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智力投资看作是一种投资过程,首先你要选择投资标的。所谓“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便是如此,一旦目标选错,就会离题万里。
智力投资的三大方式
归纳起来,智力投资的方式不外乎有三种:一是读书,二是听课,三是观察。
灵活性最大的是读书。读什么书、读多少书、什么时候读书,全由你说了算。
听课主要是听各种讲座,也可以专门去修一门课。对于生活在大中城市的人来说,这样的愿望会比较容易实现。此外,最面广量大、最有用的讲座其实是电视和电脑上的视频节目。这里的看电视,看的不是综艺类节目,而是实实在在的专家讲座和深度报道。通过看电视,看这些专家究竟是怎么讲的,就会启迪思考、博闻广见。现在多媒体这么发达,随便打开一个网站都有大量的知识类视频讲座可供观摩学习,快捷而方便。弄斧到班门,常常会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而观察,则需要有一定的契机和外部条件,是读书和听课的必要补充与升华。
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看书,尤其是看什么书。你当然可以听别人推荐,但主要还得靠自己选择,因为只有你最清楚自己的口味和水平,知道自己缺什么、还需要补充什么。
智力投资的四大原则
一是量入为出、尽量满足的原则。
每年都要在家庭总收入中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智力投资,在不影响家庭生活的前提下,尽量满足家庭成员不同层次的智力开发需求。在这其中,要克服一大错误倾向,那就是觉得智力投资只是针对孩子的,以至于在孩子身上投资过度。
而其实,同等重要的是家长自己也需要智力投资:一方面,家长作为成年人在学习上具有自觉性,智力投资见效快、效益高。另一方面,家长本身智力投资的不足会影响自身素质提高,无法胜任教育和辅导孩子,从而拖累孩子的智力投资。
二是家庭智力投资和社会智力投资相一致的原则。
社会智力投资如培训、科普、在职函授等,与家庭智力投资起到一种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作用。再不济,也可以搜索一下找个大神云集的微信群或QQ群,加入其中、潜水学习。家庭智力投资和社会智力投资两者如果能在方向上保持一致,就能极大地提高智力投资效益。
三是效益性原则。
也就是说,任何智力投资都是有目的的,并且必须追求投资效益。如果没有效益追求那就不叫投资,只能叫休闲、娱乐或“重在参与”。
四是量身定做原则。
比如说,如果你是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在网上辅修一门课程,这种方式比较专业,进步也快。如果你是刚刚参加工作,最好是能有机缘巧合找到一位有真才实学并且又愿意教你的师傅做引路人,这种大神的指导和点拨会让你快速成长起来。如果你已经工作多年,那就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分别在哪里,以后向什么方向发展,还有哪些能力缺陷需要克服。如果你想改行,那就要缺啥补啥;如果你想在现有领域打拼,就要在原有基础上再上一个台阶……所有这些,都会大大有助于提高智力投资效益。
不同家庭的财商教育
不同阶层、不同家庭的人在实施智力投资时会在有意无意中打上不同烙印。关于这一点,日本超大银行富裕阶层顾客销售负责人挂越直树具有丰富的第一手素材。他在《亿万富翁教我的理财武器——从金钱逻辑到投资技巧》一书中,详尽探讨了普通人、中产阶级、超级富豪们在这方面的细微差别。
他说,普通人家的孩子从来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财商教育,大多数人从小从父母那里听到的是一遍遍告诫“钱要存起来”。即使父母不这样说,他们也会从父母的辛苦劳动和勤俭节约中,自觉不自觉地养成这种金钱观念,往往就连正当的消费也会隐忍不说。在他们的概念中,所谓理财就是银行活期和定期存款。而之所以要存在银行里,主要是考虑放在家里会被小偷光顾、不安全。他们基本上没有“运用”资产的概念,如果有负债是一定要尽快还清的,崇尚“无债一身轻”。他们一般不读书;即使去书店,主要也是光顾杂志区,或者会去流行图书那里转一转,不会购买投资理财类图书。