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意思是说,平时没有什么准备,事到临头了才开始紧张起来。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虽然临时抱佛脚有时候也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终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效果来得好。
小微企业中临时抱佛脚的情形多种多样,总体上看主要有以下几类:
融资抱佛脚
常常看到有些企业老板见人便拜:“最近资金实在紧张,能不能给我搞个几百万(或几千万),事后一定不会亏待你”等等。老板的这种着急心理可想而知,可奇怪的是,为什么事先没有准备,而现在事到临头才这样着急呢?
不用说,企业融资是企业战略决策中的一项基本内容,应该纳入整个企业规划,在资本结构和股权、债权比例上体现出来。在上述小微企业身上,显而易见是战略规划有问题。即使遇到突发事件需要用钱,这时候急吼吼地去找钱,不说能不能如愿以偿;即使能融到资金,也非常被动,至少利率就不会低。因为你的表情在那里放着,急需用钱,当然利率也就只能留给对方做主了。
小微企业的融资抱佛脚危害很大。例如,武汉港口运输总公司最近20年来就一直与银行“绝缘”,也就是说,根本就无(银行的)“脚”可抱。
武汉创新江海运输有限公司近几年来的购船投入达到4.5亿元,其中有4亿多元是来自江苏、浙江的民间投资,银行贷款数额只有4000万元。而武汉水运集团“十一五”期间原计划投资1.5亿元用于造船,结果与8家银行洽谈贷款业务,最终都没有结果,因为银行并不认可用船舶作为贷款抵押物。[1]
众所周知,小微企业贷款具有“急(时间急)、频(次数频)、小(金额小)、大(风险大)、高(成本高)”等特点,所以在银行眼里被视为“鸡肋”。除了贷款抵押外,银行投放给小微企业的贷款成本过高也是客观的。
一份研究表明,商业银行投放给小微企业的贷款成本占贷款总额的3.2%,相当于贷给大中型企业贷款成本的5倍。如果小微企业知道这些内幕,也就可能会理解银行的“苦楚”,并提前做好相应的融资准备了。
用人抱佛脚
用人抱佛脚也是小微企业中常见的。有些企业平时不把员工当“人”看,等到员工人心涣散纷纷出走时,才临时抱佛脚,说尽好话来挽留,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也有的企业给员工的报酬太低,招来的员工就像调龙灯似的,走了一批来一批,来了一批走一批,最终只好靠欺骗手段招人,可即使这样总也留不住人。
尤其是一些季节性用工明显的小微企业,如纺织服装、制鞋、包装、食品等行业,每到年末都是订单井喷期,企业用工需求量大;接下来的春节过后,企业又担心员工不来上班,于是纷纷采取各种措施走出去、请进来,忙得不亦乐乎。但即使这样,也不一定留得住人。道理很简单,“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东莞某企业为了能招到员工,使出“求爹爹告奶奶”的留人手法,甚至举办抽奖送汽车活动;在佛山,有的老板当场承诺向结婚的员工赠送钻戒……
这些企业为了招到员工,哪里还敢提过去趾高气扬的诸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要求,纷纷改成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来。他们不辞劳苦,深入内地一些边远地区,与当地劳动部门联手开办为期二三十天的短训班,一方面就地招聘学员,免费培训一些简单的操作技术;一方面当场敲定到岗时间、待遇等问题。并且承诺,只要你愿意来,企业总有合适的岗位可以安排。
与此同时,有些小微企业没有力量去外地开办“生手速熟”培训班,就在企业内开设“培训部”。凡是新来乍到的外来工,厂里包吃包住还发生活费,不用员工掏钱就可以先学技术再上岗,每期的培训规模达到四五百人。
至于许多企业“以人引人”——老员工介绍新员工进厂,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得到数百甚至数千元的“车旅费”或“介绍费”——的招聘方式更是运用多年。这种介绍方式既解决了员工紧缺问题,又提高了新进员工的信誉度。由老员工介绍做“担保人”,新员工进厂之前就对企业有所了解,双方的契合度较高。
可是,凡此种种都脱不了临时抱佛脚的干系。与其如此这般有了订单找不到员工才着急,为什么平时不通过以情留人、以钱留人来留住这些员工呢?即使是一些用工季节性明显的小微企业,也可以通过旺季组织加班加点、淡季组织培训旅游,来真正做到“两手抓”哇!
其实,要想真正解决招聘难问题,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在把员工当“人”看的同时,切实提高他们的经济待遇。每逢春节,这些外来工聚在一起有太多的交流机会,哪个企业好、哪个老板好,大家一清二楚,花香自然引蝶来。
投保抱佛脚
许多小微企业平时不注重参加保险,而是总认为自己可以“小心驶得万年船”。只有当看到灾难来临时,才会不情愿地被迫投保,希望以小博大、减少损失。
可是,这种心理状态保险公司又何尝不掌握呢?所以保险公司必定会设置种种限制条件来加以防范,甚至不惜强硬修改保险期限来加以规避。
某印刷包装有限公司从河南迁到广东某地后,先后有好几家保险公司与代理公司的业务员前来洽谈保险业务,都被老板拒绝了。
老板认为,他在河南办厂这么多年从来就没有买过保险,只要自己小心一点,这笔钱就可以省下来。现在到了你沿海地区,为什么就非得买保险不可?
