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教育投资(1 / 1)

从中产到富豪 严行方 1374 字 3个月前

智力投资是建立在智力资本基础之上的,这种以文化和教育投资为主要特点的投资方式其回报率之高,被人类发现至今已有近两百年。

早在1836年,英国经济学家西尼尔就把智力资本当做人力资本的同义词来使用,认为智力资本是人类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但最早提出智力资本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他在1969年首次提出了智力资本的概念,只是未能给出完整定义。最早给出智力资本完整定义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斯图尔特,他认为智力资本是“公司中所有成员所知晓的能为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事物之和”,即企业的智力资本价值体现在企业的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三者之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智力资本是一种循序渐进的长期投资,以文化和教育投资为代表。

人们经常会把文化和教育归为一类,称之为“文教”。而其实,文化和教育的性质完全不同。简单地说,教育是一种智慧“充电”行为,是指把知识教授给儿童或成年人;而文化则是一种“放电”行为,是指把自己已经积累的知识、练就的技术、培养的才能释放出来。举例说,学唱歌便是一种充电性质的投资行为,是要“交学费”的;而你在舞台上唱歌演出,则是一种放电性质的表演行为,是“有收益”的。从广义上看,教育本身也是一种传递社会价值和知识的文化行为。[1]

这种“充电器”的充电行为,到了一定的时候便可以对外放电,从而获得比其他物质投资更高的回报率。

例如,在2018年推出的第12届网络作家财富排行榜中,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北京的“唐家三少”、四川德阳的“天蚕土豆”、江苏无锡的“无罪”。其中,37岁的唐家三少已是第六次蝉联网络作家富豪榜榜首,年版税收入高达1.3亿元,代表作为《斗罗大陆》。第二和第三位的年版税收入也分别高达1.05亿元和6000万元,代表作分别为《元尊》和《流氓高手》。[2]

这种年收入动辄亿元级别的智力投资回报,是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如果说这是个别领域的零星现象,那么放眼历史长河、从某个特定地区看,作为“富得流油”的代名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大商帮”晋商、徽商、潮商是其典型代表。

例如,徽商中的典型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竦塘村,历史上就因为重视智力投资而致富商巨贾、学者名家、各类人才层出不穷。竦塘村的徽商代表人物有黄姓、汪姓、郑姓、叶姓等。以黄姓为例,仅仅是在明清时期,当地就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商人,如黄五保、黄豹、黄锜、黄溱、黄存芳、黄莹、黄崇德、黄崇敬等,以及1930年代在上海经营丝绸的巨商黄吉文,他们都是一方巨富。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发家致富后依然崇尚节俭,倾力投资教育,并泽及乡党。[3]

这就是所谓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历代竦塘富商巨贾重视智力投资,铸就了徽商精神灵魂。放眼整个徽州地区,虽然全都地处贫困山区,但由于重视智力投资和开发,徽商从宋代开始便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商帮,并在明清时期达到全盛。

智力投资、人力投资和教育投资之间的关系

从共同点看,智力投资、人力投资和教育投资都是侧重于培养和提高人的智力水平,尤其是劳动能力。从不同点看,智力投资包括开发人的智力方面的所有投资;人力投资除了开发和保护智力投资,还包括体力方面;教育投资则是智力投资和人力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换句话说,人力投资的内涵要比智力投资大,而智力投资的内涵要比教育投资大。

从智力投资成本看,它的主体成本是教育投资成本,这也是家庭和社会培养具有智慧和能力的创新人才所花费的必要代价(不包括期间的生活消费支出)。

从这一点上来说,理性看待教育收费,从社会人均智力投资额、家庭智力投资额、受教育者因上学不能就业获取收入的教育机会成本等角度来观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目前的教育收费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适应,城镇居民有承受能力,只是中西部地区和农村部分居民有些承受不了,政府应该为这部分贫困学生提供“国家助学贷款”[4]。

这种教育投资一旦上升到智力投资高度,并转化为人力投资,就会迸发出超常的投资回报率,让你快速从中产阶级步入富豪阶层。

1987年,王伟伟出生于江苏省洪泽县三河镇。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标就是为了考个好大学相比,她的志向有些与众不同。所以,当高中毕业时她在“同学录”一栏填写志向时写下要做“一名成功的商人”时,完全出乎他人意料。

但事实上,她确实没有为读书而读书,而是把它当作一项智力投资来看待。

2007年,王伟伟考上了常州工学院播音主持专业。读大一时,她就到处兼职做外场主持,一年下来的兼职收入竟然高达3万多元。读大二时,恰好遇到全国乳制品市场受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影响发生剧烈动**,她隐约感到,其中隐藏着无限商机。

当她在逛超市时看到货架上的羊奶后,突然感到莫名激动,觉得机会就在眼前。她把大一时自己所赚的钱全部拿出来作为启动资金,用在代销羊奶上,在超市和其他终端店进行销售。令她没想到的是,市场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好;眼看货架上的那些羊奶还有五六天就要到期,她心里很不是滋味,只好把它们全部拉回来免费送给同学喝;有些同学喝不掉,就用来洗脸、泡脚。创业之初,王伟伟就亏了七八千元,虽然很心疼,但她依然含笑把这当做“学费”来看待。

从小就有生意头脑的她觉得,搞销售不能看天吃饭,得有必要的宣传才行。于是她开始主动出击,又是张贴海报、免费品尝,又是送货上门,就这样慢慢地打开了局面,大学毕业时已经挣到上百万元的“第一桶金”。她的羊奶不仅销售到当地各大超市,而且还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和三家专卖店。[5]

大学毕业后,王伟伟放弃了在富裕的苏南工作的机会,毅然扩大产业链,回到家乡创办了淮安市宏伟牧业有限公司,开始从事肉羊养殖。创业时虽然饱受艰辛,但她已经不是一个对商场和市场一窍不通的普通应届生了,而是具有一定商业头脑和前瞻眼光的女“企业家”。短短几年过去后,该公司已经成为该市领先的湖羊集约化生态循环养殖基地,存栏量多达7000多头。不仅拥有集屠宰、冷冻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厂区,从人工授精到喂养、挤奶、宰杀、加工整个流程都可以在这里完成,而且还带动周边1000多户农民共同致富,带动村民增收500多万元。

谁说王伟伟的“专业不对口”这大学就“白读”了呢?要不是她从小就有商业头脑,又在读大学时开阔了眼界、有了实际锻炼,或许她就无力创建这样的“公司(基地)+合作社(扩繁场)+养殖小区+农户(育肥场)+银行”的现代化体系,从而也就无法比传统养殖节省大量的人财物力,创造出巨额财富来了。

当年立志要当成功商人的王伟伟,现在已经成为“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2016年5月,她把公司升格为江苏宏伟食品有限公司,全面打造羊产品产业链,力争做成国内第一羊乳品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