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善于利用无形资产(1 / 1)

企业资产包括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许多老板会重视有形资产而轻视无形资产,可是,有时候无形资产的价值比有形资产更大。更重要的是,无形资产通常会增值,而有形资产却会不断折旧、减少。

当然,并不是所有小微企业都有无形资产,也不是所有小微企业都没有无形资产。甚至,有些小微企业当初创业就是因为老板拥有某项无形资产或专利,在此基础上想把它产业化而办实业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能很好地把这种无形资产或专利进行资本化运作,会给企业的壮大和腾飞起到一针定乾坤的作用。

无形资产的概念及其涉税规定

许多小微企业对无形资产不够重视,也就更谈不上在无形资产投资中的相关涉税处理规定了。其实这方面是很重要的,一进一出就会影响企业利益。

所谓无形资产,是指你个人或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以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这样说来,无形资产的概念就广了。从广义上看,无形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专利权、商标权、商业秘密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没有物质实体,而是表现为某种法定权利或技术。企业会计中的无形资产通常是狭义概念,仅仅是指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但不包括商誉,因为它不可辨认。

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无形资产必须同时符合以下两项条件:一是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会流入企业。只有这样,才能作为你的一项资产来对待。二是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像企业自创商誉以及内部产生的品牌,因为其成本无法可靠地计量,就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根据现行税法规定,小微企业转让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取得的收入,应当征收营业税,同时征收企业所得税;但如果是以这些无形资产投资入股,情况就不同了。

无论企业还是个人,用无形资产投资入股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无形资产投资,就是投资入股后完全参与对方的经营管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种情况就不属于营业税征税范围了,所以不需要缴纳营业税;至于以后如果发生股权转让,再按照转让无形资产税目征税。另一种情况是无形资产转让,就是允许对方使用你的无形资产,你不承担投资经营风险,而是按照营业额的一定比例收取转让费,这时候应当按照无形资产税目来征收营业税。

在所得税方面,企业在吸收无形资产后的经营收入,应当分解为按公允价值销售非货币资产和投资业务两部分来进行所得税处理。通俗地说就是,如果没有这项无形资产投入,应该缴纳多少所得税;而现在有了这项无形资产投入,又应该缴纳多少所得税,这两种情况要分别考虑。

如果是个人拥有的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入股,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非货币性资产评估增值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批复》(国税函[2005]19号),投资企业取得企业股权时不需要征收个人所得税,但是在投资收回、转让或清算股权时如有所得,要按规定征收个人所得税,计税标准是该项无形资产评估前的原值。实际上这就意味着,允许个人在转让无形资产时递延征收所得税。

从上容易看出,无论作为个人还是企业来说,当你了解了这些政策规定后,在有效利用无形资产时就会多一种选择。

无形资产是小微企业成长催化剂

在这方面,最简单的办法是以这种无形资产为龙头创办企业,或者发展加盟企业或产业,把它做大做强。因为这资产是“无形”的,所以对你来说并不需要增加多少额外付出就能盘活资产(无形资产),说是一本万利也不为过。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想开一家小吃店,比如要办一家馄饨店,与其简简单单地开一家普通馄饨店,就不如另辟蹊径,着重花大力气先打响品牌,然后通过无形资产来赚钱。否则,如果你是开一家普通的馄饨店,赚到的一般只是行业平均利润;可是如果你能创出一种特色品牌来,顾客吃了都想做回头客,这时候你就可以利用这种无形资产(品牌)来赚钱了,而且利润会成倍增加。

例如,这时候你可以利用你的这种品牌吸引别人的投资,把企业进一步做大。这就意味着你不用追加投资,甚至可以抽出原来的投资,就可以扩大规模。也可以利用这种品牌在外地开设分店,允许别人使用你的服务商标,旱涝保收地收取一定的品牌加盟费和管理费,全方位盈利。

