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差异化战略(1 / 1)

从中产到富豪 严行方 1454 字 3个月前

常有人叹息“经营难”“管理难”,但既然“商场如战场”,战场上讲求“奇正之道”,那么投资也同样需要在实力的基础上,凭借战略战术的变化来取得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优势。具体地说,就是要通过差异化战略,最大限度地使自己陷于不败之地。

所谓投资管理差异化战略,也叫多样化战略、特色优势战略、别具一格战略,是指根据投资对象的一种或多种特质赋予其独特地位,然后通过先发制人或后发制人,力求使得这种特质在行业内独树一帜,为此有时候需要不计时间和成本。

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为什么有关企业投资和管理的图书汗牛充栋,可其中几乎没有任何一本书能够把“怎么投资”和“怎么管理”说清楚。即使涉及到,也是泛泛而谈地从理论到理论,一味强调要加强销售管理、成本管理、库存管理等等什么的,核心内容一概全无,看完就等于没看一样。

从管理差异化战略看,究竟应该怎么管理呢?不用说,企业投资和经营千差万别,有的侧重于产品,有的侧重于服务。但无论如何,首先要搞清楚顾客最关心的是什么?笼统地说,当然是价格、质量、服务,但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又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

一般来说,价格是顾客关心的,但不一定是最关心的;更重要的是,顾客关心价格,并不意味着你的价格越低越好,因为每个人的诉求不同,购买力大不一样。相反,有相当部分顾客是愿意出高价购买优质产品的,更多的顾客对价格不敏感。当然,这主要是针对那些没有品牌、竞争性不强的非功能性产品。

明白了这一点就知道,实业投资的方向和重点应该放在差异化上,并且优先避开非功能性产品如钢铁、煤炭、石油等,因为这样的产品价格拉不起来。

从价格差异化战略看,价格要怎么拉呢?最主要的是要确保高额销售毛利率,例如80%。有了如此巨大的盈利空间,你才有能力去做许多事情。如果仅仅停留在10%、20%的毛利率上,那就离亏损不远了。

按照这样的毛利率,售价8元的产品实际成本只有2元左右。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当然是可以的。撇下顾客不关心或不重要的所有功能(因为每一项功能的背后都意味着成本),把这些没用或没什么大用的功能去掉,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这么高的定价顾客会接受吗?当然。一方面,顾客并不清楚你的实际成本是多少,不但不了解你这个行业,更不了解你这个企业。除此以外,中国人还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那就是认为“好货不便宜,便宜没好货。”你把价格定得高,他才会对你刮目相看;如果一看你的价格这么低,反而会心生疑虑。另一方面,这么大的毛利空间的背后由你这个品牌撑着,这就要求你注重品牌含金量了。

这么大的毛利空间是不是意味着一定就是暴利呢?也不一定。因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要被你用来培育市场如投放在品牌宣传、广告策略、回馈顾客方面的,这样才能形成“高毛利-高溢价-高品牌”的良性互动。

举例说,在这6元毛利中,必须要有1元用来作为广告和促销费用,制造新闻热点、保持市场热度,而不是直接把定价从8元降至7元,否则你这产品就会在市场上默默无闻而乏人问津。

关于这一点,麦当劳、肯德基等等都是成功的典型。每星期从周一到周日它们都有商品在促销,周一这个商品打八折,周二那个商品打八折等等。而即使是这样的八折促销,照样有巨大的盈利空间,它们是坚决不肯降价的。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轮番保持市场热点,一遍遍在顾客心目中重复品牌形象。

所以能看到,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在销售策略上是不一样的。前者虽然也注重市场拓展,但对价格体系和网点数量控制得很好,决不会搞低价竞争;而要避免这种现象,就会控制网点数量,而绝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它们深深知道,经销商网点多了就必然会相互打价格战,最后互相挖坑,大家都没钱赚。

从质量差异化战略看,任何一种新品在上市之初质量一定是最努力的。因为厂家要推出这种新产品,就必须具备过硬的说服力,来接受顾客挑剔的目光和评头品足,然后才能触发他们的购买欲望,并打开他们的荷包;否则,你的市场就恐怕永远打不开。为此,当然也少不了一番大张旗鼓的涂脂抹粉和宣传。

可是新品一旦打开市场,就会开始走上一条不断改良的道路,术语叫“毛利提升计划”(Margin Improvememt Project,简称MIP)。说穿了就是,要通过偷工减料、努力降低成本来提高毛利率,并且还要让顾客看不出来。这个过程的转折点,通常出现在新品上市后6个月左右。一方面,通过偷工减料、改进工艺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要辅之以调查市场反应和顾客意见,通俗地说就是了解这种偷工减料有没有被顾客看出来。不用说,这个过程相当缓慢而漫长,通常需要改良二三十次而不是一步到位,否则就会因为质量下降过多而彻底露馅。

不用说,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顾客能够察觉到“现在”的产品和刚上市时已经不完全一样了,其他绝大多数顾客是根本看不出来的,否则就是技术没过关。

在看出来的这些顾客中,可能只会有少量的市场流失,但这无碍大局。一般来说,这部分看出质量已不如从前并扭头就走、甚至会在顾客群中散布负面消息的比重只要不超过1%,对厂家来说就是无关紧要的。而一旦被多数顾客看出来、名声太臭时,厂家便会出面进行危机公关,同时推出所谓的“新一代改良配方”;但实际上,这只是重新回到了上一次改良或前几次改良之前的状态而已,就好像用橡皮擦改正刚刚做错的题目一样,还是原来的旧作业。

举例说,如果某产品原来设定的返修率是2‰,那么在新品刚刚上市、返修率只有1‰时,厂家就会开动脑筋偷工减料了。因为这时候离2‰的及格线还有一段距离,所以这种偷工减料省下的全都是利润。随着偷工减料程度越来越严重,返修率当然就会回升。而当返修率提高到3‰时,用户中的不满情绪已十分高涨,该产品在市场上已经开始渐渐卖不动了,这时候厂家便会考虑推出价格更高的新产品,同时将老产品进行处理后退出市场。

这种管理差异化战略不但能从浑水摸鱼中获得较高利润,更能舒缓上下游压力。在市场上面对替代品威胁时,顾客对其忠诚度会比其他产品更高,因而值得一试。

顺便一提的是,并不是什么别出心裁都叫差异化战略,更不能确保都成功。

例如,成都一位火锅店老板原来是某企业高管,大学里学的是市场营销,心里一直梦想着要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火锅店。可是火锅店开起来后的这半年里一直不温不火,还略有亏损。2018年6月俄罗斯世界杯足球赛开始前他突发奇想,推出了“一张会员卡包吃1个月,仅收120元”的促销举措,想以此花钱买人气。

该项活动从6月1日推出后一共办理了1700多张会员卡,收到会费20万元。可是虽然规定了会员卡仅限本人使用,但因为缺乏人脸识别系统,所以当同一张卡被家人和同事轮流着用或同一人一天多次来消费时,根本无力招架。一些顾客明知店面要早上11点才开门,但为了能确保有座位,硬是早上8点就来排队了。6月11日晚火锅店不得不关门大吉,11天亏损50万,怎么也撑不下去了![1]

之所以会落得这样的结局,是貌似该店在打差异化战略时方案过于粗糙。除了人脸识别系统,在发卡数量、每张卡每天的使用次数、免费内容(如只限火锅菜品不含酒水、饮料)上都应有限制,才能确保场面可控。