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乌镇(1 / 1)

拾尺集 严行方 1623 字 3个月前

这一趟乌镇之旅,是我期待已久的,也是无意邂逅的。

月圆之夜,我来了乌镇西栅,与曾经无数次想象过的古镇来了个亲密接触。

踏着薄暮,渡过元宝湖,穿过安坊渡,便是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这就是西栅大街。路的两旁,是错落有致的复古式建筑物。人字型的屋顶,高高耸立的骑马墙,灰青的瓦片上长了绿绿的草,被桐油漆过的木门和木窗,散着曾经熟悉现已久违的清香……暮色中的西栅,是那样的传统,也是那样的亲切。

西栅大街顺着河道的自然弯曲绵延向前延伸,放眼望去,显得幽长无比。静下心来,边走边细数街边的景致:那昭明学院,曾是六朝太子萧统的就学之地,如今只要你有兴趣,仍然可以坐在露天的亲水平台上捧一卷美文,品一壶香茶,闻一曲琴韵,与六朝先人来一番心的沟通;那中西合璧的乌镇邮局,几经历史风雨,至今仍对外开放,发送着从这里流向全国各地的邮件,也接收着来自外面世界的问候:那传承着乌镇药业悠久历史的恒益堂药房等等,散发着古老的气息……当然,这里更多的是“新”。那一家连一家民宿、食坊、酒吧,整修一新,散发着迷人的时代风采。鲜明的对比,巧妙的融合,并没有丝毫的突兀之感,实在得难能可贵。

沿着石板路一路走去,两旁的小店展示着乌镇的传统手工业。铜匠们手下的物件一件比一件精巧;做糖的大叔更是爽气,大坨的麦芽糖,挂在铁钩上撕拉扭扯,浓香醉人;蓝印花布做的小衫子,镶了红边,古朴又喜庆……几乎所有的店家都是开门迎客的,只是主人格外地随意,大都懒散地坐在门前,或独自发呆、或惬意闲聊、或忙着手中的活儿,于是,客随主便,随意逛逛,反倒有了购买的欲望,主人家的生意也就在这不经意间做成了。西栅是传统的,西栅的人也是传统的,他们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与逝去的时光牵手,保留和再现着一份难得的传统。

天黑了,西栅的傍晚就如出嫁的女子,那时一生最美的时刻……镇上的灯逐渐亮起,不是很亮,但能恰倒好处的把整个古镇都显露出来。那些灯光莹莹地呈现在你的眼前,那或红或绿或黄或白的各色灯光,多一盏嫌满,少一盏则缺,游人那此起彼伏的闪光灯更像是为她撒上了金银粉。

就这样,月光下的乌镇,灯光中的乌镇,如诗,似画,倒映在**漾的水中,更有了几分迷离之感。

西栅大街民宿门前记录着号牌的灯也亮了起来,就这样,一盏接着一盏,在道的两旁排成两排,成夹道欢迎之势。给昏暗的街道带来光明,也照亮了游客前行的道路。一家挨着一家的民宿,大门有的敞开,有的虚掩,主人静静地等待,等待着游累了、看累了的人们;等待着游不够、看不够的人们。

到过多少江南水乡,周庄、木渎、西塘……每处水乡,似有相似之处,又不同之处,宛如一母所生的清秀姐妹。西塘淳朴,周庄则沾了帝王家的贵气,而乌镇却更多的象是温婉的江南佳人。这位佳人应有弯弯的眉,水灵的眸,小巧的鼻,嫣红的唇,细嫩的皮肤,纤细柔媚的身子,穿着一袭绿罗裙,脚上穿着绣花鞋或凉鞋,白皙的脚踝上系着一串银质的铃铛。走在青石板上,鞋子敲出的声音与铃铛的铃响声,相映成趣……

夜深了,该回了,去坐船吧。

坐在乌蓬船上,船夫摇着橹,船晃晃悠悠的破水向前行去,水边涟漪不断……

此时,小河两岸的民居在灯光下显得有点妖魅,这些民居面街枕水,推窗可揽枕河秀色。我想,晚上枕着河水、听着摇撸船慢慢入睡,那样的感觉是何等的安谥,又是何等的惬意。真羡煞人也!