如果说开设这样的馄饨店还是小打小闹的话,那么要想把企业做大也并非难事。中国前首富、被誉为“光伏界比尔·盖茨”的施正荣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2000年,留洋博士施正荣回国寻找创业机会。他带着在澳大利亚打工2年挣得的40万美元,以及仅有的一个创立太阳能科技企业的概念,与无锡市政府进行接触。而在此之前,无锡市政府一直在寻找技术含量高、回报率高的项目,双方一拍即合。在无锡市政府的出面协调下,当地几家国有企业共同出资600万美元,连同施正荣的40万美元现金、施正荣的个人技术作价160万美元,共同创立了当今国内最大、全球光伏行业前三强的中澳合资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诞生,使得我国光伏产业与国际之间的差距一下子缩短15年。4年后的2005年末,尚德公司完成私有化改造后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施正荣以150亿元的个人身价,被《新财富》杂志评为2006年中国首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如果施正荣当初没有这160万美元的技术入股,这一切都将被改写。

无形资产也会导致企业一团糟

本篇提出要善于利用无形资产,就说明这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利用不当,也会出现一系列问题,乃至把企业逼上绝路。大致看来,这些问题主要有:

1.不把字号当回事

俗话说,“名不正,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可是许多企业尤其是垄断性质的企业到现在还没有自己的厂商字号,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损失。因为字号与生俱来就是企业的第一笔无形资产啊。

2.开发无形资产不查询

结果是,你这边投入大量技术人员和巨额资金开发的技术或商标,多少年前国外就已经被申请专利了,或者根本就不能用。“安吉”牌冰淇淋投入上百万元宣传费后才得知因为这是地名不能注册,导致企业最终破产,就是一例。

3.高新技术无专利

高新技术不申请专利,就好比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201校园卡”发明者因为“忘记”申请专利,所以虽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只得到1000多元奖金;另一家企业利用该技术开发产品,销售额一下子就达到几十亿元。

4.论文葬送专利

发表论文有可能葬送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因小失大。美国能源大王哈默曾经看中“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准备投巨资在全球推广,可是后来发现这50项技术已经全部在文献中公开,不能再申请专利了,只好作罢。

5.显摆丧失新颖性

专利是要新颖性的,可是许多企业出于炫耀需要,最终因为丧失这种新颖性而被撤销专利。一个已经申请了专利的产品在某市试销“产品被抢购一空”,竞争对手就申请要求撤销其专利,认为这种专利不再具有新颖性,专利不“专”了。

6.商标不申请注册

商标不注册后患无穷。有100多年历史的北京名小吃“爆肚冯”,虽说“500年前是一家”,可其中就有一家冯掌柜在注册了“爆肚冯”的服务商标后,告了另一家没注册的冯掌柜,致使后者不得不摘下写有“爆肚冯”字样的牌匾。

7.技术开发中侵犯别人的专利权

这种情形多是无意的,但也有故意的。柯达公司明知宝丽来公司的瞬间成像相机已获专利,依然坚持生产同一产品,为此打了一场长达15年的官司。最终结果是柯达公司赔偿对方近10亿美元,不但因此遭受重创,而且必须退出市场。

8.商标标志出歧义

商标是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但如果出了歧义就会起到反作用。当年福特二世用父亲的名字“Edsel”做新车商标,由于与一种咳嗽药水发音相近,引起消费者反感,为此损失了3.5亿美元。丰田公司在美国推销时也犯过同样的错误。

9.商标没有独创性

商标应该具有独创性。没有独创性的商标很难阻止别的商家使用,并且有可能被人抢注。联想公司的商标“Legend”就因为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英文单词,在国外被人抢注,不能不说是该公司在国际化经营战略中的一大遗憾。

10.不懂得维护商标的涉外权益

商标是应该在全球通行的,可是由于企业不重视维护商标的涉外权益,从而导致这种无形资产不能国际化。以至于中国的“鹦鹉”商标在日本只能叫“蜻蜓”、“五星”在美国只能叫“九星”、“联想”在境外无法“联想”等等。

11.广告侵犯知识产权

企业想让广告容易被人记住很好理解,但如果因此侵犯别人的知识产权就会弄巧成拙。乐百氏未经词作者同意就在电视广告中把歌词“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擅自改为“小燕子,小淘气,开开心心乐百氏”,被判侵权了。

12.秘密类信息不设防

秘密信息类无形资产是企业竞争的致胜法宝,可是有的企业却在有意无意间泄密,甚至拱手示人。某技术人员跳槽后另起炉灶,生产同样的产品,原单位把他告上法庭。法庭查明,原单位并没有与该员工签订保密协议,所以不构成侵权;更可笑的是,原单位在该产品技术成果鉴定书上标明的密级既然是“公开”!

