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拥有内外两本账已是公开的秘密,虽然违法,却具有“臭豆腐效应”,越吃越香。内外两本账把会计人员忙得要命,由此也带来一系列风险。
中国企业的内外两本账由来已久,并且早已“冲出亚洲,走向世界”。2011至2012年美国股市中掀起的“做空中国概念股”浪潮,其中曝出的桩桩造假丑闻不但震惊美国,也同样震惊中国。据《南方周末》报道,“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企业的财务造假有着深厚的土壤。在中概股丑闻中,几乎所有事发企业都被发现其国内工商数据和纳税记录上的利税、资产、收入数据,与它们递交给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财报数据相差十倍、百倍,甚至无限倍。”[1]
内外两本账究竟是怎么回事
所谓“内外两本账”,简单地说就是这家企业有真假、内外两本账,一本是对内的,只有企业核心人员才能看得到,当然是真的;另一本是对外的,主要是应付税务部门和舆论的,目的是为了偷逃税金,当然不能是真的。
“内外两本账”的本意并非这么“丑陋”,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就指责内外两本账,难免造成“冤假错案”。在国外也有“两本账”或“三本账”的说法,但不一定是为了偷税漏税,而是一种细分化服务,反映了财务服务水平的高低。
例如,一家典型的印度企业会有“七本账”,分别是给大股东的、给管理层的、给员工的、给其他投资者的、给税务局的、给银行的、给老板老婆看的,这就说明他们的“个性化”服务做得非常好。如果按照我们的理解,这种企业中的大股东究竟算内人还是外人,谁也说不清。也就是说,这时候上面所说的内外两本账显然满足不了需求。而如果真正做了这七本账,每个人都可以对照自己能看得懂的会计报告,或许这才叫真正的会计服务。不用说,这些账都是真的。
读者也许会说,这样做账岂不是把会计给忙死了?其实,非也。只要按照真实业务过程记一本账,然后根据报表使用对象稍微进行一下调整就行了,非常简单。例如,如果你根据会计准则来记账,到时候纳税汇算的时候按照税法的规定调整一下就行。可是如果你是为了偷税,非要做内外有别的两本账,就反而会觉得累。就像平常生活中一样,如果你坚持说真话,哪怕遇到的场合再多,也很轻松;如果你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整天想着如何圆谎,那才叫一个累呢!
内外两本账让许多小微企业“尝到甜头”,也让其中一些企业坠入深渊。
2001年至2004年间,深圳一家酒店通过设置内外两本账、虚报纳税申报表等手段偷逃税款,后被当地国家税务局查出偷逃税款金额高达3411万元。于是,税务部门对该企业作出补税、罚款、加收滞纳金的处理,总额高达6496万元。与此同时,又把该案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公司董事长被判有期徒刑2年6个月,缓刑4年,并处罚金20万元;酒店实际投资人、总经理被判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并处罚金3411万元,其他历任5名会计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9个月、缓刑1年,至有期徒刑2年、缓刑3年,各处罚金5千至5万元不等。[2]
顺便一提的是,只是因为这7个人都有自首、积极筹措资金补缴税款和罚款等从轻情节,才被判处缓刑的,否则处罚比这还要更严重,会被判处实刑。
乐山某酒店通过设置内外两本账的办法,用内账记录真实经营情况、对外保密;外账只核算部分经营业务,并据此编制对外提供、报送的财务报表。该酒店1996年至1999年间共少计应税收入331万元,少缴营业税23万多元、城市维护建设税1.6万元,被税务机关查获移交法院,最终被判处罚金24.9万元。公司法定代表人犯偷税罪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并处罚金24.9万元。[3]
表面上看,这是内外两本账惹的祸,其实是背后操纵这两本账的人。
内外两本账一查一个准
小微企业中的内外两本账现象普遍而广泛,但一查一个准。归根到底,既然是假的东西就容易被发现破绽。这颇有点像“拼死吃河豚”的意味。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一种鱼的肉质非常鲜美,这就是河豚。民间有“食得一口河豚肉,从此不闻天下鱼”的说法。可是河豚鱼体内有剧毒,其毒性相当于氰化钠的1250倍。即使在100度高温、连续8小时炒煮和盐腌、日晒等情况下毒素也不会被破坏。所以,吃河豚鱼一定要有胆量,要冒生命危险。
做假账也是如此。明知内外两本账一查一个准,也总是有人飞蛾扑火。税务部门之所以会一查一个准,是因为他们也在研究内外两本账的破解之法。
