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业开业时最爱听的一句话是“生意兴隆通四海”,可实际上,事与愿违的不少。许多企业开业一年半载了依然打不开市场,任凭你使尽九牛二虎之力,就是卖不动。到最后,只好在匆匆忙忙中把店面盘给别人,含泪退出。
产品总是打不开市场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
产销不对路
产销不对路,你生产的产品不是市场上最紧缺的,甚至不是市场欢迎的,当然也就无法立足了。而要改变这种局面,首先得研究市场才行。
1965年,当时日本国内的方便面生产厂家有360多家,竞争十分激烈,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当时有一家叫日清食品的公司,在走投无路之际,老板安藤百福准备开拓美国市场,以此来摆脱困境、杀出一条血路来。因为对于一家小企业来说,长期这样打不开市场,是无法维持多久的。
日清食品聘请美国权威机构对美国市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美国人并不喜欢吃这种汤面合一的方便面,这让日清食品陷入了尴尬:本来在国内不好混,才去美国发展的,没想到美国市场也不好弄。无奈之下,公司派人去美国进行实地考察,看应该怎么弄才好。
到了美国后,考察人员发现,虽然美国本土人的饮食特点是汤面分食;可是同时也应当看到,随着进入美国的移民越来越多,美国人的这种饮食习惯也在改变,并且美国人比较注重饮食的口感和营养。
摸到了这些特点后,日清食品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首先把长面条改成短面条,方便美国人喜欢用叉子进食的习惯;其次是美国人不是喜欢汤面分食吗,现在我的方便面虽然做不到这一点,但却可以尽量使汤多一点,这样就肯定会遭到喜欢喝汤的美国人的欢迎;最后是美国人进食喜欢用杯、不喜欢用碗,所以我就干脆把方便面做成杯面,这样就又发明了全球第一个杯面。[1]
通过这样的改进,原本在日本竞争激烈、估计在美国也没有市场的方便面,由于比较精准地切合了美国消费者的习惯,市场很快就打开了。并且随着美国移民的大量增加,这种改进实际上起到了引领市场的作用。也就是说,一旦市场认可你的这种产品改进,对将来的市场巩固会有非常大的帮助。
事实证明正是如此。日清食品由于顺利打开美国市场,很快就摆脱了原来的经营困境,并且一鼓作气,在亚洲、太平洋地区开设了20多家分公司,产品销售出奇地好。可见,产品打不开市场是一个伪命题,实质是你的功夫不到家。
缺乏优势和特色
经营打不开市场的原因很多,但最常见的是缺乏优势和特色,只是跟在别人后面依葫芦画瓢。这样即使有人想买,也不一定找你,完全是听天由命。
清朝末年,有个无锡人名叫李云泉,在码头上跑腿,经常帮人联系“调龙灯”业务,赚点小钱,却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毒瘾。看得出,他做的实际上就是今天运输工的活。干这行有个最大好处,就是信息灵通,各种消息都能听得到。
很显然,李云泉跑“调龙灯”同样缺乏优势,也缺乏特色,所以赚不了大钱。他做梦也在想能不能做点别的市场上抢手的生意,一鸣惊人。
有一次,他干完活后在澡堂子里洗澡,听澡友说,邻近城市常州有个大夫擅长治疗毒瘾。他想,当时有太多的人和自己一样有鸦片瘾,如果能把这门技术学到手,嗨,一定能赚大钱;但效果是不是传说的这样好,得自己亲自去试试。
于是他默默记下这个大夫的地址,一路坐船加步行,辗转找到这位大夫,请他给自己治病。神奇的是,李云泉过去也吃过各种各样的戒烟丸,都没什么效果,而这次居然彻底治好了。所以,李云泉专门备了一份厚礼去答谢这位大夫:看能不能在无锡也开家医院?看起来这好像是他在帮大夫介绍生意,而实际上不用说,一旦牵线成功,李云泉在这中间得到的实惠还会少吗?
