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创业只能不得已而为之(1 / 1)

大学毕业生创业只能不得已而为之,至少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这样。这句话有些不中听,但应当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创业是排在就业之后的选择。也就是说,只有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了,才会考虑自主创业当老板。二是如果当你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了才创业,那么也就无意中表明,你的这种创业是出于无奈、并不是特别适合创业;换句话说,这时候你创业成功的希望并不大。

这是一对矛盾,但又是现实。这也注定了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低。

为什么呢?因为自主创业要比就业难得多。创办一家小小的企业,哪怕规模再小,只有你一个人,都要事必躬亲,这对创业者的考验非常大。如果说就业就像你在生活在大家庭中,比如你和父母在一起,什么都不用操心,甚至还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话;那么一旦你创业了,就好像一个人单过了,无论洗衣、做饭、拖地板、换灯泡、擦窗户,样样都要自己动手,这种工作强度和依赖性不是一个档次的事。

所以从道理上说,只有经过一定的社会历练和长期的思想、物质准备,你才能适合“一个人单过”(自主创业)。而在此之前,你要为此做好各种准备,包括方方面面,绝不是有些教育部门用“引导”两个字就可以推卸责任的。就好比父母“引导”你怎么怎么弄,你就会“一个人单过”得很好吗?完全不是这回事。

尤其是在许多大学里,沿用的仍然是我国教育体制中一贯的“唯分数论”——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凡事追求突击。在这些大学生临近毕业时突然就拥有成熟的商业知识和创业计划,可能吗?

北京一位大学生即将毕业时,也和其他同学一样,加入了求职大军。可是在他参加了10多次大大小小的应聘会后沮丧了,因为即使应聘录用了,每个月也只有一两千元工资,这点钱还不够他自己一个人花的,于是决定自主创业。后来,他办了一家只有五六名员工的小餐馆,可是大半年过去后,他就觉得自己精疲力竭,很后悔。[1]

另外就是,创业路上有许多突发事件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无法处理的。虽然并不是说如果换了其他人,创业路上就不会出现这些事情(但有可能会减少),但大学生因为缺乏社会经验,驾驭能力要差得多,这就大大增加了创业失败的可能性。

例如,国外一家著名的插件开发公司WPMU DEV公司,曾经专门推出过针对多种内容发布平台的优秀插件,并且获得过大奖,可是它的发展之路就不是一帆风顺的。

创业一开始时,公司CEO杰姆斯在和另一位合伙人洽谈时,按理说另一位合伙人的股份只占30%或25%也没什么不合适,至少对方是可以接受的;可是杰姆斯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主动提出和对方两人一人一半股份的要求。这在其他人看来他可是大大吃亏了,但他觉得这样做“很正确”:求贤若渴嘛,视钱财似粪土。

但很快,事实证明他这样做犯了一个极大的错误。仅仅4年之后他就为此不得不向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付出7.5万美元的费用,并且连续6个月在压力下睡不好觉,最终才处理完这件股权纠纷。而由此造成的一屁股债,后来他用了将近9年时间才真正还清。

当然,现在这一切都过去了,杰姆斯已经100%地拥有该公司股权。该网站目前一共有29名员工,注册用户10万人,盈利状况良好。他深有体会地说,如果以后还有创业机会,他一定会“先小人、后君子”,不会那么莫名其妙“大方”的。[2]

容易看出,杰姆斯之所以会走这么一段弯路,实际上也是当初他缺乏经验的缘故。在企业实践中,合伙企业的股份一定要有高低,不能平分,例如两人各占1/2、三人各占1/3等等,这样的公司寿命最短。

可是,类似这样的经验到哪里去学呢?无非是两条渠道,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些人未卜先知,会遇见到某种错误的存在并竭力避免;而有些人则会一错再错,最终葬送自己的事业。这可不是平时课堂上做练习,做错了也不要紧。在创业之路上,每一次错误都会造成时间、金钱和人情的损失,甚至一蹶不振,从此彻底趴在地上。在这其中,也与每个人处理这些问题时的方式、角度和机会把握不一样,涉及到自身经验的积累、家庭熏陶甚至天赋。

