟老板曾经是粤东地区邮购业先行者、优秀青年企业家。21岁时生意就如日中天,短短几年间便赚了几百万元资产,成为当地响当当的人物。

1998年,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孟老板的邮购生意一落千丈。这时他看到妻子从菜市场带回一张“六合彩”小报,两人一合计,觉得这是一个发财机会。于是财大气粗的孟老板第一次就买了5万元,赢了1万多。“旗开得胜”之后,他的胆子更大了,翻倍买了10万元,略有所赚。后来的几个回合输多赢少。于是他孤注一掷,倾其所有一下子投注50万元,最后输了个精光。

这时候,眼睛发红的孟老板不听妻子苦苦相劝,将一处楼房做抵押,贷了30万元做最后一搏。没想到,这30万元还是全部打了水漂!在这种情况下,他再接再厉,又把自己的小车做抵押贷了15万元,结局也差不多。

按理说,孟老板至此应该醒醒了,可是鬼迷心窍的他却认为是自己“水平不到”,于是关了公司大门、召集公司几十名员工群策群力在办公室研究“六合彩”,直到民警出现将他铐走——原来,是孟老板的父亲不愿意看着儿子一步步陷入家破人亡的境地,才报了警。[1]

半年之后,孟老板从劳教所里放出来了。他本来想东山再起的,但由于缺少资金,同行一打价格战他的公司就被迫关门。一个曾经的百万富翁就这样消失了。

因为赌博改变命运的老板数不胜数,上海的“杨百万”就是其中之一。

上海有一位名叫杨永岗的杨老板,原来拥有两家企业、近百名工人。当工薪族的年薪还只有1000多元时,他的资产已经超过100万,所以人称“杨百万”。可就在生意达到顶峰时他迷上了赌博,卖掉了两爿厂,倾家**产还离了婚。

但为了孩子,他不能没有工作。于是他在2003年成为一名交通协管员,整天在马路上维持交通秩序,风吹雨淋。虽然拿的是最低工资,但他觉得生活很踏实。每当有熟人喊他“杨百万”时,个中的滋味只有他自己知道。[2]

赌博的特点之一是,输了想翻本。结果越翻越深,最终不可自拔。

樊老板原来是江西人,1976年高中毕业后先在法院工作,后来调进当时的物资局,1988年调到江苏省武进县某木材加工厂担任钢模租赁部会计。

由于她非常熟悉钢模租赁业务,所以在20世纪90年代初企业效益开始走下坡路时,她提出带走2名公司员工,每年上缴公司租金1万元,自负盈亏,自己具体经营什么一概与公司无关。当时,她的起步资金只有15万元,但通过向银行贷款150万元,又向亲戚朋友借了50万元,大批置换原有的破旧钢管等措施,几年之后就成为当地同行中的龙头老大,总资产在2000万元以上。

可是2007年,她迷上了赌博,经常和一些老板玩“斗牛”游戏。一个春节就输了300多万元,并且还借了100万元高利贷。大约过了一个月,在一次赌博中又输了200万元。2009年11月,又在一家大酒店连赌20多天,输了800多万元。因为身上没带这么多钱,所以只好留下一张欠条,上面写的是“欠材料款”。

樊老板虽然是千万富翁,但输了钱同样肉疼,所以想通过赌钱再扳回来,如果是正常经营,要赚回这么多钱不知要到何年马月?所以,她以“1万元一个月利息3000元”的代价借高利贷来“斗牛”。身上的现金输光后,就把中华牌香烟壳撕下来,上面写着“10万”“20万”“50万”的数字押上去。

不用说,樊老板很快就成了穷光蛋。无奈之下,她自编自导一场假破产游戏,虽然看上去有些“天衣无缝”,但假的就是假的,最终因为被众多债主识破后告到检察院,2010年末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6年,并处罚金20万元。[3]

令人唏嘘的是,就在樊老板出事后没几天,她的丈夫因为心情郁闷、精神恍惚在马路上被车撞死。正是赌博害得她家破人亡、从大老板变成阶下囚的啊。

嗜赌如命引发企业连环倒闭

赌博具有传染性。尤其是小微企业老板如果嗜赌如命,那就不但没有精力用来经营企业,出现挪用企业和个人资金的行为,甚至还会连累其他企业或受其他企业影响发生连环倒闭。这就是所谓的“近墨者黑”。在当今各种企业倒闭风潮中,非常有必要擦亮眼睛,看清哪些企业是因此破产的,尽量减少这种连锁反应。

你还不要不相信,现在有许多小微企业老板专门组成“赌博游击队”,隐藏在深山老林或“农家乐”整天沉溺于赌博,仿佛这才是他们的“主业”。

宁波某机械配件厂的童老板,就是这其中的一员。2006年初,童老板去澳门3天,就把带去的300万元全输掉了,“这赌资还不算大的”,只不过相当于他这家企业2005年全年利润的40%多,所以“2006年一定要好好干”。看看,童老板赚钱的目的就是为了去赌,而赌博输了才是赚钱的动力。

他说,最近几年来他每年都要去澳门赌,多则七八趟,少则三四趟,最常玩的赌法是“百家乐”。并且,企业老板去澳门赌博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他在那里见得最多的赌博朋友多是江浙一带的老乡,有义乌的、金华的、温州的、乐清的、宁波的、余姚的,最近一两年又多了山西、江西的“煤老板”。这些人中大老板、小老板都有,大老板赌大的,一出手就是上百万元起步,小老板则是几万几万地赌;最大的是山西的“煤老板”,往往一出手就是上千万。