在他们眼里,总是认为投资理财类图书不大好懂;只有在他们看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如“怎样投资房地产”时,才可能会买下这本书来,但回家后就再也不会去翻这本书了。而且他们买书有预算,如果觉得这本书贵,就会只是站在那里翻一翻就放下,绝不会买回家。对于这些人来说,看书还是上学时候的回忆。以前他们也看过名人传记,梦想着有一朝一日能像他们一样成功;但后来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看不到未来,所以也就满足于现状,再不读书了。而这样一来,他们的知识体系无法更新,也就决定着他们从此就只能是“普通人”。
而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因为父母都是高薪白领,所以从小就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认为“钱就是用来花的”。他们即使在婚后也会沿袭这样的习惯,因为不想由于结婚而降低原来的生活水准。基本上说,他们想要的东西都会买,是典型的“月光”族,手头基本没有存款。他们虽然也想提高财商,但总会以没空为借口拒绝学习。他们虽然也经常去书店,除了主要翻阅时尚杂志,也会去投资理财类图书柜台转一转。当看到有自己特别喜欢的图书,并且价格在预算范围内,也会买下来。他们炒股经常亏损,虽然有时候也会去书店买上几本投资理财类图书,但买过以后就扔在家里了,根本不会去读。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他们的好奇心特别强,所以也带动起了很强的求知欲;但当这些图书买回去后,就发现自己是叶公好龙,所以总是以很忙为理由拒绝看书,陷入了一种买而不读的“积读”状态。当朋友来家里时看到有很多书,与他们探讨时,他们只会支支吾吾,因为其实这些书买回来后一本都没有好好看过。
超级富豪们的做法就不一样了。他们的孩子从小看到的是父母如何让钱生钱,因为总收入高,所以收入中的大部分都会用来投资理财。他们不但不会像中产阶级那样花钱如流水般的冲动消费,而且会只有当这种消费是非常必须的时才会严苛对待,否则一有钱就会毫不犹豫地用来投资,并且是随时随地都在学习理财知识、寻找投资机会,努力扩大自己的财富。他们通常每两三个星期就光顾一次书店,只要看到自己感兴趣的书就会买下来,而且会一买就是好多本,根本不看书价,并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引进版图书(他们想看看外国人是怎么投资的)。为什么要一买好多本呢,因为他们怕失去投资机会;为什么不看书价呢?这倒主要不是因为他们有钱,而是他们认为图书定价高低自有内在逻辑,所谓“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而且他们会认为,价格高的图书会抑止读者需求,看这本书的读者少了,相对来说自己从中得到的情报就会更珍贵。他们在买下图书后一定会尽快阅读,通常能看到他们在书店隔壁的咖啡馆里就如饥似渴地读起来,一边品尝咖啡,一边阅读。而且他们读书的方法很特别,首先是看作者介绍,看作者写过哪些书、擅长什么领域,然后就速读目录。在读正文时,自己了解的地方就略读,不了解或想重点了解的地方就详读。这样大约30分钟,就能翻完一本图书;哪怕这次买了五本书,两三个小时也就都翻完了。回去以后再仔细回味一下,对其中特别想知道的内容,抽个时间再次细读。而且他们有一个特点,喜欢把约会地点定在大型书店,这样无论是谁先到,都可以一边等人一边看书,一点也不会觉得无聊,更不会浪费时间。在他们看来,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所以看了书之后不是用于投资实践,就会与人分享。他们的投资品种很多,一方面是,他们的资金投入量大、样样都有涉猎;另一方面,这也是他们通过分散投资来确保投资安全的必要举措。在他们的投资品中,房产投资是最主要的,因为房产可以产出固定收入如房租(这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一铺养三代”)。他们也有股票和债券的投资组合,并通常会在经济景气时增加股票比重、在经济不景气时反之,并随时进行这种投资组合比例的调整。同样是投资股票,他们会选择那些流动性强,收益率高的大盘股,并长期拥有,不会指望从短期炒作中获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