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我带着家人一起走在“回家”的小路,去探访归径老街还有那形似“圆月”的归径桥。
归径明代就有了,当时叫“癸泾”,到清代改为“归径”。老街不长,至今保持着明清时期风貌。黄昏时分,一路向前,街巷窄了,江南小镇的那种风情若隐若现。老街的两侧有些是青砖砌成,白墙黑瓦,有些是木质结构,现已残旧歪斜,好似一个年迈不堪的老者,嗫嚅着过往的热闹繁华。
老街现今的房子很多都租住着异乡的“打工”人,他们拖儿带女地全家迁徙。居住在老街的当地人,大多是一些老人。九十四岁的张大爷在这里住了一辈子,他很客气地邀请我们进家里坐坐。老人有些耳背,老人说,“这座桥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也是他小时候玩耍的好去处。现在虽然旧了,但依然牢固,这里也出过好几个有名的人物,也时常会有一些游客来此拍照游玩。”
想当年,这里曾经盛市繁华。街巷内,店铺林立,人货云集,朝朝为市,日日为圩,“处处楼前飘管吹,家家门外泊舟航”。而今,老街佝偻着身躯,站在归经河两岸,中间相连着那座古老的归径桥。几百年的风霜浸染和脚掌磨蚀,石桥的青石台阶已经圆润溜滑,桥堍依稀的碑文记载着石桥曾经的辉煌。老街那朴素的古老,闭上眼睛,似乎能想象出百多年前留着长辫子男人和穿着旗袍裹着小脚的女人在各式各样吆喝中穿行在老街上的情景。望着老街,我混沌的思维中仿佛看到久经考验的优秀共产党员潘汉年在老街上为发起农民运动而奔走疾呼。
老街的那些斜楼残墙,溜滑青石板的归径桥,早已成为吴冠中大师笔下让人赏心悦目的江南水乡图。老街真的老了,老街上的那些人们并不去理会老街的老去,他们依然悠然做着各自的事情。靠着门拣着菜聊着天的老婆婆,捧紫砂壶喝着茶看着报的老爷爷,一起你追我赶的孩子们,围在一起喧嚣嘈杂搓着麻将的异乡人们。老街曾拥有的古色古香,如今却正在渐渐远去……
孩子们在桥上嬉戏玩耍,行人过往匆匆。凸起的拱圈倒映在河面,像极了一轮完满的圆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