可惜大夫年事已高,实在不愿意出山了,于是李云泉好说歹说,集重金买断了他的戒烟丸处方,于1911年在无锡北门打铁桥上的一个鞋店旁,摆了个专门出售戒烟丸的摊点。
怎么让人知道他这个摊点呢?再说了,开张营业也总得有个字号吧?他想,当时无锡有一家最大的药房叫“同丰药号”,我干脆也借借这家著名企业的光,给自己的摊点取名为“李同丰”,因为自己姓“李”。这样既不违法,也能一下子让人记住这个摊点的名字。更重要的是,不明真相的人一看,还十有八九会以为是名企“同丰药号”的分号呢。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果然,市场就这样被轻易打开了;加上这些药丸确实有效,所以开业第一年就名声大振,李云泉积累起了第一桶金。
1914年,李云泉在市中心书院弄门口租了间正式店面,开设了“李同丰药店”,进一步把规模扩大。后来,又在其他两个闹市区开分店。三家药店根据地理位置和客流量的不同,经营上各有侧重,共同组成今天所说的“集团规模”效应。
例如,总店附近以士绅居民为主,所以他就通过赊销记账方式,赢得周围乡亲们的信赖和好感,大大提高了企业美誉度,当然也进一步扩大了销售。另外两家闹市区的商店,周围居民少、外地客商比较集中,所以他就针对这些消费者特点,专门销售参药补品和成药,并且一律要现金结算。一方面这些客户有钱,现金支付没问题;另一方面,现金结算对他来说毕竟是最可靠的。
根据药店经营特点,李云泉平时特别注重拉拢一些名医名家,通过广播电台和广告招贴,宣传他们的医术水平;每逢过年过节,又总要备上一份厚厚的礼品答谢他们,想方设法把他们变成“自己人”。一时间,无锡及周围城市的顶级名医都先后在李同丰药店里坐诊开方过。
尤其是,在当时的社会中,满城到处跑的黄包车(出租车)是最有效的广告宣传渠道。一开始,是他承诺黄包车夫,每拉来一个病人给多少回扣;发展到后来,他干脆动用关系,把亲戚推上黄包车同业公会负责人的位置,垄断全市的黄包车广告招贴,就这样,全市所有黄包车夫都成了李同丰药店的“代言人”。
在短短不到10年时间里,李同丰药店就超过了盛极一时的同丰药号,成为当时无锡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饮片店,在沪宁线上名声大噪。
看看,因为产品缺乏优势和特色打不开市场的企业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缺乏知名度
小微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总是打不开市场,是老板最头疼的事。明明产品不错、服务也好,甚至老板自己还觉得有点“舍不得卖”,可就是知名度不高,消费者不买账。碰到这种情况,有时候可以说一点办法也没有。或者,产品虽然有特色,也有优势,可是没有知名度,别人不知道你的东西好在哪里。更不用说那些关键技术没有学到手,或者学得不像、功垂于成的情形了。
古语说,“好酒不怕巷子深”,表明“是金子总会发光”。如果这句话在古代是成立的,那么到了今天则大谬不然。许多小微企业打不开市场,就是因为产品和企业缺乏知名度造成的,多少受这句话的一些负面影响。
说是在泸州老窖国宝窖池所在地的泸州南城营沟头,明清时期有一条很深很长的酒巷。酒巷附近有8家手工作坊,据说这里集中了泸州最好的酒。其中,酒巷尽头的那家作坊,因为窖池建得最早,所以在8家手工酿酒作坊中最有名。酒客们为了能够喝到最好的酒,都愿意到巷子最深处的那一家去买。
1873年,洋务运动代表人物张之洞出任四川学政,船过泸州时闻到一股扑鼻的酒香,于是酒瘾上来了,吩咐仆人给他去打酒。谁知仆人一去就是老半天,张之洞饥渴难耐。看到仆人捧着一坛酒慌慌张张地一路小跑过来后,他猛地饮了一口,赞道“好酒”“好酒”。张之洞的气消了,连忙问你这是从哪里打来的酒?仆人说,为了能买到泸州最好的酒,他们一路打听着找到营沟头温永盛作坊,所以费了不少时间,很抱歉。张之洞满意地说:真是“好酒不怕巷子深啊”。[2]
由此可见,“好酒不怕巷子深”,靠的关键是顾客要愿意不辞辛劳去寻找你这商品,这在古代,尤其是白酒作坊这种地域性很强的厂家来说是成立的。就像现在城里人去乡下买放养鸡、农家土菜一样,要想吃到纯正产品,还非得要到最穷乡僻壤的地方去买;可是不用说,这样的产品销路必然不广,要想扩大销售,就得在人口稠密的闹市区开个专卖店,至少也要设个窗口打开知名度才是啊。
推而广之,如果你的产品具有某种独特性,或者质量最好、口味最佳甚至只有你才有,这才具备“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可能性。可是对于绝大多数小微企业来说,产品根本就没什么特色,这时候如果既缺乏知名度、又不能勤吆喝,市场打不开或许就是必然的。
就像“是金子总会发光”一样,首先得让别人看到你这块“金子”,才会看到你在“发光”;如果你这块“金子”一直埋在土里,谁都看不到,你又怎么“发光”呢?更不用说,所谓产品的“好”,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好坏,而是市场(消费者)认为你“好”才是真正的“好”。如果没有消费者的认可,“最好”的商品也都是谈不上“好”的,就更别谈市场销售和发展前景了。没有了市场,哪里还谈得上质量?这方面比较典型的是内蒙古的某品牌保健啤酒:
1981年该厂准备筹建啤酒厂时,按照传统工艺标准检测发现,当地水的矿物质、微量元素含量都太高,并不适合生产啤酒。决策者并不懂得这些,只是想当然地认为,不是说有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人体有益吗,那就把水中对人体有害的矿物质剔出去,留下有用的不就行了吗?