这就是为什么本书说“创业只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原因——有些人干这个天生就行,而另外一些人则无论如何屡教不改。这种情形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创业中都很常见,不服不行啊。

案例

先成家,后立业

俗话说“三十而立”。这里的立,当然是指立业。又说“成家立业”。由此可见,“成家”在前,“立业”在后;“成家”应当在三十岁之前就告完成,否则就会被公认为“剩男”“剩女”,而“立业”至少在三十岁时开始还不晚。按照这样的固有观念来看待创业,实在不必操之过急。从现实生活中看,这样的“循序渐进”更符合常理,家庭、婚姻更幸福。

何永兰1994年高中毕业后,从家乡梅州追随哥哥姐姐到中山,在一家外资企业当上一名普通的质检员。她觉得看不到未来,所以第二年就报考了华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大专班,每个周末都要去上课。[3]

何永兰的家乡有创业的传统,但她一边学习,一边却首先制定了一个“十年规划”,那就是要在这10年中首先完成学习、工作经验积累、结婚生子“三大任务”。她觉得,结婚生子是女性必经阶段,既然这样,就一定要先完成这个任务,才能安安心心地去创业。按照这样的计划,她1998年大专毕业,2000年结婚,然后在公司一直做到管理层。

在当质检员时,何永兰2000年考到了报关员资格证,随后便在公司负责报关工作。2004年时担任报关工作负责人,月薪3500元,不算多也不算少,工作非常稳定。但这时候她的“十年规划”已经完成,所以她主动辞职了。在这10年间,她一直按捺住内心的那股创业冲动,只和哥哥一起承包了一家公司车队,旱涝保收的那种。

2004年,何永兰在时尚城创办了一家精品化妆品店。因为她有位顾客是推销保险的,一来二去熟悉了,便跟着她去听保险讲座。她的这家店生意并不好,2005年因为时尚城倒闭,小店不得不关门了,所以她干脆去了一家保险公司做起了全职人寿保险业务员,整天骑着摩托车拉保险。结果,她一连3个月被评为公司“广东新人王”,差不多“逢奖必拿”,年薪轻轻松松能拿到20万。

2006年,她和哥哥一起开了家服装店,做了两年,感觉很一般,所以又在2009年转行客家特产店,生意要比过去做服装好得多。这样,她又在2010年12月换了个地方开了家分店,并且正式辞去保险公司团队负责人职务,决心全力把客家特产店做大做强。

遗憾的是,由于后者选址不当,10个月后就入不敷出了,不得不关门。何永兰只好再次去了一家银行和保险公司合办的理财公司任职。

回顾创业经历,何永兰总结说,2004年后她的3段创业经历中有1.5次是失败的,好在亏得不多,算是买了个教训;另外1.5次是成功的,生意越做越好。她的设想是,今后要继续在创业路上走下去,把客家特产连锁店做大;如果有其他特别好的项目,也不排除会积极投入。但由于自己刚刚投入一份理财师工作,所以这种参与主要是资金合作,而不是具体管理。她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梦,不管这个梦是不是创业。

回过头来看,她觉得自己很坦然:作为一名女性,她该有的都有了,创业已经没有后顾之忧。如果放在10多年前她刚刚出道时,这种创业还真的有些不敢。现在看,如果她当初的创业也是这样胜负各半,还真的有点悬;好在她当初就非常明确要“先成家、后立业”,一切就变得安然无恙了。

1 骆沙:《大学生一步创业三道门槛》,载《中国青年报》,2012年3月21日。

2 纳言:《17家初创公司的失败史》,载《创业家》,2012年第9期。

3 李红:《早结婚早生子好创业》,载《中山商报》,2011年10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