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不惊人誓不休(1 / 1)

从中产到富豪 严行方 1229 字 3个月前

互联网是个大世界,要在这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引人瞩目很不容易,但这又是必须的。为此,就需要在网页设计、宣传、文字表达上别出心裁。

一鸣惊人“叫个鸭子”

“鸭子”在汉语中具有某种特定含义,说穿了就是“男妓”,与妓女被称为“鸡”相对。所以,一般人都会竭力避免这一称呼,更不敢用它来作为产品或公司字号。也正因如此,如果有谁这样做,就必定会因为引人瞩目而打响品牌。

2014年3月,“80后”曲博在和小伙伴们一起利用互联网做烤鸭生意时,为了能尽快打开市场,就采取了两步走方针:一是给公司取了个毫无节操的名字叫“叫个鸭子”,这样,所有人一听便能记住;二是免费品尝,广为传播。他们做了100份产品送给互联网、媒体圈的朋友,通过他们的手和口,影响一下子就扩大开来。

当年5月份试运行,到7月份时公司估值就已经高达5000万元。8月12日,公司微信上的个人用户好友超过5000人,回单率高达60%,每天的订单量超过100人。因为当时的外卖送餐还未成气候,所以这种做法一推出便深受欢迎。如果按照单飞套145元、双飞套288元计算,每天的营业收入约有2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叫个鸭子”在公司刚刚成立4个月时,就获得了五位创业大佬个人投入的600万元天使投资,这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而殊不知,这却是他们在众多天使投资中故意选择的数额最少的投资。

因为在他们看来,一方面是,选择投资人时要注重投资团队会给平台带来多大的收益,而不是具体金额多少;另一方面,这600万元已经够他们一年半的运营费用了,太多了也没用。他们很清楚,天使投资之所以把钱投给他们,绝不可能是因为他们的鸭子味道好,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们的品牌运营创新和活力,以及互联网思维的自传播性。

在互联网上运营了半年之后的2014年10月,叫个鸭子第一家自提门店便在北京开业。然后按照计划,2015年内在北京开设四五家这样的门店,每家门店下面会有三四个配送点;同时,积极研发各种鸭零件并准备塑封包装的售卖。[1]

一开始取名“叫个鸭子”,是为了尽快打响品牌;可是等到规模发展壮大后,就要着力撇清与“鸭子”有关的风险和负面印象了。

经过艰苦努力,他们在2017年末拿到了原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注册商标,在申请的43类商标中特地去除了旅馆及酒吧行业,只保留餐饮项目;同时,把公司的品牌口号也从过去的“生活就该有点幻想”改成了“让你的餐桌多道菜”。

网红本身就是话题

自称“9岁起博览群书,20岁达到顶峰,智商前300年后300年无人能及”的罗玉凤,因言论大胆和敢作敢为在网上走红,人称“凤姐”。

2015年4月,在美国打工的她发微博说,希望能够通过正在掀起的互联网+热潮,融资千万元,进入美容行业,呼吁有人能帮她一把。她的原文是这样的:“总理鼓励全民创业。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只要努力你就是老板!我有一个美容创业项目,目标融资1000万,希望大家有兴趣。”

据她透露,这一美容创业项目运作分两步走:先是建立美妆网站,在网上展示美容教学视频;接下来,就是提供线下美容服务预约和美妆,通过O2O模式,为消费者就近提供美容服务。这样,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学到国外最先进的时尚潮流,同时又能在家中坐享上门美容服务。

应该说,这样的美容模式十分有新意。但显而易见,如果这一设想由其他普通人提出来很可能会石沉大海;可是凤姐不一样,因为她是网红,一言一行随时都有人关注。所以,消息传出后立刻成为一条爆炸性新闻。许多人先是一怔,然后便是习惯性思维,讥笑她这是又一次炒作。有人认为,她别说融资1000万了,能融到100万就很了不起;有人正话反说,认为“当初看长相错过了马云,现在不能再错过了凤姐,‘必须’投资。”更有甚者认为,即使凤姐能够融资到千万元,也必定会打水漂:就冲凤姐这模样、这身段,又有哪个美容院能接受呢![2]

但显而易见,互联网+创业几乎没有门槛,别人可以,凤姐当然也可以。更何况“人不可貌相”,用有色眼镜看人,古今中外的教训还少吗!凤姐这几年在美国一直在一家普通小店做美甲师,你既可以认为这是她没有一技之长在混饭吃,同样也可以解读为是在亲自考察美容行业,有谁能说得准呢!所以,凤姐创业不但同样可能取得成功,甚至会比别人更成功;因为好歹她也是一位“在全球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微博粉丝超过400万,这本身就是一种许多人望尘莫及的优势。

更不用说,单看凤姐对投资人的要求,说实话,还真的不低:她不但要求投资人要像“男朋友”一样,不仅“有钱”(资金充裕)、有人脉,还要“体贴”“性格好”,能够耐心地、全身心地一步步指导她如何创业。

果不其然,消息传出后,短短两三天内就有20多家机构和个人表达了投资意向,可谓应者甚众。[3]这样的融资效应,连一些大企业都自愧不如。

老掉牙的套路会引人反感

这方面最典型的是,这些年来为了能在网上引起关注,许多促销常常会打产品滞销的“悲情牌”,尤其是各种农产品。无论是卖苹果、茶叶、菠萝、柠檬、笋还是其他,都会大力宣传当地该产品是如何大量滞销、交通是如何闭塞、果农是如何“心急如焚”“欲哭无泪”等等。甚至还会搬出家人“突发重病”“急需用钱”等理由。更有意思的是,不管销售什么产品,都会用同一个人的照片作肖像宣传,以至于他也被人称为“滞销大爷”。

不管这种故事是真是假(事实上很难核实真假),一两次还觉得新鲜、有意思,会吸引顾客主动掏钱包;但看到的次数多了之后,就会让人突然有一种上当受骗了的感觉,以至于“宁可信其无,也不肯信其有。”在这其中,虽然有被冤枉的主,但怪只怪前面那些以“摆拍”方式以及其他不正当手段,骗取乡镇政府盖章的非法行为,来博取同情,是“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4]

这就是说,拓展市场当然需要有点噱头,可是仅仅靠噱头是长久不了的。归根到底,还是要看质量、价格和服务,这才是消费者愿意掏钱的基础,这同样也是互联网+创业真正需要下功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