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投资回报率最高(1 / 1)

从中产到富豪 严行方 1176 字 3个月前

所谓智力投资,也叫人力投资,是指为开发和运用人的智慧和能力所进行的投资。

智力投资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为充分、有效利用现有人力资源进行的投资。这种投资花钱很少,甚至根本不用花钱,但经济效益却很好。二是为劳动者智慧和能力的正常发挥创造必要的精神和物质条件。这种投资周期短、花钱少、见效快。三是为培养新的人才所进行的投资。这种投资周期长、花钱多、收效慢,但一旦发挥作用,其经济效益会超过其他任何投资。对于个人来说,合理而高效的智力投资主要是第二和第三种,尤其是后者。这种智力投资又主要体现为教育投资,通常地被理解为“读书”,这也是古语“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来历。

从经济回报率看,智力投资要高于其他投资,甚至高出许多倍。

为什么要上大学

对智力投资的重视以及智力投资的回报率,可以从过去被称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今天被称为“敲门砖”的高考及接受高等教育说起。

从1988至2007年间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回报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988年为11.72%,1995年为29.13%,2002年42.32%,2007年高达61.53%,这就表明,上大学对个人来说是一项越来越有价值的智力投资。研究同时表明,从2002年开始,女性劳动者、年轻劳动者、中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回报率出现了停滞或下降态势,而男性劳动者、年长劳动者、东部或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回报率则持续走高,这表明高等教育回报率在群体和地区之间是存在差异的。[1]

笼统地讲这个问题比较枯燥,这里举例来加以说明。

智力投资最通俗的理解有两种,其主要表现为:

一是让自己从低收入阶层提升到高收入阶层。

究其原因在于,智力投资所造成的工资溢价非常高,也就是说这种行为在经济上是有利可图的。

举例说,每年高校招生本科第一批投档线(简称“本一线”)上下20分的考生,在学业上基本可以看作是同一档次。可是,由于分数高低、志愿填报不同,就会造成其中一部分人上本一院校(“本一”以上称为“精英教育”)、另一部分上本二院校(“本二”及以下称为“大众化教育”)。这些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就读中差别并不大,可是毕业后在就业尤其是工资报酬方面则会有显著不同。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在2010至2015年间对我国本一线上下20分的10335个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高出本一线能提高获取精英教育的概率为0.17至0.19,但农村考生在这项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2.对工资对数的估计显示,精英教育能提高月工资30%至45%,但这项工资溢价的显著性不够稳健。3.至于学校和专业之间,“好学校的差专业”与“差学校的好专业”相比,学校比专业在工资溢价方面的影响更大。通俗地说就是,学校比专业更重要,精英教育的工资溢价主要是学校而不是专业带来的。[2]4.在我国,收入只是进入精英阶层的标准之一,此外还与所在行业、职务、企业性质、户口等因素有关。可是研究表明,精英教育与这些因素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影响。也就是说,精英教育确实能够大幅度提高工资收入,但却不能保证其他因素方面的收益。[3]

仅仅从收入角度看,2017年我国本一院校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月薪在6000元左右,而本二院校毕业生却只有3600元左右,溢价高达2400元,两者相差居然高达40%,可以说是非常悬殊的。

二是改变自己在社会竞争中的不利地位。

究其原因在于,在这个每时每刻需要“拼爹”的时代,如果你“无爹可拼”,就只能期盼着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读书读出头来”。

在我国,目前高校录取时最重要甚至唯一的依据便是分数,可以说这是最后一个“公平”“合理”的领域。所以,“拼爹”在这里相对不重要,只要自己学业优秀,就能抵消至少可以部分抵消来自父母的劣势。但上述实证研究也表明,精英教育虽然在求职时受学校歧视的情形较少,可是在提高或降低收入代际流动性方面的影响并不显著。也就是说,要想接受良好的高等教育主要得靠自己努力(高考考个好成绩),可是毕业后找工作以及收入高低就并非完全如此了。

书中自有黄金屋

本一和本二院校毕业生月薪相差40%的事实,能够部分诠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目前普通大众对待教育投资的心理很复杂。

一方面,正如前面所述,教育投资的回报率最高;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教育成本也比以前要高多了。从高价幼儿园,经过以高价补习班为背景的漫长的学习生涯,到读完硕士或博士开始工作、挣钱,既耽误了结婚又耽误了买房,这种因为接受精英教育而带来的工资溢价,有时一辈子也未免能抵消得了因为读书年限长而耽误了最佳购房时机所造成的购房机会成本。但即使如此,中国人对子女教育投资的重视程度依然丝毫不逊于过去。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教育投资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一种“吉芬商品”。

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导致土豆价格上升、需求量同步增加。按理说,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会导致需求下降的,所以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开始时对这一现象百思不得其解,这被称为“吉芬难题”。

后来,他终于找到了答案:因为这时候土豆价格上涨了,所以人们的购买力下降了、也更穷了。这些穷人为了节省开支,便会首先想到减少奢侈品(肉)的消费,确保必需品(土豆)的消费,购买土豆实际上成为一种刚性需求。人人都这么想,土豆的价格当然就下不来了,而且会上扬。也就是说,是灾荒导致了土豆实际需求(而不是意图需求)的增加,这也是通常所说的“买涨不买跌”。

由此也可以推论:中产阶级要想摆脱自身命运,首先想到的便是凭借教育投资来脱颖而出。所以,无论教育回报率是高是低,都会迫使中产阶级越来越依赖教育投资来让自己和下一代不至于跌回底层,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刚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