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人口有1500多万,人均GDP1200多美元,是全球44个经济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柬埔寨渴望加快发展经济,可是又严重缺乏资金。不用说,这样的背景最适合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对象。
事实也正是如此。早在1960年代,柬埔寨就已经规划好了甘再水电站,苏联人、加拿大人都相继前来勘察过。但由于战争、灾难、贫困、交通不便、施工环境复杂等因素,水电站一直未能修建起来,那里的人一直依靠点油灯生活。进入21世纪后,柬埔寨政府把它作为该国第一个国际竞标项目向全球推出。
最终,中国水电建设集团与对方本着“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原则,采用BOT方式[1]成功地建设了这座甘再水电站。
甘再位于柬埔寨首都金边西南部150公里处。甘再河是湄公河的一条分支,那里崇山峻岭,沟壑纵横。但双方一经确定合作意向,中国电建就着手把原来的企业价值链分别向上下游双向拓展。向上游拓展融资管理,向下游拓展运营管理,建成了一条一体化全产业链。
针对该项目缺乏基础资料,开发实施难度大、规模大、周期长、风险大的实际情况,它们在扎扎实实做好前期经济和技术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2004年3月慎重地递交了资格预审文件,并于2004年5月通过了资格预审。2004年8月项目进入现场,2005年1月参加项目投标。2005年3月,先后两次参加第一、第二阶段的合同谈判,并于2005年4月获颁中标通知书,融资期限1年,2006年2月正式签约。2006年4月举行开工仪式并成立项目公司,2007年12月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签订保单。2011年12月,在经过短短四年多时间的建设下,总投资2.83亿美元的甘再水电站成功实现了竣工投产,2012年8月正式开始商业运营。
甘再水电站建成后,被称为柬埔寨的“三峡工程”、中国对外投资项目最成功典范。它不但有力地促进了柬埔寨经济的发展,极大地缓解了电力紧缺局面,而且还有效解决了当地季节性的洪涝、干旱问题,改善了下游农田水利灌溉,开发出了旅游资源,可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在该项目中,中国电建特许运营期44年,其中包括施工期4年、商业运行期40年,预计10多年便可收回投资成本(甘再水电站,“甘哉”),投资回报率有望超过100%。2017年8月发电量突破1.13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运营5年来累计发电量高达24.14亿千瓦时,为首都金边提供了50%以上的电力供应。
在此带动下,柬埔寨又进一步激发起了开发水电资源的热情,这也给更多的中国企业提供了对外投资机会,如参照这一模式相继启动的基里隆水电站、达岱水电站、阿代河水电站、额勒赛河下游水电站、西山河水电站等大型水电站项目建设等等都是,最终带动了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设备、中国文化一步步地走出去。
[1]BOT是Build(建设)、Operate(运营)、Transfer(转让)三个英文单词缩写的简称,意为“基础设施特许权”。这种模式最早出现在18世纪中叶的土耳其,简单地说就是在政府特别许可下,引进民间资本建造公共设施,双方共担风险;政府确保该项目拥有一定的获利机会,特许期限结束后由政府收回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