一如所有的古镇,西栅亦有长廊。在长廊里,依然有三二游人或站、或行,或坐,静静地欣赏着西栅的风景。长廊的竹丝灯笼透出柔和的丝丝光晕,巧妙地迎合着长廊的氛围,迎合着游客的心境。靠流水边的小桌子,更有三二游人在小酌,先叫上一瓶三白酒,然后点上一道豆腐白水鱼、酱鸭,当然还有当地人最爱的炒螺丝和土鸡汤……这样的一切,都成了风景。走进这样的风景,你也就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其中,成了其中的一份子。于是,西栅的过客也成了西栅的流动风景。我在想,刚才曾经走过的我,是否也成了别人眼中的风景。

西栅的桥多得不敢想象,垂直相连的桥里桥、诗意盎然的雨读桥、横跨西市河的通安桥……一桥又一桥,带着一些陈旧的味道。是桥,把隔岸的人家紧紧相连;是桥,把两岸的风光连为一体。自然,这桥也成了西栅的风景。

乘船看桥是一种别样的享受,坐在船上仰头张望是一种情致。越桥而过,从河的这一边到那一边,穿过狭长古远的老街,光线幽幽暗暗,越走越静,感觉一下子就走到岁月深处去了。出其不意的一个拐角处,豁然开朗,又是一座纤丽精致的古桥守候着,流畅舒展的台阶一步步引领着行人走向另一番天地。

有些桥,还会附带一个小亭子,我想若是下雨,在那座桥上,在那桥上的亭子中,怕是有过多少的邂逅吧……对了,是否有多少座桥便有多少的邂逅呢?那么,是否有多少的邂逅就有多少的别离呢?再那么,是否有多少的别离就有多少的等待呢?

每一座桥都好似一位含蓄聪慧的女子,不事张扬,美丽而寂寞,唯有流水是知音,千百年来相伴相惜,合奏一曲曲动人绝唱。若没了小河,没了石桥,古镇不知是否还会这般优雅?还会这般耐人回味?

夜更深了,小船迎着幽暗的灯光静静前行,没有鸟语,只有虫鸣和草香,还有那游船的摇撸声。白天的喧嚣吵闹,内心的浮躁焦虑,此刻都已沉淀在心底,满心有的是一种超脱的释然。灵魂在这里经受了涤**和洗礼。

天上圆月,水中月圆。小船经过,撞碎了水中的那个月,波光粼粼,弥散开去,恍惚间,不知身在何处,人开始迷失了……

一座城因为一个人物而有名,一个人物因为一座城而成长。一道风光之所以隽永,不是它材质,而是谁在其中。凤凰是因为沈从文,而乌镇是因为茅盾。茅盾纪念馆,静静伫立于街角。十三岁前的茅盾住在乌镇,乌镇的风土人情融入了他的生命里,融进他的作品里……

《蚀》是茅盾的处女作。里面的女主人公叫静。她从小在恬静的家庭中长大,把革命看作是一件诗情画意的事。在参加所谓革命之初,出于女性的同情心和好奇心,静献身给了抱素,结果却发现抱素原本是一个情场老手。羞愤的静远走武汉,参加北伐,满心向往着那里的热烈、光明、驿动的新生活,但是却发现那帮同事都是新式的、新新式的色中恶鬼,借革命工作大玩爱情游戏,这使她感到苦闷彷徨。失望中的静遇到了一个英俊刚强的年轻连长强猛,并不由自主地坠入情网,忘记了烦恼。这时的静仿佛找到了精神归宿,但是却好景不长,强猛不久应召归队,静又重新陷入了空虚之中。

茅盾的这部小说,其实是很可以读出情色的。两场**之后,是两场幻灭。年轻的茅盾,尽管年轻,但他的小说视野更加开阔于他同时代的作家,这不仅反映在他长于从政治经济方向来把握社会生活的审美,精于社会的剖析,更表现在他超越了性别,深层开掘女性的心理,冲突的思考和刻画更直指人性的本质和隐秘之处。所以,茅盾就成了茅盾。

现实中的茅盾,从了母命娶了孔德淽。这位小姐尽管是名门之后,但入门时才识得一个孔字,还有一到十的数字。想来那时的茅盾内心应该是十分矛盾的,但他还是坚持着过了三年。后来,茅盾流亡日本,结识了秦德君,从她那里得到了曾经一时的真正恋爱和同居。不过,因情而爱,最终也情生恨,茅盾与秦德君还是分了手。茅盾回到了孔德淽身边,一起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稍早几年,在并不十分远的绍兴,鲁迅却是三晚也忍受不住,抛弃新婚妻子,东渡扶桑去了。

同是文学巨匠,同是多情之种,他们两个却有着如此反差。今天看来,抛弃革命的因素,对于女性,茅盾似乎更加自然,更加人性。这个中原因又何在呢?

或许,乌镇比绍兴更静谧,乌镇的静,孕育了茅盾的静,让他更能体味到人性。

在水上集市旁,有一个戏台。戏台正演绎着当地的小戏,一个半老的徐娘,手执一方帕子,嘴一张一合地缓缓唱着。我不懂戏,也因为隔得远,无法听清她在唱什么……然而她好像一丝也不在意戏台外的人和事,她就那么自顾自地唱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或许,在许多年前,曾经有个叫沈雁冰的年轻人,曾经也这样驻足聆听过——我是这样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