例如《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税务检查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实地检查,另一种是调取资料检查(本年度除外)。利用内外两本账方式偷税,虽然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可是如果税务部门实施突击性现场检查,不让你有作弊、转移资料的时间和机会,就会打你个措手不及。
更不用说,既然你这外账是假的,那就必定经不起推敲。税务部门这方面看得多了,作假方式无非是隐瞒收入、体外循环、虚增成本那一套。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他们只要换个角度就很容易戳穿你的这种造假行为。
例如,从库存入手,查原材料、辅助材料和人工成本,就很容易核对出你在存货上有没有虚增成本。如果出货不计收入,在银行对账单上必定可以查到收款情况;即使你收到的是现金,也会与出厂记录不符;如果你大头小尾,还可以从下家是怎么记账的上进行核对……更不用说,有些会计人员的假账做得并不高明,至多只能算是自欺欺人,连外行都能看得出来,这在身经百战的税务检查人员面前,就更是不堪一击了。
那么,从企业实际运作看,内外两本账究竟是怎么做的呢?通常的分工是让出纳做内账、会计做外账。
因为所有发票都要直接找出纳领取和报销,所以出纳对收入和费用的掌握最全面,便于把所有业务都做进内账,确保真实。并且,内账的基本要求是真实,对管账人员的业务要求不一定要多高,哪怕记流水账也行,但记账的人必须是老板绝对信任的。所以,这样的重任自然就落在出纳会计身上。
接下来,出纳会计把其中开具发票的那部分收入,以及一切与发票收入有关的、与银行存款有关的、与纳税有关的票据交给会计,给会计做外账,这样就起到了隐匿收入、少缴税的作用。
不用说,由于外账要“经得起”税务部门检查,并且在剔除了一部分业务和费用后,还要能圆谎,所以这时候对核算的要求相对较高。同时,这种弄虚作假的会计通常要是老板的熟人,至少也是信得过的人,所得待遇不能低。
显而易见的是,这部分正规发票做在了外账中,内账中就不可能有凭证了。因为内账是内部使用的,所以这时候用复印件出现在内账中并不碍事;同时,注明一下凭证原件在外账的什么地方,日后就能查对。至于有些收入、费用开支的金额是固定的,这时候在内账中就不需要复印件,有个具体数额就行了。
所以,这种企业平时放在明处、用于税务申报和税务检查的账本都是外账;内账是从来不敢公之于众的,有的放在财务部门的不同资料柜中、放在U盘里、锁在保险柜里,还有的是放在老板和会计家中,非常隐蔽。
从具体手段看,内外两本账通常有以下几种手法:
一真一假法
这种内外两本账,外账看上去是真的,天衣无缝,但其原始凭证都是被税务机关监控的正规发票、企业自制的虚假内容的费用报销单、内外两本账需要共同依附的发票等原始凭证;内账才是真实经营情况的反映。
半真半假法
这种内外两本账,都是企业真实经营情况的反映,但都只反映其中的一部分。具体地说,对企业有利的,就在内账中反映;对企业不利的,就在外账中反映。要想了解企业的整个经营情况,就必须把这内外两本账合起来才行。
人机分算法
这种内外两本账,是在采用电脑核算的小微企业中,人工记账和电脑记账两套系统并存,但其中只有一套是真的,用作内账;另一套是用来应付税务的,用作外账。具体到不同的企业情况又有不同,但通常是把电脑记账用作外账。
机内分流法
这种内外两本账,是在完全取消人工记账的小微企业中,直接在计算机内设置两套应用程序,把收入中的现金交易直接从机内分流,以达到少报营业收入、偷税的目的。
顺便一提的是,当内外两本账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就从一个侧面证明这时候企业的税收负担是过重的。尤其是在税务法规弹性过大的现实背景下,企业这样做实在是事出无奈。搞企业的人都知道,每个企业报销的票据中总有许多不正轨、“见不得人”的发票,如果不搞两本账,这些东西根本就进不了正规账本。
例如,我国餐饮企业几乎都有内外两本账,凡是消费者不要发票的基本上就都不进外账了。正因如此,餐饮企业想要股票上市几乎比登天还难。因为大部分收入不入账,所以它们就怎么也达不到“年利润5000万元”的上市标准。[4]
[1]冯禹丁:《中国概念股为何血溅美国资本市场》,《南方周末》,2011年5月28日。
[2]李南玲:《“内外两套账”偷税数千万,深圳一酒店被判处罚金1705万元》,《检察日报》,2005年5月29日。
[3]陈永健、刘燕:《内外两本账偷税,法人被判坐牢》,《四川日报》,2003年4月29日。
[4]《俏江南等连锁餐饮内外两本账,上市遇发票瓶颈》,《世界财经报道》,2011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