13.恶意抢注域名

域名在网络世界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但有些小微企业在“注册在先”方面理解偏了。某公司一下子就抢注了几千个其他厂商、个人姓名的域名,注册费用几百万元,每年的维护费用也是几百万元,结果不但没人买,而且还引来一大堆纠纷,不得不被撤销,同时还要支付昂贵的诉讼费用、律师费用和赔偿。

14.以为万物皆专利

经常有人动不动就宣称自己发明了某某专利。某企业甚至宣称发明了全球最大的专利,研制出了“世界政府”、“世界元”和“世界身份证”,一旦被联合国采纳,将会连续30年收到各国GDP15%的专利费,被人骂作神经病。

15.模仿别人的商标弄巧成拙

有些企业认为模仿别人的商标是一条捷径,所以就出现了“马头人”葡萄酒、“康帅傅”方便面等。但北京恒升电子只用50元案件受理费状告杭州恒生电子侵犯其注册商标权,就使得这家正在计划上市的企业不得不暂停股票发行。

16.在别人的无形资产权利上打主意

这实际上是侵犯了他人在先权利,所以必定会引来纠纷。江苏三毛集团以张乐平创作的“三毛”漫画形象注册商标,被张乐平的遗孀和子女告上法庭,要求停止侵权、公开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100万元,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17.广告无法形成无形资产

企业打广告的目的就是要形成无形资产,可是这种愿望并非一定能实现。一家糖果厂投入大量资金独家赞助电视剧,结果因为只说自己是“麦丽素”而没说商标,引发许多企业争先恐后生产麦丽素,自己的市场份额反而越来越小。

18.商标通用化冲淡专利权

商标知名度是一把双刃剑,知名度过大以至于成了通用名词,反而会失去专有价值。比如有些企业把商标作为路桥、广场名称就是如此。少林寺在国外已经被当作“中国武术”的代名词,某些国家正在对这一商标的专有性提出质疑。

19.商标没有续展

商标注册是有年限的,如果到期没有办理续展手续,被别人注册了去,岂不是很冤枉?而这样的事例还真不少。某冰箱厂的“冰峰”商标就是这样,到期没有续展,被别人注册并拥有,后来硬是花了30万元才“买回”来。

20.专利没有交年费

专利不交年费会失效,因此丧失专利令人哭笑不得。某企业有一项国际领先的发明获得了专利权,外国公司兴冲冲地跑过来要与之合作,主动提出这项专利权可作价2000万元,但谁知道最终却因为这项专利没交年费而早已终止。

21.商标延伸过度

一种产品的商标能否延伸到其他产品上去,要非常慎重。否则容易在市场造成混乱,自己打垮自己。某著名品牌的餐巾纸商标自从被该企业用在妇女卫生巾上后,就失去了消费者对该商标的信任和忠实,反而引起混乱、丢掉了市场。

22.无形资产评估成走过场

无形资产评估的目的本来是保值增值、改善管理,结果被人用来作为“走过场”的工具,企业想要评估价多少,都能让你心想事成。某企业想利用无形资产发展连锁经营,结果2.9亿元的无形资产评估报告把合作方全给吓跑了。

23.无形资产无人过问

许多小微企业也知道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可是却既没有无形资产资源,也没有无形资产管理人员和机构、制度,事与愿违。2003年,有着352年历史的“王麻子”剪刀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就与没有充分发掘好这块无形资产有关。

24.国有无形资产隐性流失

国有企业改制时不评估或少评估无形资产已经成为惯例,原因有三:一是账上可能没有无形资产记载;二是本来还担心企业改制无法进行下去呢,如果有无形资产就更担心卖不出去;三是无形资产评估要花钱,所以干脆不搞了。

25.壳资源不是无形资产

许多上市公司错误地把壳资源当作无形资产,认为自己一上市就自动拥有了无形资产,或者把股价与净资产的差额看作是无形资产,这实际上是把股市泡沫与无形资产等同起来了。壳资源是一大中国特色,在退市机制下一文不值。

26.商誉不是无形资产的全部

传统会计认为“无形资产以商誉(企业兼并价格超出被兼并企业账面净值的差价)为主”,而实际上,这个差额除了无形资产外,更主要的是对被兼并企业未来预期的评价。如果把商誉看作无形资产,会掩盖产权交易中的黑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