当年6月20日,该公司接到一笔较大的订单,新进了100多万元原材料,正准备大干一场时,气象部门发布台风警报,说是有一场台风将在72小时内登陆。该公司原来一直在河南,并没有真正领教过台风的威力,但对台风的破坏作用还是时有耳闻,于是赶紧翻出名片,挨家挨户地给保险公司打电话要求投保。其中果然有家保险公司愿意接受投保,随后就签订了保险单,约定保期从6月22日0时至第二年的6月21日24时止。这时候,老板悬着的一颗心才终于放下来。
6年22月日中午,台风准时登陆,摧毁了该公司仓库的顶棚,致使厂房和原材料损失80多万元。6月24日,保险公司把签发的保单送到该公司;6月30日该公司把保险费用交给了保险公司。随后,该公司于7月2日提出索赔,但保险公司以该损失发生在保险单约定的期限之外拒绝赔偿。这时候老板翻开保单一看,才看到上面的保险期限变成了6月24日0时至第二年6月23日24时止。傻眼之余,他向法院起诉保险公司擅自修改事先约定的保险期限,但最终败诉。[2]
那么,保险公司能不能“擅自”修改保险期限呢?这里首先要搞清楚一个概念,那就是保险期限必须以投保单为准。包装公司当初填写投保单时,只是向保险公司发出要约,并不意味着保险期限就一定是从这时候开始算起。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包装公司向保险公司发出要约,这种要约必须经过保险公司同意,保险合同才能成立。保险公司在接到包装公司的要约后,可以同意承保,也可以修改条件承保,还可以拒绝承保,这不能算是“擅自修改”保险期限。
顾名思义,“合同”本来就是“合”则“同”,并不是包装公司单方面可以决定的。更何况保险公司非常明白,这家包装公司是在公司财产明显受到威胁时才提出投保请求的,这表明,该公司购买这份保险实际上是一种投机行为。这种投机行为被保险公司称为“逆选择风险”,是所有保险公司都会极力规避的。
因为所谓保险,本来就是指对未来不确定的危险所做的一种保障;而现在台风即将来临,这种危险就从原来的“不确定”变成了“确定”,这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保险公司是专门干这个的,又怎么会不知道呢?所以,包装公司这时候通过投机心理来获取保险保障,本身就是临时抱佛脚,是错误的。
所以在这里,保险公司修改保险期限并没错,它实际上采取的是修改条件承保的做法,是对包装公司的要约做出的反要约。6月30日包装公司去缴纳保险费用,就可以认为是包装公司对保险公司所做的反要约的承诺,表明你也同意保险公司的这种反要约,即保险期限以这时候保险单上的时间为准。
从这一点上来看,当6月21日包装公司与保险公司签订了保险合同后,老板“原本悬着的一颗心才终于放下来”,这本身就是这位老板的误区,表明他对保险期限的理解有问题。
怎么办?道理很简单,小微企业平时就要了解企业未来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风险,而不是等到灾难来临时才抱着侥幸心理去投保,否则只能“赔了夫人又折兵”。要知道,不要说专业保险公司了,即使对方是脑筋正常的普通人,也决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的。
招商抱佛脚
许多小微企业是通过招商加盟做生意的。或许是它们当初在品牌建设、招商政策等方面准备得不够,或者没有吸引力,于是临时抱佛脚,推行“即兴式”招商活动,其效果如何就可想而知了。
某小微企业的主导产品是整体衣柜,参展招商是目前整体衣柜企业最有效的招商途径。于是,这家企业也和同行一样,遇到全国各地举行大大小小的商品展销会,就都拿两个整体衣柜在会场上出个样,等客上门。不用说,这种“靠天吃饭”会收到什么效果呢?至少可以说,结果完全不会掌握在你手里。
怎么办?这里的关键是要掌握这样几点:一是在参展之前就要全面搜集有价值的市场信息,通过分析对比,找出适合本企业特点的客观、有吸引力、有利可图的招商政策;二是做好前期市场调研,了解当前目标市场的真实情况,包括市场购买力、最终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竞争对手的各种做法等,知己知彼;三是在展销会上了解整个行业的最新进展,了解市场动态变化;四是除了参展外,还要建立你这家企业自己的专业招商队伍,以专业、速度、机动、灵活取胜于同行。
产品检测抱佛脚
许多小微企业生产的是大众化产品,不需要经过专门的检测;但如果能经过相关部门检测,会对市场推广更有利。就有一些企业或许是产品质量不过关,也可能是觉得检测手续繁琐、费用较高而选择放弃。可是从长远看,产品要迅速打开市场或上一个新台阶,这一关必须过,否则就可能会需要临时抱佛脚。
例如在2009年全国家电下乡活动中,就有许多太阳能热水器产品,因为过去不重视产品检测而丧失了市场份额;也有许多企业是临时抱佛脚,虽然挤进了这趟车,但还是留下不少遗憾。
究其原因在于,太阳能热水器产品不同于空调、电热水器等,其检测过程必须在太阳光下进行,所以需要一定时间才能通过检测仪器把数据整理出来,然后进行分析计算,耗时较长。正因如此,一些太阳能热水器企业就觉得这太麻烦了。可是等到家电下乡活动真正开展起来了,又不想失去这块市场,所以等到标书出来才心急慌忙地送检,结果使得北京和武汉这两个国家太阳能热水器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夜以继日都忙不过来。再加上产品检测要受天气影响,许多企业因为产品编号、规格和型号十分混乱,面对投标表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所以根本没法投标更多的产品型号,致使因为没有检测证书而无法中标,白白丢失市场。
这些企业早知今日又何必当初呢?
[1]叶红玲:《中小企业贷款不能“临时抱佛脚”》,《中国水运报》,2007年3月30日。
[2]梁海波:《企业投保误区释疑之六:企业投保切忌临时抱佛脚》,《证券日报》,2007年4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