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投资最见效的首先是智商。虽然巴菲特认为投资无需高智商,但智商不足显然也是投资大忌。大量的事实证明,这有可能导致你倾家**产。
有句经典的话是这样说的:庞氏骗局“虚构一个不劳而获的人,去忽悠一群想不劳而获的人,最终养活一批真正不劳而获的人。”从古到今,所有诈骗的本质都是撩拨人的不劳而获之心,哪怕漏洞百出,依然会有人相信,甚至坚信不疑。这些人就被称为“智商余额不足”,而这些被骗的钱财则被称为交“智商税”。
智商税的具体表现
智商税的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把投资当储蓄,赌上全部身价。这里的“投资”特指那些幻想一夜暴富的人在不明真相、或被业务员信誓旦旦的承诺所迷惑、或明知前途未卜的情况下赌一记,结果多半会铩羽而归,至少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二是轻信熟人朋友。中国人最重视人脉关系,“亲不亲,家乡人。”如果还有点沾亲带故,那就更放不下面子,“我们俩谁跟谁呀”。可是这样做,只要对方来者不善,你就一定会被“杀熟”,成为牺牲品,传销和庞氏骗局都是这一套路。
三是只看表面实力和传说中的后台就猛砸钱。这些人只要一看到对方装修豪华的办公场所、理财网点满天下,老板一掷千金、动辄出入豪车,就觉得对方“有实力”“后台硬”。见面时,再听对方说几个似是而非、无法证实的离奇故事,就更会顶礼膜拜。殊不知,这正是金融骗子们的典型特征,真正的金融人一般都会很低调。就好比有人说,“现在这年头赚钱太容易,昨天刚赚了5000万,今天又赚了3000万”,这基本上是吹牛无疑,马云都不会这么说;相反,如果对方连叹苦经,称自己只是“混口饭吃”,这种人背后有几个亿都是可能的。
四是不肯动脑的“懒癌晚期”,依赖性极强的“伸手党”。这些人在投资前可能还会有所警觉,可是当钱投出去以后,就基本上懒得过问,好像这钱不是他的、从此和他无关一样。等到突然有一天得知平台出了问题,已经覆水难收了,才会懊悔莫及。投资风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方面绝没有一劳永逸的事,只有时刻保持一份警惕和专注,才能有足够的应变能力。
收智商税的基本套路
最典型的套路是以下这则故事:
说是菜场里拥挤的小路旁,有一名衣衫褴褛的乞丐,身旁摆了块牌子,上面写着,“谁给我1元钱,我明天就还给他2元。”前面几个人路过,白白地看了他一眼,说天下哪有这种好事,明天如果你不来,我这1元钱不是肉包子打狗了吗,便头也不回地走过去了。后面的几个人见了,说,虽说“千做万做,蚀本生意不做”,但不就是1元钱吗,倒是可以试一试。于是,他们轻轻地放下一枚硬币,没想到第二天来菜场买菜时,果然每人从那乞丐那里拿到了两枚硬币。边上的人看见了,也纷纷仿效给他扔硬币,结果第二天全都能得到加倍的偿还。
这下好了,消息传出后,每天前来给乞丐“投资”的人挤破了门槛。有的是开着汽车来,把成袋成袋的钱从后备箱里拿出来;更多的人是骑着电瓶车、推着自行车,把成捆的钱运过来。以至于到最后,这个城里已经没人上班了,因为做任何工作都不可能获得每天赚一倍的回报!而那乞丐信用也非常好,第二天总能如约偿还。
可就在大家忘乎所以的时候,那乞丐突然有一天仿佛从地球上消失了,谁都不知道他究竟去了哪里!只剩下那些“投资者”自怨自艾或相互埋怨,以至于白白地交了这么多巨额的智商税!
