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用户体验(1 / 1)

从中产到富豪 严行方 1226 字 3个月前

互联网上隔着冷冰冰的电脑和无声的网络,每个人都渴望热情的呼唤和交流。所以,互联网+创业无论你+什么,最重要的都是用户体验,用户体验优于盈利。通俗地说就是,你把用户“侍候舒服”了,就不愁没生意,不愁没钱赚。

做到极致必有钱赚

2005年,22岁的姚宗场大学毕业后创办贝恩广告公司,赚了200万元;2009年,他成立了专门针对学生的P2P借贷平台“哈哈贷”,却把这200万元全都赔了进去。第三次创业时已是2012年,他决心要弥补过去的弱点、更加注重用户体验,于是建立了在线洗衣网站“泰笛洗涤”,并一举成功。

在决定做泰笛洗涤时,他实际上已身无分文。因为找不到人来做网站,所以只好自己对着视频边学边干,3个月下来搞出了网站的最早版本,遇到下单人数多的时候系统会自动崩溃,但即使如此,他还是咬紧牙关硬撑着坚持到了2014年。

2014年7月,泰笛洗涤从风险投资那里拿到1000万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有了钱,他马上用来增加仓库、研发APP,然后从上海去北京、南京等地铺渠道,其间还有不少小插曲,这里就按下不表了。2014年11月,泰笛洗涤再次获得红杉资本领投的千万美元级B轮融资。

姚宗场的体会是,互联网+最关键的是两点:一是做到极致,二是动作快。前者是因为大公司规模大,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做到最好,而这就会给小企业留下机会。例如在洗涤领域,只有他们能做到上门取单,其他公司就做不到,这就是优势。后者是因为,高效率才能赢得客户敬佩。他在当初设计永和豆浆的logo时,4个人一个晚上就做了十几遍创意稿,才最终拿下这个项目。为此,他还在夏天把公司员工派出去参加军训,目的就是要锻炼这方面的刻苦耐劳。[1]

泰笛洗涤所做的,主要是靠近用户端的上门取衣、送衣一环,并且采用24小时服务、五星级酒店洗涤标准,洗好后付款。配送员接到订单后便会上门取衣,送到仓库;然后由干线配送员统一将衣物送到洗涤工厂。后方的洗涤等环节一律交给供应商做,他们只负责制定标准和提出要求。

为了进一步降低客户服务成本、让下单更简单,泰笛洗涤2014年10月起还砍掉了APP之外的所有下单渠道,如400电话、PC网页和微信等。[2]

泰笛洗涤经营两年后,便在上海拥有60人的配送团队和25个中转仓库,每日订单约2000单,人均每天配送约40单。接下来,他们便进入北京和南京市场。按照姚宗场的设想,以后配送团队将会扩展到送餐、维修等领域,但依然不会考虑建立自己的洗涤工厂。

创造,卖掉,再创造

美国人查德·赫利从小迷恋艺术设计,上高中时又迷上了电脑和电子媒体。1999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后,进入硅谷著名的电子支付公司PayPal负责logo设计。

当时,PayPal才成立不久,他在那里遇到了两位年纪相仿且志同道合的同事陈士骏和贾德·卡林姆。于是,3人一起创办了后来全球规模最大的免费视频网站YouTube,赫利任首席执行官。他们最初的设想是,希望能建立一家网站,让人们非常容易地观看、分享和评论视频,为此就必须从顾客角度出发,来考虑有怎样的网站品牌、布局、播放键、分享键,以及如何与视频产生互动。

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后,YouTube于2005年2月正式上线,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了人们的休闲生活习惯。2006年11月,它以16.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谷歌公司,成为其旗下子公司;同月,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当年“年度最佳发明冠军”。

2012年该网站全年净收入高达24亿美元,2015年6月时每天在线观看视频的用户超过10亿人次,占全球上网人数的1/3。2015年2月,它还直播了中国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播晚会。2017年6月,该网站在《2017年BrandZ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65位。

YouTube的巨大成功,离不开以下几招杀手锏:一是它找到了当时全球市场的一个空白点,即能够简单分享视频的网站;二是创始团队目标十分明确,他们原来在PayPal时就有过用户至上的产品设计经验,所以在创办YouTube时只要采用拿来主义就行,通过网络支付将会变得很简单;三是找到了正确的技术,可以让视频无缝链接到网页,这可是一项重大的技术进步;四是一切为用户着想,并没有硬性规定用户必须下载自己的播放软件,这一点颇受人欢迎;五是开发出了一种能够自动检测版权的工具,所以不用再受知识产权问题的困扰。[3]

半年后,赫利的弟弟布伦特在拥有大学金融和哲学双学位后毕业了,于是赫利聘请他为公司第一位全职雇员,担任财务兼运营总监。他为公司找到了第一笔天使投资,即来自红杉资本的350万美元。

于是,几位创始人便有条件从地下室搬到地面上来办公了。短短几年过去后,公司就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性的一家免费视频图书馆。从此以后,几位创始人也分别过上了新的生活。布伦特去哈佛大学读MBA了;卡林姆于2008年成立了一家投资公司,专门帮助大学生创业;赫利和陈士骏2011年一起成立了Avos创业孵化器公司,算是依然在这个行业内。

Avos成立后,赫利一直专注于开发社交视频MixBit应用软件,想把它变成MixBit;而陈士骏则对其他项目更感兴趣,于是两人发生了分歧,这对在一起工作了15年的好伙伴终于在2013年夏天因项目未来定位不同而分道扬镳,但友谊尚存。

两人分开后,赫利果然把Avos变成了MixBit。为什么呢?因为在他看来,当时的用户手机里有很多照片和视频,但只能自己看;如果能开发一种具有自动剪辑功能的产品,可以自行剪辑,就能把这些照片和视频处理后上传,不但可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且不会有版权纠纷。

这就是赫利的初衷,他也正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虽然目前MixBit还没有盈利,可是赫利充满自信。在他看来,产品只要能赢得用户喜欢、并且每天都有使用它的习惯,盈利只是迟早的事。

互联网+的思路就应该这样,把它做好以后卖给风险投资公司,自己再去创造其他新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