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投资的收益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藏品价值的自然升值;二是藏品买卖交易中所得到的差价收益。
具体地说,收藏投资收益来源于以下各环节:
藏品价值的自然升值
收藏题材本身就意味着升值
收藏投资都有不同的题材,这些题材本身就意味着升值空间。在这其中,“物以稀为贵、多则烂”规律十分明显,这是投资者所要注意的。
以金银纪念币收藏为例。自从1984年10月1日建国35周年拉开我国普通纪念币发行序幕以来,截至2017年末,一共发行了110枚普通金属纪念币,涵盖生肖贺岁、重大历史事件、人物、世界遗产、珍稀动物等方面,但其升值命运迥然不同。
总体来看,以2015年为界。2015年之前,由于普通纪念币发行数量少、发行透明度低,再加上银行内部截留严重,所以社会上一直存在着“一币难求”现象,纪念币收藏升值速度快。2015年出台“阳光发行”政策后,普通纪念币发行数量成倍增长。以生肖纪念币为例,第一轮发行时最初都是1000万枚,后来陆续增加到3000万枚、8000万枚、1亿枚,第二轮发行时门槛就是8000万枚,后来干脆达到5亿枚。在这种情况下,生肖纪念币不但升值空间小,而且已遭市场冷落。
收藏投资本身具有时间价值
在许多人眼里,藏品尤其是当代艺术作品并不一定就能成为投资品,但这种藏品一旦成为投资品,其投资价值会随时间推移不断呈现出来。
经常有这样的怪现象,买家在拍卖会上拍下作品后,虽然也会去付款,却根本不提货,就把藏品存放在拍卖公司库房里,然后在下一次拍卖会上摇身一变成为卖家,几轮下来居然也会赚个盆满钵满。这就是藏品的时间价值在起作用,虽然这里的时间并不长。
而国外收藏投资者的做法也如出一辙:通常是首先买断某个或某几个艺术家在某段时间里的所有作品,然后把它们全部捐赠给(实际上是存放在)某家艺术基金会或博物馆,等过去一段时间(通常是半年)后再让它们出现在某家国际拍卖公司的图录中。
但专家指出,收藏投资要想获得好的时间价值,一般不低于5年。究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内地的收藏投资基本上处于“第一代收藏”阶段,换句话说,大家都需要不断买进才能实现原始积累,所以重要的拍卖品都比较容易顺利成交,这与宏观经济环境好坏基本无关。
除了这种方式的时间价值外,许多藏品还会因突发事件身价倍增。
例如,2018年3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自2018年5月1日起,停止第四套人民币100元、50元、10元、5元、2元、1元、2角纸币、1角硬币在市场上的流通。消息发布的当天,相关纸币价格就普遍上涨30%至50%,部分品种当天就上涨100%。
藏品买卖中的差价收益
“古玩千分利”
收藏行业中有句俗话叫:“粮油是一分利,百货是十分利,珠宝是百分利,古玩是千分利。”无论是真是假,实际上都表明收藏投资中“一本万利”的神话故事并不少见,如一幅三尺见方的山水画可以卖到1000万元人民币、一件半米高的青铜器可以卖到900万元人民币等。
但应注意的是,要想创造这样的神话,你必须具有好眼力、真功夫,能够辨别真假、觅得宝货,然后再假以时日、等待价值被发现。
收藏热容易抬高收藏投资价值
由于我国个人投资渠道尤其是金融投资渠道相对缺乏,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富余资金流入了收藏领域,转化为收藏投资,同时也抬高收藏交易差价。
究其原因在于,目前我国个人和家庭除了房产、股票、储蓄、保险这几个领域外,在解决了房子和车子之后,收藏投资看起来仿佛是“最能驾驭”的投资方式,这从正在掀起的历史上第四次收藏热中可见端倪。
拍卖成交方式容易获得丰厚获利
藏品的拍卖价格是一种统称,包括以下一系列概念:估价(也叫参考价);底价(也叫保留价,即具有法律效力的最低成交价,一般是对外保密的);起拍价(也叫起叫价,可以高于底价也可以低于底价);落槌价(竞价结束时的确认价格);成交价(购买者应该支付的价格,要在落槌价基础上加上佣金和其他费用)。
从实践中看,藏品拍卖的最终成交价落在预先估价范围内的比例不到20%,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和估价无关。了解到了这一点,你就不必对拍卖估价关心过多,不必受这些拍卖估价因为是各种专家推断出来的而有心理压力。归根到底,藏品拍卖价格最终受随机性影响非常大。无论你是参与拍买还是拍卖,都有可能从中获取丰厚的获利回报。
捡漏有可能一本万利
收藏界一直有“捡漏”一说,意思是说,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了很有价值的藏品,可是对方却居然被蒙在鼓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怪事呢?关键就是因为对方不懂它的真实价值(投资价值)。
捡漏是所有收藏投资者孜孜以求的事,也有许多人不相信会发生这样的事,但这却又是真真切切发生过的,虽然这样的案例并不多见。
问题的关键是,你必须首先读懂它。如果做到了这一点,甚至可以说收藏投资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捡漏过程,那种乐趣和价值的发现是非常令人激动的。不用说,一旦你遇到这种捡漏的好机会,会大大提高投资回报率,完全有可能一本万利。而这样幸运的事,在其他成熟的商品交易中就几乎不可能发生。
例如,我国当代著名文物鉴定家史树青,他的一生中就出现过多次捡到漏的意外惊喜。15岁时,当时的他还是北京师范大学附中的一名学生,就用2角钱“捡”到了爱国人士邱逢甲的画作真迹,这幅画现在是国家一级文物,存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库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