就这样,1983年啤酒厂建成后,不断有消费者来信说,这种啤酒治好了自己的肠胃、痤疮等病症。于是厂里就把啤酒送到北京去检测,结果证明其中含有多种人体必需但自身又不能合成的氨基酸,对人体具有延年益寿作用,这一点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肯定。
虽然这些“神奇”功能几乎没有消费者相信,但厂家还是不遗余力地把大量资金用在技术开发和产品研制上,认为“好酒不怕巷子深”,在市场推广上的投入很少。所以,除了内蒙古外,其他省市很少有人知道有这样一种保健啤酒存在;即使知道,对它的功效也几乎不了解。尤其是厂家认为这种啤酒的最大特点在于能够“延缓衰老”,可是国家卫生部一直没有给批文,所以不敢做广告。
更有意思的是,当有人问起这种保健啤酒究竟是保健品还是啤酒时,该厂认为,从功能看,保健是第一位的;但考虑到啤酒的市场大、可推广性强,所以又强调它是啤酒。可见,产品定位十分模糊。[3]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也难怪这种保健啤酒销售不畅了。企业成立20多年了,还是一直没做大。甚至,该厂所在的那条街原来叫“工厂一条街”,现在则被人称为“破产一条街”——其他企业都破产了,只有他们还撑着。
有勇无谋
有些小微企业的市场打不开,是因为当初创业时老板“有勇无谋”造成的。也就是说,当时并没有进行过很好的市场调查,或者市场调查与实际不符,明知这个项目不能搞,至少也是不理想,结果还是“霸王硬上弓”上了,所以造成了现在的局面。从这个角度看,这种打不开市场说是咎由自取也不为过。
一位19岁的小伙子在别人眼里非常有抱负,从小就有创业志向。高中毕业后他没有去上大学(不是考不上,而是觉得自己“用不着”读大学),所以坚持要自己创业。他认为,自己的那些同学4年毕业后不是也要出来找工作吗,而到那时候他早就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了,甚至有实力去招聘那些同学也说不定。
怀着这样的“美好”梦想,在家人的帮助下,当年7月他创办了一家包装厂,主要生产无纺布包装和聚氯包装,设备和厂房投资花了20多万,加上其他各种开销,一共有三四十万。
可是半年多过去后,除了过去通过亲戚朋友的关系有几个客户外,基本上没什么其他订单,所以只赔不赚。无奈之下,他在阿里巴巴网站开辟网上销售渠道,虽然访问量也不小,可是没有一个订单。春节前,他又进了几万元无纺布,因为没有市场就只能压在那里不敢生产,否则卖给谁呢?因为一直打不开市场,越做越亏,所以他和家人商定,最多再坚持半年,如果到时候仍然没有惊天逆转,也就只好关门大吉了。
实事求是地说,这位年轻的高中生敢于自己创业,并且父母也支持他,不管他是如何说服父母的,至少说明他还是有些胆量的。至于当初他为什么会选择做包装生意,内情不得而知(可能是有一些家族因素吧),但做生意不能单靠自己的几个关系户就能撑起来。有家族资源的支持当然好,但这些客户只能作为一种垫底,如果不能在此基础上开拓新的市场,入不敷出是肯定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当时匆忙上马这个项目,是一种有勇无谋的表现,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考虑好工厂建起来以后如何销售、生产、经营和管理。尤其是销售。如果产品销售不错,甚至供不应求,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企业“谁都会经营”;如果销售不畅,甚至根本卖不动,要经营好这样的企业就会难上加难。创业之前,为什么不把这些问题考虑得更清楚一些呢?