除了去澳门赌博外,平时他们还把豪华轿车临时停在通往山区或偏僻地区的公路上,十几个人在邻近的废弃厂房或居民家中赌。这就是“赌博游击队”。这样做的好处是内部成员比较固定,便于与公安机关“打游击”,所以相对“安全”。

这些老板难道不知道赌博的害处吗?当然不是。主要原因是去澳门旅游时玩了“百家乐”后,从此就欲罢不能,赢了还想去,输了更要去翻本,结果最终把整个厂都输掉了还不甘心。

他认识的一个在广州做鞋帽生意的大老板,就是这样破了产,后来流浪在澳门街头,仍然一门心思想翻本。据他所知,他周围的老板中有许多人就制定了这样的“预算”:把利润的百分之四五十用来去澳门赌博。[4]

这些老板为什么会这样“拧”呢?童老板介绍说,原因并不像外界说的那么简单,是因为这些老板精神空虚引起的。生活单调固然是一个方面,但谁都知道现在的生意不好做,可是赌博的输赢机会却是各占50%,更多的人是抱着一种“想赢钱”的想法掉进这个漩涡的。他就看到一群群这样的小微企业老板,因为生意不好做,所以干脆带上几百万上千万元到澳门去一博,希望有实力东山再起。

但显而易见,这种想法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因为赌博需要抽头,虽然理论上说输赢各占50%,但实际上因为有“抽水机”在“不断抽水”,参与者永远是输多赢少,因此走上倾家**产之路的不是少数。

浙江家具业赫赫有名的琴鸟家俬的金老板,18岁时开始做木匠,几十年打拼下来资产至少几千万,拥有多家企业。巅峰时期,他甚至接到过北京人民大会堂的装饰项目,在全国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2002年,他把在杭州的一家房地产公司的51%的股权转让出去,把所得2410万元转让款大部分扔进了澳门赌场。同年9月,他与某房地产公司签订一份虚假开发合同,把800万元先期开发资金中的425万元带到澳门输个精光,从而从大老板一下子变成了诈骗犯。[5]

据媒体公开报道,类似于这种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亿万富翁因为赌博而沦为阶下囚的案例,至少可以举出几百起,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这些老板的赌博心态为什么更重

现在我们要探讨的是,为什么好端端的一个企业会因为老板的好赌而葬送前程呢?这种情形在国外为什么又很少见,难道这也是“国情”吗?

研究表明,骨子里那些天生赌性重的小微企业老板,除了性格因素外,与他们过去的商业成功更多地依赖于“机遇”有密切关系。

以号称“天下第一商帮”的浙商为例。他们过去的成功,更多地是因为不墨守成规、富有冒险精神;而这种“成功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又助长了他们的投机之风。尤其是这些老板现在已经进入中老年阶段,企业开办时间较长,资金比较充裕,整个社会的投资渠道却相对狭窄,所以,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把赌博当作一条“投资渠道”来看待。

可是殊不知,他们过去的这种冒险精神本该能帮助他们在商业上取得更大成功、实现整个群体质的飞跃的,没想到在突然遇到经济萧条时,居然会成了“赌一记”、威胁其现实生存的一把利刃。[6]

据温州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公布的数据,2008年1至9月间该市非正常死亡的6家企业中,2家突然倒闭的原因是“老板赌博”,2家是“资金链断裂”,2家“情况不明”。[7]虽然这个统计样本不够大,但从中至少能看出,因为老板赌博而导致企业突然倒闭的比例至少高达三分之一。

有人因此认为,最近一两年来浙商老板的“跑路”事件,与其说是经济下滑、制造业受冲击引起的,还不如说是投机经济的破产。否则,又怎么解释其他地方的制造业也同样受到冲击,却很少出现这种密集的“跑路”事件呢?如果从投机经济角度看,这就能得到很好的解释:

因为典型的浙商老板都是开厂的,但他们开厂的目的很可能不是为了搞实业、扩大再生产,而是用这个工厂去抵押、去贷款,弄钱过来投资房地产、炒黄金等。从事这样的投机经济,即使他每年亏几百万也不用太担心,不是财大气粗,而是他梦想着在投机房地产上一次能赚个一两千万,就把前面的窟窿都给抹平了。要知道,在这些人的民间贷款中,利息高的一年要达到百分之八九十,这些老板绝对不会不懂得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从事任何实业都是赚不回这些利息的!

所以,从根本上看,这些老板从事的是投机经济,或者干脆叫赌博经济。如果政府去救他们,这本身就可以看作是在鼓励投机赌博。相反,只有努力挤破这种“赌博脓包”,经济的健康发展才有希望。否则,凭什么你投机赚钱了,赚的钱就归你个人;投机亏本了,就由政府出面来“救市”,这对其他人不公平!

怀有侥幸心理的老板们,警惕啊!

[1]戎明昌、洪继宇:《“六合彩”赌祸猛于虎》,北方网,2001年6月6日。

[2]李一能:《百万富翁痴迷赌博破产,当上协管员收获精神财富》,《新闻晚报》,2011年11月3日。

[3]郑海啸、芮东生:《女老板为赌博输光千万家产,自导破产官司骗钱被诉》,《检察日报》,2011年3月17日。

[4]余美英:《江浙富豪澳门参赌成风,组成“赌博游击队”》,《北京青年报》,2006年1月4日。

[5]朱国栋:《浙江富豪“疯狂”赌博,中国实业家到底怎么了?》,《瞭望东方周刊》,2005年4月20日。

[6]何勇、张曙光:《浙商倒闭背后:赌博在作怪?》,《中国经营报》,2009年2月2日。

[7]董冰乐:《工商部门核实今年1到10月底温州6家民企倒闭》,《温州商报》,2008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