别以为这种事情很可笑,其实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南京一家做蓝莓酒的公司就是这样的套路。
这是一家南京当地的本土企业,主要经营范围是食品和日用品,令人奇怪的是,该公司的实际业务却是“投资理财”。公司对外承诺:吸收资金在5万元以下的10个月利息可达70%,5万元以上的10个月利息可达80%,按月偿还本息;股权投资20万元两年后可以拿到100多万。它们的这一做法从来不做广告,只是在客户之间口口相传。就这样,整整一年时间过去了,无论业务员还是顾客都避讳谈投资安全问题,运营一直很“正常”,只是年化收益率从最初的90%降到了70%至80%,但这也已经是南京当地投资回报率最高的了,可以说几乎没有任何含义能承受得了。
尤其是,最早的几个老太太每人投入三四百万元,不但本金早已收回,而且还赚了不少,所以在这样的口碑效应下,当地有10多万人慕名而去,投入金额动辄上百万元。可就在2016年4月初,该公司在资金雪球滚到20亿元时,突然跑路了。
不难看出,这一曲和上面菜场上的那位乞丐套路一模一样,都是抓住人性贪婪的弱点,循循善诱,然后见好就收,戛然而止,终成绝唱,把你的一切卷个精光。
投机取巧会致富吗
在中国,有太多的人梦想一夜暴富,或通过投机取巧快速致富。而其实,智力和小聪明并不是同一概念,也和投机取巧毫无瓜葛。所以,有人如果认为自己没有发财致富的原因是“太老实”,这是站不住脚的。
虽然自古以来就有“无商不奸,无奸不商”的说法,似乎也有许多例子能够证明这一点,但终究不是本质。各人有各人的活法,也有各人的成功之道。
曾经有一份调查结论是,有52%的受访者认为富人之所以富是因为他们“不诚实”。言外之意是因为自己过于诚实,所以没有富起来。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这种观点似乎是成立的,好像也很有市场。举例说,美国研究人员就发现,从办公室里把一卷卫生纸带回家或使用盗版软件的人中,社会经济阶层较高的人更多;而在社会阶层较低的人群中,暴力犯罪如谋杀、严重的身体伤害、惯犯等更为常见。这是为什么呢?归根到底,是因为特定阶层这样做得到的好处较多而风险又不大时,这种做法便会普及开来。
但所有这些表面现象都不能掩盖另一个事实。美国研究人员托马斯·J·斯坦利在调查了733名百万富翁后得到的结论是:在问到什么是影响财务成功的最大因素时,57%的人说“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诚实对待所有人”,另外33%的人将诚实列为自己取得商业成功的“重要的”因素,在30个备选因素中名列第一。也许你会怀疑这样的回答并非出自内心,毕竟谁都希望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正面品质;但如果你知道这是一项匿名调查,或许就能改变你的这一观点。
那为什么诚实会带来财富呢?这是因为,诚实会给人以信任,而信任会降低人际交往成本和商业成本,从而转化为一种关键性的商业优势。而要取得这一优势,需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过去的交往经历。只有你过去的承诺都能兑现,才能让人觉得你诚实,继而信任你。二是取决于你的声誉。也就是说,你过去拥有良好的信用记录。三是直觉。有时候,这种诚实和信用仅仅只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
所以,建立在“无奸不商,无商不奸”基础上的投机取巧,如果也能取得暂时的成功和财富,但终究不会长久;一旦被人识破,之前的信用便会**然无存,反而酿成更大的损失。有没有人的这种技巧高超到一辈子不被人识破呢,可以说很难。这就是俗话所说的“骗得了一时,骗不了永久。”
巴菲特在与人打交道时,最关注的就是对方是否具有诚实的品质。他说,“在寻找可以雇用的人时,要关注三种品质:诚实、智慧和精力。但最重要的是诚实,因为如果他们不具备这一品质,那么另外两种品质——智慧和精力——会要了你的命。”他一直坚持认为,永远不要在做生意时和任何通不过“报纸头版检验”的事情打交道。他说,“我希望员工这样问自己,他们是否愿意让自己打算采取的任何行动第二天出现在他们本地报纸的头版,让他们的伴侣、子女和朋友读到由消息灵通并且吹毛求疵的记者对此所作的报道。”
就他自己而言,他当年在收购内布拉斯加家具店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特质。当时他仅仅是问了一句老板这家家具店值多少钱?当对方告诉他说值4000万美元时,他第二天就送来了一张全额支票。店老板感到很惊讶,因为巴菲特并没有任何履行查账、盘点等手续。当她就这一点向巴菲特提出时,巴菲特坚定而又幽默地说,他对她的信任远远超过对她会计的信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