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投资风险何在(1 / 1)

从中产到富豪 严行方 1403 字 3个月前

收藏投资对象(藏品)的艺术价值、收藏投资方式的低效率(长时间搁置)、潜在买家群体的狭窄、交易价格的不确定性等因素,都注定了收藏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和缺乏透明度。为此,收藏作为一种投资方式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归纳起来,收藏投资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最大的风险是赝品

收藏投资最大的风险是用真钱买到假货,即赝品。

赝品的真正概念有两个:一是指伪托原作的书画、伪造的文物,二是指不符合质量标准的作品。这两种情形古已有之。例如,南京一位农民从路边买到“太平天国圣宝”后,以为真的能在国外卖1万美元以上,没想到这是红铜铸造的赝品,最后不得不身背外债去打工。

相对而言,买到伪造藏品的原因多半是你眼力不够,买到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藏品更多的是上当受骗,而且这种上当受骗防不胜防。

举例说,有些有实力的收藏机构会专门去找有一定知名度、市场价格在8万元左右的画家签订一个三年期合同,然后与画廊、拍卖公司等机构联手包装该画家,要求该画家每年提供50幅画,这样三年下来就是150张,每张收购价在40至50万元。这些画放上两三年后就开始出现在国际书画拍卖会上,但标价已上涨到500万到1000万元。这样高的价格很少有真正的买家,所以卖主便自己做托,弄许多人参与其中拍买。可是,如果拍卖成功是要按照10%的标准给拍卖公司支付佣金的,这样卖主不就很亏了吗?所以,这时候卖主就和拍卖公司签订一项秘密约定,不管成交价是多少,卖掉一幅给多少固定的佣金。一般来说,第一年会以这样的价格卖出三分之一,这就意味着它原来的成本已经收回来了。剩下的作品在以后慢慢地推出,每年多多少少总能卖掉一部分,这就完全是它们的暴利了。

这种小猫钓鱼游戏,会不时吸引到一两个不了解行情的收藏家“一激动”就把它买回去。回家后一想不对,于是只好再想办法把这烫手山芋转卖给别人,别人再卖给下一个别人,不断地找人给自己垫背,卖不出去就砸在自己手里。

当然,赝品也并非一无是处,有许多收藏家就是故意知假买假的,究其原因在于:一是真品数量太少,不可能买到;二是经济实力有限,真品不可能买得起;三是想用赝品冒充真品,将来卖个好价钱;四是购买精美的复制品,目的纯粹是把玩把玩、自娱自乐或作行贿之用。

从历史上看,有相当多的赝品是“名家仿名家”“高手仿高手”,同样具有高超的技艺、深刻的思想内涵、完美的表现形式,同样是具有投资价值的,只不过不能和真品相提并论罢了;但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当原来的真品灭失后,这些赝品也就成了价值连城的文物啦。

疯狂恶炒看不清真实价值

收藏投资界过去还算平静,随着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尤其是在期货、股票市场上转过来的这些收藏家看来,收藏市场就是另一个股市,所以他们更习惯于采用期市、股市中的操作手法,动不动就掀起一阵铺天盖地、令人心跳加速的恶炒,从而迷惑了真正的收藏价值。

容易受别人“讲故事”**

收藏投资界充满着各种“传奇”和“故事”,心理定力差的人就会受此迷惑,影响判断力,从而陷入别人预先设下的圈套。

尤其要警惕的是,拍卖行预展作品时,现场会有许多人把目光紧盯在那些看拍品的藏家身上,并且主动搭讪,说些有关这件藏品的来历等无法考证的事,这往往就是套。这也是为什么有的精品一辈子都卖不出去,而有的一般作品却因为“故事”精彩能频频卖出好价钱。在这里,“故事”会干扰收藏投资行为。

这类“故事”对老年人的干扰更大。心理学家认为,老年人心理具有以下三大特点:一是接收信息时往往会缺乏批判精神,容易轻信别人;二是信息处理能力弱,尤其是在突然获取到大量的新信息时,辨别能力差;三是身上有了一点钱,就特别希望能用花钱投资来证明自己的能力、获取别人赞赏。这些特点一旦被善于察言观色、花言巧语的人所掌握,便一骗一个准。

一位中年女性在北京现代城经过时,被“导购”带到某藏品公司。对方告诉她说,从长期投资角度看,和田玉玺肯定有升值空间;但公司有规定,不能向客人承诺具体获利数额、以免有诱导之嫌。在这样的忽悠下,她花19800元买了块和田玉玺,虽然没有合同也没有发票,但因为有“收藏证书”和“防伪证书”,她便信以为真。当对方听说她以前从来没有做过投资时,便着力宣传公司的理念不是帮她卖产品,而是谋求双方利益最大化,所以双方都要“有诚意”,产品“不要急着出手”,而要致力于“长期投资”。没过几天,导购又打电话通知她来,说是有新产品要介绍给她,于是她又高高兴兴地去了。

她相当自信地说,自己现在还没赚到钱,等赚到了钱再和家里人说。中国收藏家协会工作人员提醒说,当收藏品附有各种证书时,至少应该打个电话咨询一下证书颁发部门,了解一下情况,然后再决定是否投资,而不仅仅是听一面之词。[1]

拍卖会上卖方的圈套

藏品来源的主渠道是拍买,而拍卖会上常常会出现卖方设计的圈套,让你往里面钻。

拍卖活动的当事人主要有三方:委托人(卖主)、拍卖人(拍卖公司)、竞买人(你和你们)。从利益博弈角度看,作为买方的你除了“做托”(假买)以外别无好处,所以不可能去设什么圈套;拍卖公司处在中间环节,得罪了哪一头都无法达成交易,从而拿不到佣金,所以一般也不愿意去设圈套;而只有卖方,它既可以以假乱真忽悠专家、拍卖公司、买家,又有利益驱动,所以在拍卖会上雇人哄抬价格的积极性最高,会令你防不胜防。

宁夏某拍卖服务公司便是如此。该公司2016年末成立后,专门从淘宝和其他购物平台上去买来所谓古董、字画、钱币、瓷器,然后随机拨打电话邀请投资者前来参观考察,以上万元甚至十来万元的价格拍出。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共骗取50多名受害者的800多万元资金,其中大都是中老年人。其中最夸张的是,一只瓶身上写着“东方古韵”的白瓷,网上购买价只有几千元,但该公司拍出时的成交价高达数十万元。而经鉴定,这些藏品虽然都有“国家级检验中心认定”的、盖有某某协会公章的“鉴定证书”,但全都是赝品。[2]

潜在买家群体狭窄

藏品虽然也是商品,可是它的潜在买家群体非常狭窄,既不是人人有这种购买欲望,更不是人人有这种购买实力,所以它的变现速度不一定能如愿以偿。这也是许多受人欢迎的藏品拍卖之前总要被雪藏一段时间的原因,因为它需要借此来逗引收藏者的关注和购买兴趣。

与此同时,藏品虽然也是一种资产,可是如果你一直捂在手里,就无法享受到它的利息和分红。并且它的价值是随时波动的,具体是多少连你自己也不知道,所以很难把它纳入到你的个人、家庭投资计划或理财规划中去。

不过,藏品又是客观存在的。比如你过去花2万元买了一幅1960年的油画,现在估计这幅油画价值至少在500万元以上(由于它还没有变成现金,所以只能是估计),但你依然可以把它保守地估作400万元现金来进行安排“使用”。并不能说它没有变成现金,就什么都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