具体到这家包装企业来说,所谓“谋”主要就是在这里,是指办厂之前就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而不是看到别人经营得“还不错”,就预先设想自己也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不一样的。三百六十行,行行有企业赚钱,也有企业赔钱。只有在摸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才能知道你的客户群在哪里,你要通过什么渠道去销售,通过什么方式超越同行,要想盈利的最关键因素在哪里,等等。
当然,现在说这家企业就办下去还为时过早。因为万事开头难,企业创办之初遇到的困难出乎意料是正常的,关键是要从中去总结经验教训,看怎样减少亏损、巩固市场、提高竞争力。如果做到了这一些,依然有可能起死回生。
其他意想不到的艰难
产品打不开市场,不只局限于上述几种因素,有时候是企业遇到了其它意想不到的困难,很难说清楚,也很难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虽然理论上说办法总比困难多,但实际上不可能。因为“二八定律”告诉我们,在你这个行业中,真正能赚钱或者轻轻松松就能赚到钱的企业只占20%,其余80%的企业都是赚不到什么钱甚至还要亏损的。即使大家都很努力,这个规律依然存在。
一家小微企业专门生产和销售手机上用的商务电池,因为创立了自主品牌,所以创业者的雄心很大。他想,全国手机用户至少也有七八亿吧,这个市场非常庞大,将来如果一旦打开局面,单靠这个品牌就能笑傲江湖啦。
所以,公司开业后招了一大帮业务员,经过短期培训后奔赴全国各地去跑市场。公司采取的薪酬制度和大多数同行一样,底薪加提成。可是由于这些人跑出去签不到合同,所以业务员们基本上拿不到提成;单靠这几个底薪,连差旅费的标准还不够,所以跑了几天就辞职了。这样,公司就只好重招一批业务员上岗,并且一步步提高底薪标准。
可是这样做仍然没有效果。一年多过去了依然毫无起色,市场一直打不开,销售业绩一直下滑,亏损越来越严重。如果换了其他老板,也许早就关门了,可是这家企业还心存幻想,希望有朝一日能渡过难关,可是又找不到光明的出口。
从公司层面看,虽然该公司在全国拥有30多家代理商,但真正愿意拿货的很少。从与同行的对比看,业绩好的企业每个月可以销售100多万块电池,可是他们连2万块的规模还不到,并且呈下降趋势。公司反复寻找原因,就是找不到症结所在。因为从道理上讲,该品牌拥有的是自主知识产权,拥有先进的设备、高学历管理人员、尖端技术,通过了各种各样的认证,还被当地政府评为“诚信企业”。公司上下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个有前途的品牌,可是面对市场销售不畅,业务员纷纷离开,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人有什么好的对策出来。
在这里,本书其实也没有什么好的对策。一方面是纸上谈兵容易,实际情况要比纸上谈兵复杂得多;另一方面是,有些产品打不开市场确实是莫名其妙,按理说绝对不会是这样的局面,可最终还是出现了“这样的局面”,谁也无能为力。究其原因,还是这样三条铁律:一是你永远不知道客户在想什么;二是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三是你永远不知道今天的客户明天是不是还是你的客户,或者是不是会成为竞争对手。这其中的每一个未知数,都可能决定你的未来。
再如,在国人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的今天,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的销售应该没问题吧?但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臆想,现实并非如此。
2012年7月1日我国开始全面实施《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严格市场准入机制。本来这应该对有机产品的销售是好消息,可是据媒体报导,贵阳大多数超市里有机蔬菜的销售却不尽如意,有时候摆上一个星期也卖不出去,最后只好由超市自己自行处理掉。
当地一家农业公司每个月销往外地的有机蔬菜总数有上万吨,可是在贵阳当地的总销量却才只有几吨,并且价格也不高。以有机菜心为例,在香港超市里的标价是每斤二三十元,而在贵阳每斤七八元都卖不动。如果选择降价销售,又会入不敷出,不合算。问题就这样僵在那里。以至于当地的一些有机产品生产企业不得不降格以求,逐步开始转向种植绿色蔬菜和无公害蔬菜。[4]
看到这里你就知道症结在哪里了:有机食品的安全性最高,可是价格也太高了;当然,这种价格高是相对的,是因为消费者收入太低了。而收入高低又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深层次问题,不是你这个人或企业能解决的。所以,谁也无解。
[1]胡羽:《日清,智取美国快食市场》,《销售与市场(管理版)》,2000年第11期。
[2]朱灿:《酒好不怕巷子深的故事源头》,《环球人文地理》,2011年第6期。
[3]李维:《好产品为什么打不开市场?金川啤酒:新产品遇挫的五大原因》,《中国经营报》,2003年11月28日。
[4]乔怡:《有机蔬菜贵阳“叫好不叫座”,价格太高打不开市场》,中国广播网,2012年7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